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課堂實錄素材
一、匯入,走近文字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戰國時候,齊威王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kūn)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千古傳誦的歷史散文,也是有關齊威王納諫的,那麼這一次納諫和誰有關係呢?
生:鄒忌。
師:對,文章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它選自《戰國策》。(板書課題及《戰國策》)
二、朗讀,感知
師:我們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那就讀給同學們聽一聽,好不好?
老師想請三位同學來讀,我們在聽讀的時候,應該注意標註出在字音和節奏方面同這位同學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可以嗎?
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生:(無人舉手)。
師:大家希望誰來讀?
生:(推薦三人,每人讀一段)。
師:我們來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吧,或者說一說你在朗讀時,處理某一處字音或節奏方面與他們有哪些不同的意見。
生1:“燕”國,應讀“燕”(yān)。
師:對呀,你聽得很仔細。“齊、楚、燕、韓、趙、魏、秦”,古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這個發現很重要。除此之外,這個字在作“姓”的時候,它還讀“燕yān”呢!
生2:在讀第一段的時候,我和他的語氣不一樣。
師:你已經在揣摹人物的語氣了,看來你預習得很深入。
師:誰再來說一說?
生:(生搖頭,表示沒有)。
師: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今齊地方千里”怎麼讀?
生1:今齊地方/千里。
生2:(猶豫地)今齊/地方千里。
生3:今/齊地方千里(意識到不正確,但不知該怎樣讀)
師:老師想告訴大家,在現代漢語當中,我們多用雙音節詞,而在古漢語中,古人們大多喜歡用單音節的詞。你覺得古漢語中“地/方(fāng)”同我們現代漢語的“地方(fang)”一個意思嗎?
生3:(恍然大悟地),不一樣。在文中“地”應該是“土地”,“方”應該是“方圓”。
師:真好,那麼這個句子我們應該怎樣停頓呢?
生3:今齊地/方千里。
師:你給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吧。
生3: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
師:很好,大家透過自己的預習,把課文讀得如此流暢,老師已經感覺到同學們對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讀興趣和解讀能力了。我們再一齊朗讀一遍課文,相信大家能夠讀得更正確、更流暢,好不好?
(師生齊讀課文)
師:你在結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時候,有沒有沒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商量商量。
生1:“王之蔽甚矣”是什麼意思?
生2: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大王您受矇蔽很深啦”。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沒有)很好。
生3:“謗譏”是什麼意思?
生4:小注告訴我們這個詞在這裡是“討論”的意思。
師:對,沒有貶意。
生5:“吾妻之美我者”中“之”是什麼意思?
師:誰來給他說一說?
生:(搖頭)
師:有誰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6: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師:是這樣吧?很正確,大家覺得“之”有實際意義嗎?
生:(齊)沒有。
師:那為什麼還用它呢?
生:(思考地)
師:我們試著讀一讀這個句子。
師生:(齊讀)吾妻/之 美我者。
師:我們把“之”字去掉再讀一讀。
生:(齊)吾妻/美我者。
師:有什麼變化嗎?
生7:不加“之”讀起來感覺很生硬
師:對呀,加上“之”我們讀起來就感覺很舒緩。古人常常用這個“之”字來舒緩句子的語氣,我們學過的《滿井遊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生8: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師:很好,另外,老師還覺得,加上“之”,它也強調了句中的“美”字,你再讀一讀,感覺一下是不是?
生:(讀)“吾妻之美我者”(恍然大悟的感覺)
師:原來,沒有意義的詞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呢!這樣的詞在我們理解文意的時候怎麼辦呢?
生9:只體會作用,翻譯時可以把它刪掉。
師:真好!剛才我聽到大家把“美”理解為“以……為美”,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生:(男):“以……為美麗”
師:我們說你(指男生)很“美麗”,可以嗎?
生:不行
生10:漂亮。(忽又覺得也不對)
師:那該是什麼呢?
生11:俊美。
師:太好了!這關係到古今詞義的差別吧?我們在理解的時候,應學會試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給它找一個合適的、合理的詞語來替換。
師: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1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是什麼意思?
師:它是方位詞嗎?
生13:不是。“宮婦”小注解釋說是“宮裡的妃子”,那麼“左右”我覺得應該是大王旁邊的大臣。
師:你很會思考,是“旁邊”的意思。這裡古人根據自己的習慣,臨時改變了它的功能,我們理解為“國君旁邊的近臣”。我們現在還用“左右”表達這樣的意思嗎?舉個例子吧。
生:(思考)
師:比如說吧:這隻小狗跟他很親近,始終不離他的左右。
生:(恍然大悟地)對。
師:(親切地)看來,有許多文言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一直煥發著它的生命力呢!我們要注意文言知識的點滴積累,當我們的積累越來越豐厚的時候,就能更正確地解讀古代文學作品,更進一步地走進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三、品讀,感悟:
師:我們已經讀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誰願意給大家說一說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生1:文章講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說他很美,他卻不這麼認為,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齊王,讓齊王不要像他那樣受矇蔽,齊王就採納了他的建議,齊國因此戰勝了其他的國家。
師:你讀得很明白,講述得很完整。誰有不一樣的表達嗎?
