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教育教學筆記
教學筆記是記錄教學過程中的經驗、體會、創見、失誤的一種文體。以下是小班幼兒教育教學筆記,歡迎閱讀。
小班幼兒教育教學筆記1
愛是相互的,在我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這一點。我對孩子的愛,可以變成家長對我的信任,因為我和家長都把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班裡的孩子不來幼兒園時我會主動打電話詢問一下,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讓家長可以感受到我對孩子的愛,我也可以準確的知道孩子沒來幼兒園的原因,這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我的一句詢問,讓家長知道孩子在老師的心中很重要。我這樣做也是在悄悄地告訴家長:把孩子交給我請放心,因為我愛他。現在只要孩子不來,家長就會主動電話告訴我。因為我愛孩子所以家長很願意和我交流,孩子有點什麼事都願意和我們說說。好像我們有神奇的魔法可以讓調皮淘氣的孩子變得聽話懂事。我的付出這就是回報:家長對我們的信任。現在每天早上我都會巡視每一桌的孩子,看看是不是有誰沒來。
愛是相互的`,在我和孩子的相處當中我更真切的這樣認為。上個星期欣蕊沒來,我給欣蕊的爸爸打了電話知道孩子病了,需要在家裡休息幾天。媽媽帶著欣蕊去醫院輸液,我們的寶寶輸完液還要來幼兒園看看。媽媽告訴我們說孩子想幼兒園想老師啦。我聽了心裡暖暖的,我對孩子付出的愛,在欣蕊的身上我真切的看到了孩子對我的愛。這個星期欣蕊還沒有完全好,就要來幼兒園上學。媽媽拗不過孩子就送我們的欣蕊來上學了,但是每天放學後還是要去醫院輸液的。孩子不願在家裡享受媽媽的愛,要來幼兒園和小朋友、老師在一起。這證明了孩子愛幼兒園、愛幼兒園裡的老師,才願意來幼兒園。欣蕊好多天沒來了,我把她抱在自己的懷裡,問一問這些天做些什麼、想點什麼。孩子很高興地和我交談,她快樂我也快樂。
不知道怎麼才能準確的表達我的心情,高興、幸福、快樂……。我愛孩子們,我愛我的工作。
小班幼兒教育教學筆記2
和小班孩子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溫馨的小家裡,我覺得我很幸福,但帶了小班後我發現小班的孩子,經常會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霸道”地認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這顯然不會受集體的歡迎,更不利於他們健康的成長。
我發現果果小朋友在玩桌面玩具時,經常和大家鬧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鬧一場,老師怎麼調節他都不高興,問了和他在一起玩區角活動的小朋友,他們告訴我說:“果果搶玩具,他不給我們玩,東西都拿在自己手裡,我們大家都玩不到了。”還有一個最小的小傢伙告訴我說:“老師,我都說啦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你玩一會兒在給我玩一會兒,他都不給我玩還打我呢。”聽了孩子這麼一說,我明白了,原來是他把玩具都攬到自己手裡,不願意和大家交流和溝通。這樣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邊小椅子上的果果,還在那裡用小手抹眼淚一臉的委屈,我輕輕地走到他跟前,蹲下來問:“龍龍你看一看,別的小朋友玩得快樂嗎?”(快樂)那你快樂嗎?(我不快樂,他們都不給我一起玩,還要我手裡的玩具)果果你看一看,你們組的小朋友在那裡幹什麼呢?他告訴我說:“在那裡說話呀!”他們有東西玩嗎?沒有(這時他低下頭),看著自己口袋裡的玩具很不高興,我想請你把你口袋裡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嗎?他說得時候,自己還是低頭。這時我對著其它的小夥伴說:“瞧,果果現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們高興嗎?高興!其它幾個孩子一起回答我,這時的他願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給其它小夥伴們玩了。
事後,我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利用果果的這件事,把果果請到我的故事中,這樣讓果果在聽故事時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最後,小朋友知道果果願意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和同伴們一起分享玩具,我問其它幼兒,你們願意和果果一起做遊戲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願意!”果果的小臉蛋上也有了微笑,這時,我們一起唱了《找朋友》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願意主動地去與果果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這件事說給大家聽,讓孩子知道會分享的孩子,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如果不願意和夥伴分享玩具,會得到大家的排斥。還運用了《找朋友》這首歌,讓龍龍小朋友知道周圍的小夥伴都有同情心、愛心。當你孤獨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時主動去鼓勵孩子,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他們主動地交換玩具玩,這樣對培養他們分享玩具時,有很大的好處。
小班幼兒教育教學筆記3
早晨,妍妍的奶奶帶著孩子一起來到教室,一見我就笑著對孩子說:“叫老師啊。”“孫老師早!”“早上好!”我微笑著與她打招呼。她奶奶隨即向我詢問:“老師,昨天回家孩子說碩碩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輕輕摸摸孩子的頭,問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啊?”她沒有言語,只是用很銳利的眼神盯著那個孩子。家長也期待著我給她一個交代,我只能請碩碩來說說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是碩碩也悶不作聲,我也不想勉強孩子,因為畢竟我不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也沒有親眼看到事情發生的過程,只好衝著孩子的奶奶笑笑,對她說:“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的,平時我看見她們兩個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沒有說什麼,只是淡淡的點了點頭。
與人交往,這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從孩子來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從出生開始,孩子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就有了與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與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交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更廣闊的天空,他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出現小衝突,我認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衝突只有在交往中才會發生。但孩子的交往經驗遠遠不夠,雖然小女孩喜歡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興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經驗,畢竟孩子年齡小。在與人交往時,她無法正確地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確地觀察與瞭解自己,更無法準確地把握別人的心情和意圖。於是才出現了當其他小朋友與她發生衝突時,就向一貫能依賴、保護自己的奶奶告狀。從家長來看,這位家長已經有了初步的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識。每次來園時,她帶著孩子來都要求孩子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問好,從教師來看,孩子間發生矛盾,而教師不瞭解情況,因而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妄下論斷斥責孩子,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獲得交往的技巧。這個“引導”可以是成人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進行,如堅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個具體的事例後,給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用合適的方式與孩子一同商量怎麼解決同伴間的矛盾,可以怎麼做、應該怎麼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為孩子成長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