1. 首頁
  2. 觀後感

海洋天堂的觀後感3900字

海洋天堂的觀後感3900字範文

如果人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後是融入了天空的那片湛藍,那麼在幽藍的海洋,也一定有著另一個天堂。那裡安寧、乾淨而溫暖,那裡是一些人永遠的記憶和依靠。

在重慶這個將至夏至的父親節,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整個影廳只有六個人,其中還有一對父子,孩子大概只有六七歲的樣子。90分鐘以後,大家安靜地離場,他們有沒有哭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是流著幾行眼淚走出來的,並且一度難以從電影裡抽離出來。

《海洋天堂》講述的是父愛。在充斥著愛情、動作以及各種喧鬧的電影市場,這樣的溫情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我想,這一大片一大片的藍色真的是具有很強的震撼力的。

之前期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影片擁有相當強大的製作班底——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杜可風擔任攝影指導,曾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的奚仲文擔任美術指導,以及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讓親自為電影配樂,還有李連杰、文章及桂綸鎂的實力演出。果然期待到了一部精美的製作。

影片大量運用了水中鏡頭,據說是五十多歲的杜可風為了追求畫面的完美,堅持揹負裝置親自下水,和文章共同在極低溫度的深水中進行拍攝的,最終完成了影片絕美的水中美景。大量的水中鏡頭讓影片極其唯美和柔軟,海洋的透明靜靜地訴說著這份深邃的親情,同時也成功展現了影片片名所描繪的,天堂一般的海洋。

這部影片是藍色的。從場景的選擇到服裝的選擇,甚至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心理感覺,都是藍色的。影片出現了幾乎通篇的藍色,這的確是美術指導奚仲文的功勞。海洋、天空、海洋館內外這些主要的場景幾乎是全藍色的,而其他一些場景也都帶著藍調。在服裝上,包括海洋館的工作服,大福和王心誠很多件衣服都是藍調甚至就直接是藍色的,而鈴鈴和柴姨的服裝卻是偏鮮豔和素雅的。嚴謹的服裝設計不僅令畫面的色彩更加豐富,也從側面凸顯出各個人物的個性。影片這些大面積的藍色在營造出唯美的畫面的同時,也製造出了一種氛圍和氣場,拖著觀眾進入到那片藍色的世界裡,然後給觀眾一種既安靜卻又悲傷的藍色心理。

除了唯美的畫面,影片的配樂品質也很高。為宮崎駿多部經典動畫片配樂的久石讓根據影片的情感脈絡,將款款溫情用音樂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主題曲《海洋天堂》由桂綸鎂演唱,她用誠摯清新的聲音唱出了海洋天堂的溫馨,再加上大量的管絃樂器來襯托,久石讓成功地打造了這首歌曲從安靜到澎湃的過程。久石讓的配樂,一次一次烘托著藍色的氣氛,表達著人物內心的情感,將影片一次一次推向高潮。

《海洋天堂》沒有做作,沒有煽情,影片以一種最樸素的手法講述著一個情節最簡單的故事,卻以最質樸的情感征服了觀眾。在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會覺得怎麼就結束了呢。這個時候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都覺得這90分鐘的敘述還抵不過一個短短的預告片給人的感動和震撼大。可是等到走出影院卻走不出電影的那段時間,我卻發現影片中那一幕幕竟可以完全清晰地重現,忽然之間就明白了,細節,就是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影片的開頭便是海洋,是藍色。文章飾演的大福的手撥動著海水,那麼自然,那麼依戀。這個藍色的鏡頭節奏很慢,以此給人一種很安寧的感覺。在一開始就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影調、節奏和氛圍,也在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大福和海洋之間那種天然存在的,幾乎是本能的關係。大福也許真的是投錯胎了吧,他純熟的水性以及對海洋難以離開的依賴都證明著,他應該是屬於海洋的。他可以在海洋館完全自如地游泳,他可以和海洋館的動物毫無障礙地交流,他離開了游泳幾乎無法生存,他就是一條魚。

然而他不是一條魚。所以他註定是孤獨的。孤獨症是一種發生在嬰兒時期的特殊的精神障礙,是天生的。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從小就不可能快樂,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看,不聽也不說。

大福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偏執地要把所有東西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擺放:他幫柴姨把貨架規整為永遠整整齊齊的狀態;他一定要把那隻毛絨狗擺在電視機上並且把信封擺在沙發底下,因為這兩個物品一開始就是這樣出現的,他不允許這最初的狀態被破壞;他看到身邊的東西亂了一定要擺好……這樣的一種偏執在我看來是大福的一種對孤獨的釋放和保護。他在這樣的偏執中尋找一種讓他可以踏實的安全感。他的世界看起來好像只有他一個人自我地活著,無憂無慮的,但其實他很恐懼這個複雜的世界,他時常感到害怕,並且沒有人理解他,所以他只能一直孤獨,所以他只能透過擺放這些物品的過程暫時逃離掉內心的恐慌,他只能透過這些物品擺完後整齊的狀態給自己孤獨害怕的內心一些暫時的安全感。

同樣的偏執還存在於大福對於游泳的依賴。也許他只有在水裡游泳的時候才是最能感到快樂的吧,因為那才是屬於他的世界。那裡沒有喧囂,沒有人,他可以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肆意遨遊,可以和那些水裡的同類嬉戲,可以逃離開一切恐慌和孤獨,然後從中找到只屬於他自己的安寧和快樂。如果離開了水,他是無法生活的。