生2:文章寫了鄒忌用自身的經歷同齊王的處境相比,告訴齊王應該納諫除蔽,齊王就接受了鄒忌的進諫。
師:真好!多簡潔的表達啊!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課文題目的意思了,誰給大家說一說?
生1:鄒忌用委婉的方法規勸齊王接受批評。
生2: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齊王接受批評意見。
師:哪一種理解更好?
生:第二種。
師:很好,那麼,“諷”的意思就是:“委婉地規勸”,“諫”指“批評意見”。
我們再來讀課文,你有沒有發現,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麼為主?
生:(思索地)對話。
師:對。文章是以描寫人物對話見長的,那麼,文章寫了鄒忌同家人的幾次對話?
生:(齊)三次。
師:是呀,鄒忌有“三問”,妻、妾、客共有“三答”(板書:三問、三答),請你在文中標註出這“三問”、“三答”。我請兩位同學到黑板前給大家板書出來。
(生讀並標註)
生1:(板書)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生2:(板書)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師:大家看著黑板讀一讀這“三問”、“三答”,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3:鄒忌的“三問”問法不一樣,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師:都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生3:我和徐公相比,哪一個更俊美。
師:很好,那他的問法有什麼不一樣呢?
生3:問妻子用“我”,問妾和客用“吾”。
師:據我所知,“我”和“吾”是一個意思,為什麼不統一成一個字呢?
生4:我覺得他與妻子說話,顯得很親暱,所以用“我”,他與妾的關係同他與妻的關係不一樣,所以應該嚴肅些,用“吾”就顯得比較嚴肅。
生5:他家來的客人也不像他與妻那樣親近,關係一般,所以用“吾”也比較合適。
師:原來,古人用字有著這樣的奧妙啊!
生6:“孰”的位置不一樣。
師:說一說吧。
生6:“吾孰與徐公美”,把“吾與孰”並列,我感覺他想知道誰美的心情非常強烈。而問客人的時候,就不能表現得這樣強烈,應該委婉一些,就把“孰”放後面了。
師:老師太喜歡你這樣很有見地的思考了!大家再讀一讀這“三問”,琢磨一下,是不是這樣?(生自由地讀)
師:原來,一個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會使整個句子表達情感的程度發生變化,這是多重要的發現啊!大家還有什麼發現嗎?
生1:妻比妾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個字。
師:那就有什麼不同嗎?
生2:妻和妾的回答都用了反問句,都表示了一種肯定的、不用懷疑的口氣,但妻的回答更肯定些。
師:怎麼就更肯定了呢?
生2:“君美甚”就是說“您美極了”,就顯得更肯定。
師:我們把“甚”放在“美”的前面試一試,會有什麼變化?
生3:“君甚美”就顯得平淡一些了,不如“君美甚”表達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地讚美。
師:是呀,在妻子的心裡,他的夫君是誰也比不上的。“君美甚”三個字讓我們感覺到了妻的熱情洋溢,那種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於言表。古人用字多巧妙啊,那麼,妾為什麼不也說“君美甚”呢?
生4:妾的地位跟妻的地位不一樣,她不敢那樣說。
生5:妾覺得自己地位卑微,對鄒忌以及妻有一種膽怯、畏懼的心理,所以她不敢像妻那樣親暱地表達出來。
師:老師很欣賞這樣一種智慧的解讀。還有誰想說嗎?
生6:客人的回答沒用“君美甚“,也沒用反問語氣,讓我們覺得很平淡,但畢竟也是一種讚美。
師:真好,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語言的魅力了吧?這個時候,我們也就知道了應該怎樣用聲音傳達出這些看似相似,其實卻有相當大不同的語句了。那就試著用聲音傳達一下吧。我們可以四個同學為一組,一位作鄒忌,其他三位同學分別作妻、妾、客,聽一聽有什麼不同。
(生分組練習,興趣盎然)
師:哪一組同學願意給大家表演一下?請到前面來。
(生四人分角色演讀,聲情並茂)
師:誰願意給他們作一下點評?
生1:我認為他們讀得很好,讀出了四個人各自的身份。
生2:由於每個人的心理不一樣,所以語氣、語速也不一樣。
生3:有一個同學還加上了表情,顯得很生動。
師:精彩的演讀、恰當的`點評,讓我覺得大家對文字的解讀很細緻。
鄒忌聽了誇讚後,是不是心裡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麼想的呢?
