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淺談《京華煙雲》讀後感

淺談《京華煙雲》讀後感

導語:《京華煙雲》被譽為“民國版的《紅樓夢》”,林語堂出版此書,在歐美引起轟動。

【淺談《京華煙雲》讀後感1】

看京華煙雲的時候,腦子裡冒出兩部作品。

一個當然是紅樓夢了。林語堂自己的初衷都是想寫一部類似紅樓夢的書。不過在我而言,兩者更接近的是我的閱讀經歷。小時候舅舅借給我紅樓夢看,我是幾次三番幾次三番,看了幾段就看不下去了,一部上中下三本的書,上就看了不知道多少回。但是,不知道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突然一根筋就別過來了。一看起來愛不釋手,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在外婆家吃飯後,然後在飯廳裡的某個凳子上急著看書的場景。當然一氣呵成了,這麼看完了我的第一遍紅樓夢。京華煙雲也是非常類似的過程,第一次看,當然沒有紅那麼小了,不過也是很多年前了,看了一小段便毫無味道,後來是不是又翻了幾次我也忘了。因為這次沒有舅舅在旁強烈推薦,所以一放就n年了。直到今年春節前,去圖書館找幾本書過年的時候看,不知怎麼地就走到這本書前面,想了一下就順手撈回來了。沒想到這次筋也別過來了。就這麼一氣呵成看完了。

就書的內容而言,我不禁深深感嘆,居然有這麼一個人,用這麼深切的感情來寫舊式中國的家庭社會倫理和生活方式,寫的很美。我向來對所謂“吃人的禮教”的說法是有一點警惕的,但是警惕也僅僅停留對其所謂的糟糕程度,要說到那種方式的美,確實也完全沒有感覺。究其原因,其實我真的沒有機會接觸到那個時候的生活倫理和方式,家長制,舊式婚姻,女性的個性,裹小腳,納妾,等等等等。電視劇不談了,要不醜化的厲害,要不美化的不真實。書也是沒有碰到一本,用那時人的心態來寫那時人怎麼過,怎麼愛,怎麼吵,怎麼享樂的,而林語堂就是這麼寫這本書的,而且由於與西方倫理的碰撞,以及中國的勢弱,更有一種淒涼的體會來寫舊時的美,從這點意義上來說,京華煙雲的價值真是不得了。

這裡就要引出我說的另一個作品來了。那就是唐頓莊園。看的時候我心裡就想著,這簡直就是一部唐頓莊園嘛,或者說,唐頓莊園簡直就是一部京華煙雲嘛!為什麼這麼說?紅樓夢雖然也寫生活方式,但是畢竟距離比較遠,對人的觸動比較少,你要調動很大的想象力,才能體會林黛玉在賈府那種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感情,當然更談不上感受到賈府生活的美。而京華和唐頓則都是非常近代的了,幾乎就是現代生活的上一代版本,而且現代生活的很多方面還有其遺留作用,人們的記憶中也沒有忘記。所以讀起來就會有更多切身的體會。而且能檢視自己現在的生活。

當然這兩部作品也是不同命的,唐頓利用了電視技術,影響力自然大出許多。而且英倫的生活方式現在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魅力,相比中國舊式的生活方式可能就只能呆在書架上了。

雖然從我看來,京華中的生活方式有更大的魅力!

隨便寫幾個感受吧。

最大的感受莫過於,之前對舊式家庭社會倫理和方式是感覺到不可理喻的,沒有溫情的,木訥死板的。而京華中的世界則是順其自然的,溫情存在於含蓄中而更顯溫情的,細膩的。每個人都能看到其中的美,都領會了使其美的奧秘,當然更欣欣然的享受其中。

納妾居然有這樣的justification。妻子想有一個得力的幫手來管理家庭和協助丈夫,妾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地位,而這一切與女子受到的教育甚至裹腳都是分不開的。一切都顯得很自然和得體。