所以這樣的一個孩子,對於他的父親,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像李連杰飾演的王心誠說的那樣,大福對誰而言都是一個負擔,只是自己是他的父親,趕上了,沒辦法。患孤獨症的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聽不懂,進不去。所以大福不可能給他的父親任何回饋。雖然兒子一直從未給他任何回饋,但他依然默默付出。這就是最偉大的愛。

王心誠在得知自己患了肝癌之後曾想帶兒子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他放心不下把兒子獨自留在這個世界上,所以選擇帶著他一起離開,但最後卻失敗了。於是他開始拼命尋找在自己去世以後能夠完全放心地託付大福的家,開始拼命教大福獨立生活。王心誠在把兒子送到新家之後,攙扶著校長走了出來。他說大福在新家很快樂,甚至沒有一點點的捨不得,這樣其實挺好的,真的挺好。可是誰聽不出他心裡的那一份酸楚呢,自己付出最多最愛的兒子面對自己的離開居然沒有捨不得,是怎樣的傷心啊。可大福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啊,誰又忍心責怪。而在他回家以後,先是把大福放在電視機上的狗放回了沙發上,最後卻還是放到了電視機上,然後開始以大福的方式生活,以大福的視角看著這個家。看到這裡,真的覺得很難受很哽咽。其實不僅僅父親是大福的依賴,大福也是父親深深的精神寄託。之前父親一直在糾正大福,一直告訴他狗不應該放在電視機上,可是大福突然就換地方住了,這個屬於他們兩個的家突然就空了,他一時根本無法適應,雖然大福是一種負擔,但他一定也沒辦法過沒有大福的生活吧。這就是親情。

王心誠是一個柔軟而細緻的父親,他把大福的每一件衣服都縫上標籤,以備不測;他在自己的日子越來越少的時候給兒子以海龜的寄託,細心地縫製海龜枕頭,拼了命地拖著重重的海龜服裝和龜殼游泳,他只是為了在自己離開以後大福可以找到依靠;他極度耐心地教會大福他能想到的大福生活的所有事情,一遍又一遍,不管大福有沒有在聽、有沒有聽懂。哪怕最後有一次微微的發怒,也是因為他實在放心不下大福。王心誠也是一個堅硬而頑強的父親,肝癌這個致命的打擊他都完全不去理會,在最後的日子裡,他只在乎自己離開之後兒子能不能好好地生活下去。這就是父親。

影片對於父子之間的這份感情的闡釋是很深沉的。作為孤獨症患者的大福不可能以語言或者積極的行為這些表面的形式給父親任何回饋,但父親絕對是他生活最重要的依靠。所以影片選擇了一些大福心理上的變化,透過一種無聲的方式來闡釋這份感情。

首先是有一次王心誠肝癌病發躺在沙發上的時候,大福拿了一個蘋果就挨著父親坐了下來,並緊緊靠近父親;其次是大福剛被送到新家的時候,到了晚上就一直很暴躁,不聽任何人的話,而等父親來了,他立即安靜了下來,順從地按照以往的習慣上床睡覺,並且在半夜熟睡中也能感覺到父親的手;再者是父親離去之後,大福看到電視上的狗,卻把狗按照父親的方式擺到了沙發上,這與他之前堅持的偏執是完全相反的;最後是在父親離去之後,大福安寧地按照父親教的方式生活,起床、穿衣服、煮雞蛋、過馬路、坐車、下車、拖地……他不吵不鬧,像父親之前說的那樣一直跟隨著海龜,依靠著海龜。之前父親教他生活常識時候他那些不經心和不在意,其實都是假象,他穿著與父親一樣的海藍色的工作服按照父親教的方式繼續著父親的生命。

影片就是透過父親的、大福的、以及父子之間的這些小細節成功詮釋出了那份濃濃的親情,在釋放溫馨的同時染溼了觀眾的眼眶。

影片在鈴鈴和大福的這段感情的處理上也是相當成功的。導演設定的鈴鈴是馬戲團小丑的這個身份非常重要。因為小丑也是孤獨的,在小丑那星星形狀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和圓圓的鼻子背後的表情沒有人會注意。小丑帶給別人快樂,可是自己一點也不快樂,而這一切都無人在意。

鈴鈴和大福有著同樣的孤獨,同樣的不快樂,同樣的語言。所以鈴鈴和大福可以溝通,可以聽見彼此內心的聲音,所以鈴鈴在大福搶走球的時候對他很耐心並且知道別人那樣一定會嚇到他,所以他們一度成為彼此的依靠。

也許相對於鈴鈴,大福更幸運吧,因為孤獨症讓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裡,不用管別人的看法別人的眼光。而鈴鈴卻不能,她只能在馬戲團強顏歡笑地表演,只能按照這個社會設定好的規則生活,哪怕常常違背自己的意願。

最後,想到那個和父親一起來看電影的小男孩,我在想,小小的他一定還不會懂影片中那如山一般深沉而厚重的父愛吧,但對於身邊守護著他的父親來說,哪怕不會向兒子表達情感,哪怕經常責備兒子的錯誤,但兒子就是他的全部。

我想這部影片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應該並不是悲傷,那些催人淚下的情感不是最重要的。影片無論是從畫面還是聲音,想傳達給觀眾的都是一種暖暖的溫情,是一種在這個複雜冰冷的社會還值得信任和感動並且永遠不會改變的親情。

所以我相信,在幽藍的海洋,有著另一個天堂。這個天堂可以讓父親王心誠落腳,可以讓兒子王大福依靠。就像王心誠說的那樣,孤獨症其實也挺好的,可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別人,不被打擾。

就這樣吧,讓大福孤獨安靜地活在只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裡。

像魚一樣活在藍色的,海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