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音樂之聲》課堂實錄

《音樂之聲》課堂實錄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今天,語文小編跟大家分享音樂之聲課堂實錄。課堂實錄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透過音樂之聲課堂實錄情景再現,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非常有益處,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之聲課堂實錄由語文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上課了,師生互致問候。看到同學們懨懨的春困情緒,我說道:

今天下午的太陽一掃近日的陰沉,但好像還是掃不去同學們的睡意。這樣吧,上課前我們先來唱首歌,好不好?同學們立即來了勁。

唱支歡快的《朵、來、米》吧。我輕輕的哼了哼,同學們都說不會唱。那就唱《雪絨花》,你們英語課唱過的。我們請我們班的W。Z。Z組合為我們唱,好不好?同學們報以掌聲。同一桌的曾文、曾興城、魏盛鋒三位同學便站起來唱,同學們都輕輕和著,輕打著拍子。

唱畢我問:大家知道這首深情無限的《雪絨花》出自哪裡嗎?

《音樂之聲》。有同學回答。

說對了,這首歌出自一部音樂劇《音樂之聲》,我一邊說一邊板書課題。還有剛才的《朵、來、米》和另一大家熟悉的歌曲《鈴兒響丁當》也出這部作品。說完我就哼起了《鈴兒響丁當》,同學們也跟著哼這首輕鬆愉快的歌曲。

這部音樂劇的故事大家知道嗎?

不知道。

看到同學們愣愣的眼神,我賣了個關子:老師知道,但老師不告訴你們。不過,我可以舉幾個數字,讓大家看看這部作品的影響。接下來我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一角寫出幾個數字:4―――這是一部在美國百老匯上演四年而盛況不衰的歌舞劇;100萬美元―――1960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以一百萬美元購得歌舞劇的改拍權;2位大師―――由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湯母斯對恩二世兩位大師合作完成;1000萬美元―――影片是在薩爾茨堡市內及周圍的山區、平原拍攝的,耗資一千萬美元;2000萬美元―――影片上映後,單在北美,頭十個月就收入二千萬美元,首創最高的票房價值;5個大獎―――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

同學們的眼睛發亮了,很慶幸,教材的編者為我們選編了這部影片的劇本在課本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請大家先看註釋1,看看這個註釋為我們帶來哪些語文資訊?

有同學說:課文是節選的劇本的開頭部分。還有作者勒曼,是美國劇作家。

對,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一般說來,作為劇本,開頭部分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介紹主人公,為劇情的展開作充實的鋪墊。我們就來看看課文是怎麼給我們介紹主人公的。昨天我佈置大家預習這篇課文,請認真的看完了課文的同學舉手。

坐著61個同學的教室裡舉起了十多雙手。沒法,只好拿課堂時間給他們看課文了。

給大家5分鐘時間,請大家把課文看一遍。

5分鐘過去了,只有少數同學看完了課文。又過了三分鐘全班才基本看完。

大家看了一遍課文還不行,還得再熟悉課文,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重溫一遍課文內容。

接下來我帶著大家熟悉課文。

課文首先給我們描寫了什麼?

齊答:環境。

就在這詩情畫意的環境中,人物出現了。怎麼出現的,請善於朗誦的胡娜同學為大家朗誦人物出現的這段,並請大家一邊聽一邊在頭腦裡想象畫面。因為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個性化而外,另一個特點就是很有畫面感。

胡娜同學抒情的朗誦。

接下來我讓全班齊誦少女瑪麗亞放聲歌唱的《音樂之聲》。

後面的內容主要是院長和眾嬤嬤的對話,我就讀院長的唱詞,並隨意快速地點一些女同學讀出眾嬤嬤的唱詞。

熟悉了課文,下面我們就來分析課文。怎麼分析呢?我們來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因為老師在讀完這篇課文後,冒出了一個想法,就是用數字來表示對課文的理解。比如說,1是什麼?請大家先猜猜。

一首歌。有同學說。

一個少女。另一個同學說。

一個主人公。又一個同學說。

我說;有同學猜對了,1就是1個主人公。老師暫時從1列到了8。請大家再讀課文猜猜另外的幾個數字是什麼。

同學們一邊翻書,一邊猜測,有的和周圍的同學交流、爭論,教室裡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五分鐘後,我開始請大家按數字順序發言。大家的發言非常踴躍。我都記不清是哪些同學的發言了。

一個同學說:2是兩個場景。一個是休道院內,一個是休道院外。我補充:課文分為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另一個同學說:2是兩個比喻。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我表揚:說得很好。請大家體會這兩個比喻的好處。接下來我對此作了一些講解:修道院院長的原唱詞是:叫人拿瑪麗亞怎麼辦?叫人怎麼能抓住天上的雲彩?叫人拿瑪麗亞怎麼辦?叫人怎麼能抓住皎潔的月光?意思是說拿瑪麗亞毫無辦法,這就如同人無法抓住天上的雲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此外,課文中還有兩句唱詞:瑪格麗塔(唱):水怎麼能停留在沙子上?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麼辦?,意思相同。

又一個同學發言:2是兩次重複的唱詞,就是眾嬤嬤唱瑪麗亞有點怪的兩次唱詞。這一點是我事先沒注意到的。作者為什麼要設計這兩次重複唱詞呢?我問道。

還是廖紹強同學分析有道理一些:這兩次唱詞的重複是起強調作用,強調了主人公瑪麗亞的有點怪。我也作了補充:因為這裡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要完成介紹主人公的任務。這兒的重複,有助於加深大家對瑪麗亞的印象,渲染了瑪麗亞的性格特點。

繼續猜測3:

一個同學說:3就是文中的三處環境描寫。這一點大家沒什麼爭論,為了節約時間,我簡單的提了一下環境描寫的作用:表現主人公的心情,渲染了富有奧在利特色地方風光的'詩情畫意。

繼續猜測4:

4就是課文裡面的四處空行分段。我提示,空行分段表明了畫面的切換,故事情節的發展。

5沒有同學找出來。我提示從人物描寫的方法來找並一起復習了一下文學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同學們很快找到了文中的五種人物描寫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繼續猜測6:

6是眾嬤嬤說的瑪麗亞有點怪,我數了一下,就是說的有六點比較怪的內容:一是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二是她做彌撒,蹦蹦跳跳,嘴裡還吹著口哨;三是頭罩底下留著一頭捲髮;四是修道院裡還把歌兒唱;五是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六是她什麼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

7和8也沒有同學找出來,我呵呵一笑,說:我也沒有找出來,不過我概括了一下,就是七嘴八舌。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是眾嬤嬤七嘴八舌說瑪麗亞的情形。

這時,我請大家在草稿本上總結:劇本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很快,劉佳、黃龍、向家龍三位同學相繼發言,答案大同小異,:瑪麗亞是一個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少女。

快下課了,課文結尾並沒有交待文中眾嬤嬤爭論的一個觀點:瑪麗亞是否適合作修女。於是我讓大家猜測:最後瑪麗亞當上修女了嗎?

有說當上了的,有說沒當上的。本來可以讓他們在這兒爭論一下的,但沒有課堂時間了,於是我說道:最後瑪麗亞當上修女了嗎?答案老師知道,但我不說。大家要想知道的話,請大家下來找電影《音樂之聲》的碟片來看。

最後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請大家學習側面描寫的方法,描寫一個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有同學脫口而出:小燕子就是這樣的。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立即附和的,也有反對的。

這時下課的鈴聲正好響了,同學們還在激烈地爭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