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古詩教學應注意四當

小學古詩教學應注意四當

——例談《山行》一詩的教學

當今小學界越來越重視古詩的教學,古詩教學的風格也越來越多,有重視“逐詞逐句穩步理解詩意”的紮實式教學,有追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也會吟”境界的誦讀積累式的教學,有崇尚“在自學中提高理解古詩能力”的放手式教學,有沉迷“進入意境,品味詩意,寫成小品文”的賞析式的教學等等。筆者以為,不管採取何種教學風格,小學古詩教學必須處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當問則問

古詩與現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詩意是教學中的頭等而事,而藉助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是有效的途徑之一,但平鋪直敘地逐詞逐句地提問講解或問題居高臨下,不考慮學生的實際,均會影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效果。我認為,問題的提出,關鍵所在是把準脈搏,切中要害,難度適中,當問則問。如教學《山行》一詩,全詩28個字共寫了六處景物,弄清楚這六處景物極其特點也就成了理解詩意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全詩寫了那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一個問題,順著對這一問題的逐步理解,結構嚴謹的詩當現代文來學,化難為易,學生學來積極踴躍,老師教來輕鬆自然,絲毫無“滯”、“澀”之感,效果明顯。

二、當講則講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大多屬於唐宋時期,歷史久遠,文言色彩濃厚,故很多字詞的意思與現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學生往往會產生異解現象。對於這些詞,老師若讓學生採用查閱資料等自學方式去理解,勢必造成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且憑小學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確切答案,反而影響了對整首詩的理解;若片面追求啟發式,必生搬硬套,故弄玄虛,使古詩教學苦澀無味。我以為,像這些詞,就應“當講則講”,即向學生毫不保留地講解,灌輸。如《山行》一詩,對“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中“坐”、“於”兩字的理解,就可採取老師向學生完全講授的形式,省時省力,效果實在、明顯。

三、當議則議

古詩,講究韻律,結構嚴謹,用字精當,有些字詞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體詩句中理解一時又很難與整體連成一片。這些字,往往要經過老師的誘導和學生集體的討論才能逐步得出結果。同時也很好佳地鍛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所以我認為,這樣的字詞理解,決不可輕易放棄,應“當議則議”。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讓學生自學則會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師講解則讓學生失去了鍛鍊的機會,理解也不會深刻。教學中,我設計瞭如下三個小問題誘導學生討論:1、詩寫在什麼季節?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麼特點?3、這樣的景色特點給人什麼感覺?在回顧全詩逐步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深刻地領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當放則放

大凡唐宋古詩,內涵豐富,意義深邃。而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境遇,不同

的文化水準對詩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所以古詩教學,若侷限於對錶面詩意及淺層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僅把美詩學死了,還遏止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以為,古詩的教學,能使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和思想感情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等特點,大膽放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充分體會作者當時當地的心境,對詩進行較深層次的感悟,即需“當放則放”。如《山行》的教學,在學生能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沒有結束教學,而是設定一個學生能自由發揮的過程,即讓學生根據詩所描繪的意境,扮作詩人,親自去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詩意,並寫成小品文。而之後,當學生再一次回過頭來品味詩的時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個個生動的場面。

以上所述,是古詩教學中應注意的四個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在教學中不是獨立分開的,而是融會貫通的。而要真正把握好這四方面,教師必須嚴把教材關和學生關,切中要點,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