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教學實錄
教學實錄是指真實記錄下師生在課堂上所有行為和語言的文字或音影片。有整堂課的,也有片段的。快來看看精彩的教學實錄吧!
精彩的教學實錄:《逍遙遊》
師:我們在上節課已經對《逍遙遊》中的文言知識點進行了梳理,並大致瞭解了文意。那麼,今天讓我們走入文字深處,一起來探尋,在這短短的三段文字中,莊子到底想說什麼?又是怎麼說的呢?要解讀其中的玄機,我認為關鍵要點準這三段的穴位,也就是於全文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這意象是什麼呢?
(生思索)
生1:大鵬吧!我們從一開篇就看到了它,作品講的就是關於它的寓言故事。
師:聰明,正是這隻大鵬帶我們一起去探求莊子筆下的“逍遙”境界,這一意象就是全文的穴位所在!
那麼莊子又是怎樣描寫這隻大鵬的呢?現在請同學們迅速從文中勾畫出描寫大鵬鳥特點的語句並大聲地朗讀出來,然後與同桌交流一下,看看這些描寫分別表現了大鵬的什麼特點。1分鐘之後我們請同學來說說。
(生交流1分鐘)
生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點出大鵬是從何物變化而來的,說明它變化神奇莫測的特點。
生3:“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說明它形體碩大無比。
生4:“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一句描寫它奮起而飛時的氣勢,體現了它與天地融為一體的壯美。
生5:“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它不僅奮飛時氣勢壯美,而且遷徙時也磅礴壯觀。
師:好!現在讓我們齊讀一下開篇的三句話,再度領略一下這隻來歷不凡、一飛沖天的巨鳥飛翔的雄姿吧。
(生朗讀“北冥有魚……其翼若垂天之雲”)
師:讀得不錯,但如果感情再充沛些,就更能體現大鵬鳥展翅高飛的氣勢。現在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一個問題:作者在表現大鵬的同時為何又要加入“蜩”與“學鳩”的一段描寫?
生5:作者用“蜩”“學鳩”是為了反襯鯤鵬的志向高遠、氣質超凡,非蜩與學鳩這樣的小動物所能理解!
師:你是根據哪句話得出上面的結論的呢?
眾生:因為作者說“之二蟲又何知”!
師:是啊,這確實是一個幻化神奇、志存高遠、非一般動物所能比擬的神鳥啊!如果有可能,讓你也變成這隻大鵬鳥,你願意嗎?為什麼?
生6:願意。可以翱翔於九萬里高空,那是怎樣的愜意啊!
生7:願意。一飛沖天,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多自由啊!
生8(猶疑狀):我……不,我不願意。
師:不?很意外的答案。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記載鵬的就是這篇《莊子·逍遙遊》。莊周用汪洋恣肆、氣勢磅礴的筆調,寫出了一隻如此的巨鳥啊!在莊子的眼中,大鵬威武壯美,有著高遠的理想,可見莊子對大鵬這一形象寄予的深情厚愛。你竟然說“不”,這是為什麼呢?
生8:因為無論它多麼神奇,它也只是一隻鳥而已,作為一隻鳥它並不是絕對自主的。
師:嗯,有意思,還有沒有同學跟他觀點一致?
(生低聲交流)
生9:我贊同他的觀點,因為從行文來看,莊子認為大鵬根本沒有達到逍遙的.境界。
師:看來這位同學很會讀書,他關注到文章的題目了。不過,大鵬南徙時可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氣勢是何等的磅礴,這一“擊”一“摶”就是“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還不逍遙嗎?
眾生:不!它要靠巨風才飛得起來,沒有巨風它寸步難行!
師:能引文為證嗎?
生10:文中第一段說,“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海運”即海動,海動必有大風;“扶搖”是旋風,而“六月息”就是六月的大風。這些都說明沒有風,大鵬就無法翱翔,就談不上逍遙遊。
師:那你們認為怎樣才是“逍遙遊”的境界呢?
(生彷彿有些猶豫,不知怎麼作答)
師:看來我們還得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逍遙”。
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逍遙”是一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悠遠舒長的意境。根據課文後的註釋,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詞指的是優遊自在的樣子。因此“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
那麼,根據這個詞義,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什麼鯤鵬無法做到真正的“逍遙遊”了吧?誰能結合文中的語句再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生11:文中說大鵬“去以六月息者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這些都是說明大鵬雖然能在九萬里高空翱翔,沒有阻礙,看似自由自在,其實它還需要有外部條件,沒有“負大翼”之風,它寸步難行!
師:很好。那麼莊子有沒有在第二段中回答什麼是真正的“逍遙遊”呢?
眾生:沒有。第二段的內容是第一段的重複。
師:僅是簡單的重複嗎?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討論一下。
(生討論)
生12:這一段所舉的例子不僅有大鵬、蜩、學鳩,還新增了朝菌、蟪蛄、大椿等,進一步突出了小與大的區別。
生13:這一段不僅舉了自然界的例子,還用普通人與彭祖進行對比,還是為了突出小大之別。
生14:這一段大鵬南飛的故事,是從“湯之問棘”的角度重複的。作者可能是想借古代聖賢之口來強調此事。
師:同學們的眼光真敏銳,而且觀照仔細全面。但是,我們還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作者這種對“小大之辯”的不厭其煩的重複,究竟要說明什麼?