生:(齊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師:於是,鄒忌進行了三……
生:(齊)三思。
師:對,三思。(板書“三思”)你現在就是鄒忌,你會怎樣想呢?
生:(小聲討論)
師:誰能到前面來想一想?(沒人舉手)
大家希望誰來?(異口同聲指名一男生)
好,請你來。
生1:(到臺前作思想狀)我的妻子認為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
師:誰來評價一下?
生2:我覺得他應該想到,也就是得到一個結論,想到自己受矇蔽了。
師:你太會想了,這才是鄒忌呢!是呀,鄒忌由妻、妾、客的讚美意識到自己受矇蔽了(板書:悟己之蔽)
他還會想些什麼呢?
生:(搖頭)
師:(面向臺上的那位同學),你還在這兒想呢,你又想了些什麼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樣受矇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給大王進諫。
師:真好!你現在是真正的鄒忌了。(生掌聲響起)
對於一件生活小事,很多人也許就一笑了之了,但鄒忌卻抓住這樣一件小事,完成了一次極為漂亮的進諫。鄒忌是怎樣給威王進諫的呢?
生:(自由地讀)於是入朝見威王……
師:誰給大家說一說?
生:鄒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訴威王,並拿齊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較。
師:是呀,這樣,鄒忌與威王進行了三……
生:(齊)三比。
師:(板書“三比”),透過“三比”,比出什麼來了呢?
生:王之蔽甚矣。
師: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板書:推王之蔽)
如果你是威王,你會接受鄒忌的進諫嗎?
生1:會。因為鄒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國家大事,他這樣關心國家,我會接受他的進諫。
師:是呀,誰能拒絕一位愛國之人的進諫呢?這位同學談到鄒忌用了一種很好的進諫的方法,那就是“類比說理”,把家事與國事進行類比,以小見大,推己及人。
生2:我也會,因為鄒忌沒有直接給威王進諫,他很含蓄,我會很高興地接受。
師:你的意思是說鄒忌用了委婉的進諫的方式。真好!
那麼,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鄒忌的進諫呢?
生:(齊)是!
師:何以見得?
生:(齊)王曰:“善!”
師:(重複)王曰
生:(聲音漸高)“善!”
師:(板書“善!”),味道還不足,王曰
生:(齊,酣暢淋漓地)“善!”
師:“善”是什麼意思?
生:(齊)好!
師:大王說“好”,那麼好在哪裡呢?我們從這一個字可以讀出什麼呢?
生1:大王認為鄒忌說得很對,很好!
生2:大王覺得有這樣的賢君提出這麼好的意見,他很驚喜。
生3:大王覺得自己是一國之君,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只用一個“善”字表達他的思想。
生4:從這一個“善”字,我們可以讀出大王納諫的決心。
生:大王是說:“好吧,就按你說的辦吧!”
師:是呀,每一個漢字獨一無二的形象都飽含了古人多麼豐富的思想。於是,鄒忌進諫成功,虛懷若谷的威王為了更好地納諫,實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生:(齊)三賞。
師:對(板書:三賞)。於是群臣進諫。結果如何呢?
生:(齊)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師:如果我們再用“三”來總結的話,那應該是……
生:三變。
師:(板書:三變),威王納諫最終效果巨大啊,文中怎麼說的呢?
生:(齊)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師:還有嗎?
生:(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師:正是因為有了鄒忌這樣的賢臣,也正因為威王的善於納諫,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強盛的國家。
至此,我們不僅讀懂了鄒忌進諫的全過程,還領略了古代謀臣策士高超的說話藝術與睿智,見識了古代賢君的大度。
四、總結,拓展文字
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呢?
生1:作為君王要善於納諫。
生2:給別人提意見要像鄒忌一樣委婉。
師:是的,“良藥”不一定非要“苦口”才利於病呀!那麼,“忠言”也不一定非(師生齊)“逆耳”才“利於行”。
生3:謀士進諫不僅要有膽量,還要有智慧,否則會被砍頭。
師:是呀,歷史上因進諫不當而被殺的有不少呢!比干不是被挖心了嗎?
生4:說話講究技巧是很重要的。
生5: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出於好意或有目的的誇讚,也不要因別人的惡意批評而沮喪生氣。
師:你有了更獨到的見解,真好!
除了大家說到的,老師還以為文章“三疊排比”的語言和結構讓我們領略了古代散文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戰勝其他的諸侯國,各國國君都很重視治國的策略,《戰國策》就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軍事、外交、政治及謀士獻策和主張的。所以,類似於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戰國策》裡還有很多。同學們課後可以讀一讀其中的《觸龍說趙太后》,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