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讀點書再說-也談閱讀教學
近日,語文教學期刊中探討閱讀教學的文章頻繁出現,閱讀教學重新被人重視起來是個可喜的現象,這也是語文教學日漸返璞歸真的體現。大家對閱讀教學的看法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性化閱讀、陌生化閱讀、對話閱讀等等,不一而同,都體現了一種上下求索的精神,這是時下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
不過,探索也有值得憂慮的地方,我們不要忘了前車之鑑。以前,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也並非一直在黑暗中徘徊,有人統計過在我們語文教學中曾經有30餘種被公認的閱讀教學模式,它們之中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見,也曾為我們點亮了火把,只是我們走著走著就進入了死衚衕。原本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操作起來不是被扭曲,就是多半難如人意。教師是聲嘶 力竭憂心似焚,而學生的閱讀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這癥結何在?我們不防反思一下我們作為教師,自己理解文章靠的是什麼。是語感還是方法?如果我們是在語感的基礎上去分析理解文章,那麼我們就不要苛求學生單憑我們傳授的一些方法來提高自己閱讀能力。錢呂明老師就說過:“中學生的語文學習,須臾離不開語感。就以閱讀而言,若沒有語感的參與,閱讀就會舉步維艱。學生透過閱讀學習閱讀,透過閱讀學習語言,語感是基礎。透過閱讀,把握文字的基本內容,叫做整體感知。這時候,沒有分析,沒有揣摩,沒有咬文嚼字,一切都是憑自己的直覺,不假思索。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學生透過閱讀學習閱讀也許正是培養語感的不二法門,張田若先生就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二還是讀。”那麼我們現在的中學生閱讀狀況如何呢?記得有位學者針對中學生閱讀現狀說過這樣一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基本上不讀書,無聊時才讀書,盡讀無聊書。”言語簡潔,卻發人深思。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談什麼樣的閱讀方法都是枉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是有課本和讀本嗎。且不去問課本和讀本到底有沒有被充分利用,即使都利用上了,那也和中學生閱讀量的要求差之甚遠呀。那學生的課外閱讀呢?我們很多教師都會鼓勵學生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可是我想只要是一位敢於負責任的人都不能迴避這樣一個現狀:目前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太重,所學的科目太多,而且語文特點也決定了它在各學科中的弱勢地位。學生的`時間已被擠壓殆盡,疲於應付尚應顧不暇,何談大量的課外閱讀,更何況閱讀是個短時間難見成效的長期工程?
既然閱讀如此重要,指望學生自主閱讀又困難重重,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在中學起始之時專門安排一段時間的閱讀課呢?我們現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教學都是很單調的,教師一套又一套教材地講解,學生一篇又一篇地學,學生髮現教師翻來覆去講的就是那些東西。再美的東西也會產生審美疲勞。況且由於學生積累的有限,常常難於真正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古人云:“觀千劍然後識器。”魯迅先生也曾以孩子學話為例,說他們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得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他還說:我們先前的學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師並不講解,只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弄得好, 是終於能夠有些懂,並且竟也可以寫幾句來……(《且介亭雜文二集人生識字糊塗始》)。
這兩段話雖非完全科學卻也清楚地說明:只有在言語實踐中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才能感受言語,形成語感,掌握語文。這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就不妨放開手腳讓學生先去多讀些書,等他們有了一定的積累教師再集中地進行一些點撥指導,那時也許對話才會有所憑藉。而放開手腳並不代表放任,教師在此過程中還要作好閱讀服務工作。諸如關於書籍的選擇、閱讀障礙的清除等,更可以和學生展開交流討論,開展一些閱讀活動調動學生閱讀興趣也至關重要。當然,在此過程還會有各種問題存在,不過那已是思考的問題而不是思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