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兩首》的教學雜談
〖改、創詩文,培養創作愛好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一位老師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的最後,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裡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裡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捨的人。學生頓時靈感被激發,躍躍欲試,寫出了一篇篇雖然稚嫩但非常真摯的短文。
〖創設情境,品讀詩韻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努力創設一個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這就讓學生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這種情境的創設,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情境復現,以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因為情境創設就是讓學生進入模擬情境的場境,透過眼前的形象和實際感受,聯絡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使情境豐富和逼真。同時,模擬情境,只需要相似而以,在教學中運用時就顯得簡便易行。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待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後,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送別情景。教師出示一幅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行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們不能再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賦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飲美酒、暢敘友情了。你久久地佇立在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難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對老朋友說些什麼嗎?教師的這一情境的創設,一下子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我們的學生漸漸進入意境。這時,老師在讓學生深情地吟誦詩句,表達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感。此時的學生彷彿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寢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真正體會到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這就是情到深處聲自露,學生在朗讀詩句時,一下子就抓住了詩韻。
〖音樂感受意境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絡,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儘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清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時,詩人與故友的離情別緒,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彷彿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一直佇立江邊,久久不肯離去,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
讓課堂體現和偕的互動,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師生互動中,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氛圍。如:在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中,從三方面為學生創造、展示個性的空間:透過朗讀,展示理解個性;透過畫畫展示想象個性;透過觀看課件演示,想象詩的意境,再聯絡生活實際,詩情畫意結合,展示創造的個性。
〖聲隨情動情最真
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此時讀出的情是最真的,理解得也是最透徹的。
如我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後,我出示課件,此時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我說:“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大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久久的佇立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不想對老朋友說些什麼嗎?”學生說得滔滔不絕,漸漸進入意境。我又說:“真是難捨難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誦詩句,以表離別之情。詩仙李白,此刻,你就透過吟誦詩句來表達情感吧!”學生一個個爭著朗讀,讀得投入,讀得動情。一位學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越讀越輕,越讀越慢,到最後幾個字,只留有微弱但還清晰的聲音,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所以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這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所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的情感真正融入到讀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課文語言,從而達到最佳化閱讀教學的效果。
〖聯絡課文內容,補充積累素材,鞏固自主積累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在學生朗讀、感悟、理解這首詩後,我們可適時推出《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系列的送別詩,並引導背誦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這樣,聯絡課文內容積累下來的語言材料,學生印象深刻,感覺真切。積累多了,學生作文時就易於信手拈來,文思泉湧。
〖作業內容
讓學生設計: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我讓學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業內容,自我設計作業形式,使作業成為點綴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道絢麗的風景,展示“紅杏出牆”的個性。
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後學生選擇了各自喜好的作業方式重現詩歌:
1、畫:為詩配一幅插圖;
2、唱:加上一段熟悉的旋律,把全詩唱出來;
3、演:小組合作,根據詩意表演一幕小話劇。
學生用自主型作業進一步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忽視個性其實也就消滅了個性,抓住了個性也就抓住了共性。
詩歌語句凝練,講求意境。領會意境是詩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在教學可提供背景音樂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恰切的意境,再輔以巧妙的點撥以達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等表現離愁別緒的詩歌時,生活在通訊裝置發達的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古人一旦分離,便是“此去經年”的生離死別。課上,我一邊播放如泣如訴的音樂,一邊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自然地被帶入了那久遠而神秘的年代,融入詩歌獨特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