這種體系下的女子被寫得多麼美,曼娘,木蘭,莫愁。每一個都是得體,恰當。不會過,也不會鈍。甚至木蘭的做法讓我大吃一驚,從小就知道自己女人的角色,以及欣然接受洗衣做飯做女紅的訓練;在被賣又遇到曾家時驚恐喜悅之下但又極適當的掌握著禮節和風度;與老一輩的生活有如此的樂趣,一碗花生羹表示,誰說生活沒有樂趣驚喜,順便問一下,什麼是代溝?她是有個性,但是與女子禮教毫不衝突,以至於很容易的說服自己放棄愛情而接受父母指派婚姻;訂婚之後的謹慎和結婚之後的理家;而對待小三那一節真是讓人又驚又喜。一切都那麼自然,得體。莫愁對立夫的,已經不是照顧了,而是mentor了。女子不再是一個社會裝飾品,或者說她們的智慧掩蓋在一個社會裝飾品的外表之下,而他們清楚的知道這一切,並且樂此不疲。

社會不同的階層也是自然流動,富裕的姚家居然為與貧窮的孔立夫攀親而喜,是因為他的品格和才氣。立夫為環兒選擇更貧窮的陳三因為他是一個孝子。富人就是有錢,毫不避諱也盡享其中。中國雖然早已沒了世代為富的貴族,但是社會的倫理,讓每個人的尊嚴都在。

當然,無論是京華還是唐頓都是挑選好的主人公來描述當時的生活的。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兩者的描寫是否就是當時的社會呢?這樣的美的生活究竟是美在那一家人還是美在社會呢?

從林語堂的立意來看,他是要描寫整個社會的,所以不能僅僅找出一個頂好的特例來寫。或者說在他的心中,舊時中國就是姚家,曽家這個樣子的。在沒看到別的評論之前,我想,或者我希望,先信他。

【淺談《京華煙雲》讀後感2】

《京華煙雲》以歷史背景為線索,展現了姚、曾、牛三個大家族裡的男男女女在動盪歲月裡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完全再現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書中涉及的歷史事件眾多包括義和團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日本侵華等等。也出現了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名畫家齊白石、翻譯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學家辜鴻銘等等。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真實的歷史人物與小說的情節融合成一體,給人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現實感很強,帶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

林語堂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調侃式的描寫中,不經意中流露了自己對於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從書中看出林語堂似乎很欽佩辜鴻銘的才華,對他的學識在書中有兩次有生動的展現。林語堂對於新文化運動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但對新文化運動中有些人對中國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優勝論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北京大學能成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傳的中心,是因為蔡元培實行“自由主義”的原則,各種思想在學生中傳播、交流,最終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正是因為“自由主義”的思想才使許多的中國知識分子拿起筆,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才會產生眾多的文學團體,才會出現許多有自己獨特鮮明風格和藝術表現力的作家。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學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因為這本書我開始喜歡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學問,他不待見儒家思想倫理綱常的那一套,沒有讓木蘭和莫愁裹小腳,讓她們上新式的學堂,既讓她們學習中國的文化,也讓她們學習西方的文化。從這些例子中似乎感覺到姚思安肯定是一個接受過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實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學,特別喜歡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點的關係。但姚思安卻沒有阻止西方先進文明的傳播。我想林語堂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想表達並不是中國的所有的傳統和文化對現代文明都是起阻礙作用的,不能因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礙作用,便全盤否定了中國其它的傳統思想文化。林語堂還把《紅樓夢》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紅玉讓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華,有個性卻體弱多病的女子,最終為了成全自己心愛的人,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芬讓我想到了薛寶釵,一位沉穩、冷靜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讓我想到了賈寶玉,一個愛到處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劇》顯然便是一出現代版的《紅樓夢》。林語堂《京華煙雲》讀後感

在《京華煙雲》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人物便是木蘭了,我覺得她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明雙重影響下形成的一個近乎於完美女人,在書中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脫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起,但木蘭和曾蓀亞也過得非常的幸福。木蘭和曾蓀亞在婚前沒有愛情。卻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產生了感情,雖然這感情不能佔領在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這平凡的感情,也能讓木蘭對曾蓀亞一輩子忠貞不渝的了。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讓我感嘆這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曾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的女子能做到的。後來曾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人折服。

《京華煙雲》的下卷《秋季歌聲》是全書的高潮,也是全書主題的昇華,悲慘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的描寫,讓人震撼,人們拋棄了“家仇”,團結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們期待著當抗戰勝利後,可以迎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