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六年級上冊《稻草人》課堂教學實錄

六年級上冊《稻草人》課堂教學實錄

上課。

教師:金秋十月,當我們走進農村,黃澄澄、金燦燦的稻穗在風中搖擺著身體,湧起一層層金色的稻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給肅殺大地帶來勃勃生機。在金色的田野裡,往往有一個個稻草人?你見過嗎?能不能說出它們的特點和作用。

學生:我見過的稻草人是用稻草紮起來的,外形像人,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

學生:我見過的稻草人“手”裡拿著塑膠袋,在風中飄舞。

學生:那個塑膠袋在風中飄舞,麻雀們就不敢來吃稻穗了。

教師:三個同學的發言不僅說出了稻草人的特點,還把它的主要作用揭示了出來,很好。今天,我們學習劉國芳的小說《稻草人》,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文章,讀完以後,能不能說出在稻草人身上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自由朗讀小說)

(同桌交流、討論)

學生:寫了一個孩子在農村為稻草人穿衣服。

學生:孩子到農村外婆家生活,看到稻草人穿得破破爛爛,就給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

教師:那麼事情的結果呢?

學生:結果是被母親責備,強行帶回城裡。

教師:本文寫的是一個孩子到農村外婆家生活,看到稻草人穿得破破爛爛,就給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結果是被母親責備,強行帶回城裡。

教師:剛才我們在概括故事情節的時候提到了哪幾個人物?

全體學生:孩子、外婆、母親。

教師:請在文中用不同的線條分別劃出描寫孩子、外婆和母親的句子,思考一下哪個人物最有表現力。

(學生瀏覽文章,圈點批註)

學生:我找的句子是“孩子總吵著要去鄉下的外婆家”,“孩子又哭又鬧”,“開始,還讓外婆牽著。後來,就一個人到處亂走了。”我認為孩子最後表現力,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孩子對自由與未知環境的喜愛,表現出兒童的天性。

學生:我找的也是寫孩子的句子:“是鄉下沒有好衣服穿吧?”“孩子跑回去拿了一件衣服來,穿在稻草人身上。”從這裡我看出孩子沒有嫌棄稻草人,與稻草人開展了對話。也可以看出孩子的天真。

學生:孩子的天真還表現在在田野裡自己站成一個“稻草人”。

教師:三位同學的發言很精彩,他們從文中對孩子的描寫中,概括出了孩子的性格特徵,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孩子的天真、單純和對自由、未知環境的喜愛。高爾基說過: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天性。那麼,有沒有認為其他人物寫得好的呢?

學生:我覺得外婆寫得最好,你看:外婆就動手把稻草人身上的衣服脫下來。但孩子不肯,孩子說:”幹嗎要脫下來呀?“外婆說:“你母親看見了會生氣的。”孩子說:“她不知道。”外婆不再堅持了,外婆說:“那明天再來脫下來。”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外婆對孩子的寬容和恩慈,讓我彷彿看見了高爾基《童年》中的外婆。

教師:這位同學不簡單,不僅能從語言中分析出人物形象,還能聯絡學過的課文。外婆對孩子是一種寬容,是一種恩慈,那麼,外婆對待母親是怎樣的態度呢?

學生:到家時,母親沒見到孩子,於是很不高興地跟孩子的外婆說:“跟你說了,別讓孩子到處跑,你怎麼還讓他亂跑?”母親一把拉走了孩子,往車上拉。孩子的外婆這時候走來了,外婆說:“你等一下,我把那些衣服收起來,你帶回去。”孩子的母親說:“稻草人穿過的衣服怎麼還能穿?不要了。”從這一段文字的描繪,可以看出外婆對自己女兒的無理持的是一種容忍。

教師:兩位同學在分析外婆這個形象時,能夠抓住外婆對待孩子和母親的不同態度,得出了外婆的寬容與容忍。剛才我們分析了孩子與外婆,但是我覺得母親這個人物刻畫得很深刻,有沒有同學來說一說呢?

學生:但孩子的母親不讓孩子去,她總說鄉下髒。……母親說:“不要亂跑。”又說:“鄉下髒.要注意衛生。”作為農民的女兒,從她的語言和行為卻看出她對農村的厭惡,唯恐避之不及,丟根忘本。

學生:除了剛才同學找的,我還找了這樣一些語句:終於,孩子的母親看清了,那個站在田裡趕麻雀的稻草人就是孩子。母親便過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兇著說:“站在這裡做什麼呀?”……孩子說:“趕麻雀。”母親說“你以為你是稻草人呀?”說著,母親一把拉走了孩子,往車上拉。從這裡,我看到了母親的專制,這樣的教育壓制了孩子的自由,束縛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師:你們的發言太深刻了,對於母親這個人物形象比老師還認識全面、深刻。的確,母親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缺忘本了。她不能理解自己孩子對自由,對自然之趣的追求,對孩子專制,對母親、對農村冷漠。文中的孩子單純,充滿童真;母親專制、冷漠;外婆寬容童真,容忍無理。除了這三個人物之外,還一個形象是稻草人,文章裡寫稻草人“破破爛爛”、“很難看”,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

學生:為下文寫稻草人的漂亮作鋪墊。

學生:襯托出孩子的童真和善良。

教師:剛才兩位同學從內容和結構上思考並說出了開頭寫稻草人的作用。再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用“稻草人”作為題目呢?

學生:是行文的線索。

學生:我覺得文中的孩子就是一個稻草人。

教師:哦,這個理解有點新穎,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學生:稻草人是人為造出來的,它被限制和固定在了田野中,沒有自由。文中的孩子,在母親的專制的教育方式下,也失去了自由,他就是一個稻草人!

教師:很好。

(全體學生情不自禁鼓掌)

教師:剛才同學們的掌聲已經表明了這個發言的精彩,是的',作者之所以用“稻草人”為題,除了是結構文章的線索之外,更主要的是象徵了被壓制、被束縛的孩子形象。我想,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反映的是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從而警示父母。

文章的結尾耐人尋味,“孩子的外婆看著這個稻草人,看著看著,老人就覺得,是孩子站在那裡……”此時此刻,外婆在想什麼呢?請同學們結合對文章的理解,合理寫出此時此刻外婆的內心所想。

(學生構思、寫作)

教師:接下來讓我們分享一下你們的寫作內容。

學生:孩子,外婆想你,捨不得你走。可是,你媽媽有她的教育方式,我不能過多地干涉,原諒外婆吧,有時間再來看看外婆。

學生:丫頭啊,你怎麼變成這樣呢?孩子還小,他和你小時候一樣,喜歡農村,為什麼你要強行帶走他?

學生:孩子,外婆等著你回來,我不會再讓你的母親怪罪你,不會再讓你去做什麼給稻草人穿衣服的傻事,更不會讓你像一個農村的野孩子一樣到處亂破。丫頭,你就讓孩子來看看我,我很想念他。

……

教師:幾位同學從不同的角度,結合文章內容和主題,有的表現外婆的無助,有的表現外婆的擔憂,有的表現對孩子的思念,有的表現出對母親的批評……從這些描寫中我看到了同學們對文字的深刻的理解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教師總結:這堂課,我們透過文章對孩子、外婆、母親和稻草人的刻畫,分析了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之下的形象,感受到了作者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的深刻主題。讓我們在以後的小說閱讀中,也採用藉助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描寫,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從而概括出小說反映的深刻主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