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篇1

核心提示:這是兩首不同風格的讚美春天的古詩。

優點之處:

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讓學生學會運用圖文文對照的方式進行古詩自主學習,透過形象直觀的畫面來輔助對詩歌內容的感知,降低了他們的理解坡度,也增強了學...

這是兩首不同風格的讚美春天的古詩。

優點之處:

1.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讓學生學會運用圖文文對照的方式進行古詩自主學習,透過形象直觀的畫面來輔助對詩歌內容的感知,降低了他們的理解坡度,也增強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強化了對想象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透過讀中想象的形式進行古詩的深入學習,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了對古詩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詩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處:

但由於時間問題,沒能進一步讓學生對其他描寫春天的詩歌進行拓展延伸學習,因而沒能讓他們進行更多同類型詩歌的.拓展與豐富,多少顯得有些遺憾。

改進措施:

古詩教學應把字詞隨文學習,學生理解的詞不在重複解釋。節省時間來拓展其他同類型的古詩。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篇2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滿意之處: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透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透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改進措施:

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處:

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但是個別字音仍發音不準確,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透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努力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篇3

一、授課內容:《古詩二首》第一課時

二、授課重點

1、認識“泉、流”等7個生字,會寫“無、樹”等5個生字。

2、能用聯絡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式瞭解“惜、晴柔”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

三、學習難點

1、書寫難點:

無:四筆寫成,第三筆撇不超過第一筆的橫,從豎中線上起筆,第四筆是豎彎鉤,從田字格正中心起筆,豎要寫在豎中線上。“無”不要寫成“天”。

樹:左中右結構,兩邊高中間低。“木”和“又”的捺變成點,注意穿插和避讓。

愛:上中下結構,上邊是“爪子頭”,注意“點,點,撇”的方向。下半部分是個“友”,不要寫成“又”。

角:上下結構,上小下大。刀字頭短撇從豎中線上起筆。下半部分“用”中間的兩條短橫不能碰到左右兩邊,中間一豎在豎中線上。

尖:上下結構,上方”小“字豎鉤變成一條短豎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

2、朗讀指導:

本課為古詩,同學們要學會:

(1)藉助拼音正確朗讀古詩;

(2)藉助停頓符讀出古詩的節奏。

3、理解詩意:

同學們在試著說古詩大意的時候,要學會藉助註釋理解古詩,回答問題時要有條理,先讀出詩句,再說出詩句的意思。

本節課整體效果較好,大部分學生能夠藉助提示對古詩進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學生可以不借助提示準確說出自己的理解。在古詩朗讀方面,“惜細流”學生讀錯率較高,透過老師範讀,學生反覆朗讀糾正讀音。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篇4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裡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透過反覆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絡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絡起來,有什麼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後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後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後,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後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回家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後,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後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節匆匆帶過,原來預設時自認為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也忘佈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