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教學論文範本
一、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的本質內涵
(一)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現代管理學認為所謂“以人為本”是強調領導工作要以人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越好,管理的效益就越能體現出來。學校教學業務管理同樣如此,要把人的發展融入到日常教學業務管理過程之中———從生命關懷到精神體貼,必須充分體現人本精神,管理者眼中要有每一位教師,教師眼中要有每一位學生。將“人性”融入管理,是以嚴格的規章制度為依據,尊重教師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引導、培養教師良好的工作習慣,營造教師認可的校園文化,使教師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同時,也為學校的共同目標而努力。探索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是實施現代學校管理的重要課題。管理者要想使學校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就必須立足於學校的實際,最大限度地關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發人的潛能,求得人的超越式發展。
(二)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是學習型的管理當代最傑出的新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提出了“學習型組織思想”。所謂學習型組織思想,指的是學習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對教師與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習也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習一方面為了保證學校的生存,使學校具有不斷改進的能力,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學習更是為了實現個人與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教師們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義。職業學校專案課程的實施對教學業務管理者和教師都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教師與管理者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意識,將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才能與時俱進。美國學者特雷斯·迪爾和阿倫·肯尼迪在調查了80家著名企業的文化之後指出:“共同價值觀是任何一種企業文化的基石,共同價值觀作為一家公司成功哲學的精髓,為所有的員工提供了一種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識,也給他們的日常行為提供了指導方針。不僅企業如此,學校也是如此。作為職業學校要形成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發展願景,使學生、教師和管理者都是學習的共同體,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成為合作的`夥伴,才能使大家真正體悟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有賴於追求自己的內在價值,追求心靈的成長與自我實現。作為教學業務的管理者要引導教師不斷學習,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適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為實現共同的價值目標而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三)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是互動式的管理互動式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本質是以人為本,它關注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中具有能動性的“人”,其核心是組織與員工的相互塑造,目的是激發組織內部每個成員的活力,進而使整個組織保持整體創新能力。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是互動性與互惠性的統一。互動式的管理不再是被管理者的被動服從,不是以往“家長式”的管理形式,而是主動適應,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人治”管理,它強調的是“塑造”,而不是“管理”。同樣教學業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係也應當是這種積極的互動關係。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是由學校教務管理者、教師、學生等人共同進行的多維管理,其過程就是學生、教師、教務管理者相互交往的過程。這種交往就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它不僅是一種認識的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過程,對於教學每一方面的管理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絡、既彼此制約又相互促進,有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四)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是個性化的管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課程改革中多樣化的課程、個性化的教育觀將使學校的辦學特色得以凸顯。課改理念下學校教學業務管理也應該凸顯個性化的管理特色,其教學業務管理的流程也應該因此由傳統的統一要求走向今天的強調個性,尤其是圍繞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教學管理流程應更加註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對教師持續發展潛力的挖掘。實施個性化的管理,要求教學管理者從本地區、本學校學生實際出發,透過人文、人本精神激發教師主體個性化風格,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能力特長和積極性,促使教師專業化成長,進而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個性化的管理要求學校管理具有獨創性,學校的發展不能簡單地模仿別人,而應根據學校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開拓與創新。
(五)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是開放性的管理開放性是開放性管理的根本特點,其理論依據是“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發展透過行為的內部機制而產生,其中“不平衡”作為積極因素發揮作用。開放性管理的目標、內容、過程、評價等呈動態,管理者不斷總結經驗並根據新的變化及時調整和修正。在這種管理方式中管理者不斷引進相異和相反的觀點,透過開放、互動、多元的對話,形成發展過程的非平衡狀態,打破已有的穩定狀態,使其永遠處於轉化和發展過程之中,從而帶來發展的新動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更多地表現為個體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傳統的學科知識為主體的職業教育課程與社會發展需求的“不平衡”使得職業學校的課程必須根據動態的社會需求不斷加以調整與變化,它已不再是靜態的學科知識的載體,也不再僅僅是職教圈內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課程資源的開發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援與幫助,學生、教師、學校、企業都應該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因此職業學校的教學業務管理就要增強與企業、家庭的互動以及學校與學校的互動,從傳統的封閉式管理走向開放性的管理,它要求整合學校、家庭、企業、社會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課改理念下的職業學校教學業務管理的重點工作
(一)認真抓好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提升是提高教學業務管理效果的切入點觀念決定行為,思想指導行動。教師與教學業教師論壇務管理者只有樹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現代教育理念,並內化為行為外顯出來,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為了使教師真正理解課程改革的內涵、實施課程改革的意義,將實施課程改革變為自己的自覺與自願,教務處可以引導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如從《教學設計原理》《課堂教學論》《職業教育專案課程開發指南》《建構主義理論》等書中汲取養料,使教師提高認識、增強信心、明確方向、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二)認真抓好教學過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學業務管理效果的關鍵環節細節決定成敗。只有重視教學過程的管理,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抓教學過程的管理,首先要抓好教學常規管理,教學常規是落實教育教學任務的中心環節,是規範教學行為的主要依據。在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常規依然是保證教學正常秩序、保證基本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是教學管理的核心內容。教學業務管理者要把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原則和課堂評價標準逐一落實到新的教學常規中,把每個管理環節做細做透。其次是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全力提高學生技能。教務管理者要鼓勵教師在打破傳統學科體系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根據教學內容主體特點的不同要求和各種教學方法的特徵,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與之相對應的、貼近學生實際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不斷改進,大膽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貫徹“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推行以行動導向為核心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專案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有效地提高課程實施的質量。第三是加強教學過程監控。改變備課檢查內容和方式。改變傳統的只注重教學環節、教學進度的教案檢查為注重內容的選擇、問題的設計、活動的組織、教學反思等方面的檢查,強調以“學”定“教”。堅持有效地聽課與評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聽課和評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和發展教師的經驗,把個別教師的經驗變成集體的財富,用以豐富全校的經驗。”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學管理人員要經常深入課堂,準確瞭解教師的教學情況,瞭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及學習狀態,發現課堂中“教”與“學”的問題,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增強管理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真正落實對教學過程的監控。
(三)加強校本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是提高教學業務管理效果的重要作用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懂得教學的有關技能技巧,還要熟悉職業實踐,具有跨學科和團隊合作能力、具有創設學習情境的能力,能夠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解決課程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學校教學業務管理的最高目標。因此將問題轉化為課題,以課題的形式開展校本研究,教師相互交流先進的教育理念及心得體會,交流自己在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和初步成果,及時分析思考來源於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共享成功的喜悅、探討過程的困惑,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使校本教研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又服務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從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為此,我們根據教師在思想業務、知識能力及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校本培訓上堅持“分層要求”,實施“五課教研工程”,即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將“五課”提升到教學研究層面,以課題研究的形式整體推進教研工作的開展,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彰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