(眾生小聲議論)
生15:這一段中所寫的事物,歸結起來就是大和小兩類。根據文意,莊子認為不管你是大是小,是長壽還是短命,都不可能擺脫外在的束縛而達到完全的自由。
師:你的意思是他們都沒有做到真正的“逍遙”。看來,還是回到了那個初始命題——怎樣才是真正的“逍遙遊”?現在我們來研讀文章第三段,一起從中尋找答案吧。
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在文章第三段中篩選一下資訊,看看莊子為我們寫了幾類人。
(生默讀、勾畫、篩選資訊)
師:誰來展示一下篩選的結果?
生16:四類人,分別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17:我不同意。作者寫道“宋榮子猶然笑之”,可見還有宋榮子。
師:也就是說,你不同意把宋榮子跟前面提到的四類人歸為一類了。那你說說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生17:“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應該是官場上的風雲人物吧。宋榮子應該是比較清高的那種人。
師:宋榮子“猶然笑之”,他笑什麼?
生17:他應該笑他們太看重名利,為名所累,為利所困。
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和文中所舉的哪些例子相類似?
生17(看書,思考):應該是“蜩”“學鳩”“朝菌”“蟪蛄”等小生物,他們往往自視甚高,其實鼠目寸光。
師:分析得很到位。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莊子就肯定了“宋榮子”這樣的人?
眾生:不是。
師:為什麼?
(生議論紛紛)
師:大家來思考一下這句話:“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這說明宋榮子這樣的人心中還有什麼觀念存在?
生13:哦,我知道了,這說明宋榮子內心還是不忘記分清物與我,榮與辱。也就是說,他並沒有真正忘卻榮辱。
師:好。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宋榮子之後莊子又寫了誰。
眾生:列子。
師:與宋榮子相比,列子道行如何?
眾生:高多了,他能御風而行,來去自由。
師:真的自由嗎?
眾生(先是一愣,然後紛紛搖頭):不,不,他還是要依賴於風。
師:對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猶有所待也”。宋榮子也好,列子也好,不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大椿、彭祖一樣嗎?雖比眾小高一等,仍然“有所待”,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啊!
現在讓我們請一名同學來為我們朗讀一下作品的最後兩句話,為我們解開“逍遙遊”的謎底吧。
(請一生朗讀“若夫乘天地之正……聖人無名”)
師:你讀後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逍遙遊”了嗎?(朗讀的學生怯生生地搖了搖頭)那麼誰來說說他的理解?
生11:莊子的“逍遙遊”應該是指擺脫一切束縛,順應六氣變化,在宇宙間來去自如的境界吧。
師:哦,也就是遨遊太空了。(眾生笑)那最後一句“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又該怎樣理解?
(眾生思考)
生15:看來,莊子要告訴我們,他這裡所說的“逍遙遊”並不是遨遊太空,而是提醒我們要拋開名利思想。
師:觀點從何而來?
生15:莊子不是說了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就是忘記自己的人,“神人”就是拋棄功名的人,“聖人”就是無視榮辱的人。這就是“無己”“無功”“無名”吧。
師:漂亮!同學們的發言實在精彩。所以說神遊宇宙忘記自身存在的是“至人”,無慾無為拋棄功名利祿的是“神人”,隱姓埋名鄙視是非榮辱的是“聖人”。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莊子所謂的“有待”和“無待”,應該是說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束縛了人,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了。這樣,中心論點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來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對於莊子的思想,對於“逍遙遊”,你們能接受嗎?有怎樣的看法?
生18:我蠻佩服莊子的,他的想象非常大膽。在他看來,世間的萬物都是一樣的,好就是壞,是就是非,內就是外,榮就是辱,人不要去分辨它。但我認為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就更佩服莊子了。
生12:我個人覺得這種“逍遙遊”是難以實現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那更是遙不可及的。所以我認為那是太空、太虛的理想。
生13:我不這樣認為。“逍遙遊”,應該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人作為人應該有的境界,是一種拋棄功名利祿、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充溢著物慾氣息的當下,這更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師:我來發表一下我的觀點。俗語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莊子的思想,消極地看是消極避世、全身遠害的養生之道;而積極地看,則是“判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的至剛至柔的“人情化”的宇宙論,拋開物質的束縛,達到精神的自由,用他開闊的眼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在他看來,不是人的物質條件束縛了人自身,恰恰相反,是人的思想束縛了人自身,因而無法達到“逍遙遊”。他所追求的“逍遙遊”並不是肉體的飛昇,而是精神的自由。
莊子生活在一個追名逐利的時代,其在《天下》篇說:“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於是就藉助於寓言,“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來表達自己無慾無求、保持恬淡寧靜心境的思想。他所追求的“絕對自由”雖然充滿理想主義,但其內蘊實質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非凡的啟示。如果同學們能透過今天的課領悟到莊子精神境界之美並有所感悟,我想,我就已經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