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您注意這三點了嗎?
一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時常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任性、愛哭、膽小怕事、意志薄弱,有些還挑食偏食,長得不是太胖就是太瘦等等。其實這些現象同家長本身及家教有關。
當前,獨生子女相當普遍。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極為寵愛,加上有些家長自身素質問題,對孩子的教育要麼無所適從隨波逐流,要麼一竅不通不聞不問,純粹憑自己的喜好去對待。久而久之勢必造成孩子在獨立性和紀律性方面的教育與訓練極為缺乏。而兒童時期恰是良好習慣和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旦放縱自流,錯過機會,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一些心理和生理專家建議,應該對孩子施加必要的“劣性刺激”,讓孩子在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下得到適當的磨練,以提高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面就談談四種常用的“劣性刺激”。
1、讓孩子體驗飢餓。造成孩子偏食挑食和食慾差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零食不離手,想吃啥就有啥,感受不到飢餓的滋味,吃飯時就沒胃口。俗話說:“欲求小兒安,應忍三分飢與寒。”孩子有了飢餓的體驗,自然就會“飢不擇食”了。所以,適度的飢餓是改變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最好辦法。
2、讓孩子嚐到勞累的感覺。孩子之所以好逸惡勞沒有責任心,對父母的辛勤勞作無動於衷,與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車接車送,不參加體育鍛煉,與從來沒勞累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父母對孩子不要過分呵護,應該鼓勵和督促孩子幹一定的家務勞動和參加各種有益活動,自己事自己做,不要什麼都讓家長去包辦。
3、讓孩子經受困難與挫折。孩子意志薄弱,與他們生活在父母營造的 “溫室”裡總是一帆風順有關。由於家長為孩子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就會什麼事都去找家長,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就會變得“不堪一擊”。有遠見的父母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設定一些須經過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和挫折,並給他以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勇氣和方法。
4、讓孩子挨點批評。孩子固執、好發脾氣,是因為一直處在父母的掌聲中,聽慣了“甜言蜜語”,以至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這就需要對他們進行適度的'批評。而對那些學習拔尖,容易驕傲的孩子,在表揚和鼓勵的同時更應不失時機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讓他們體會到失敗和受批評的滋味,化阻力和動力。
二善待孩子的興趣
朋友的孩子剛上二年級,對繪畫特有興趣,畫得如痴如醉,每次學校舉辦畫展也都有他的作品。美術老師時常表揚,說這孩子想象力不錯,用筆用色都很大膽。朋友聽了,不免高興,於是天天關注著孩子的發展。過了兩個月,再碰見朋友時,朋友卻憂心忡忡向我訴苦:孩子不知怎麼了,現在卻害怕畫畫了。
原來兩個月前朋友替孩子報了美術培訓班了。執教老師要求嚴格,訓練更是環環相扣。孩子不但學得手忙腳亂,而且暴露了許多“缺點”。朋友就三番五次地督促,甚至陪著孩子畫,恨不得孩子馬上變成畫家。可是,半個月下來孩子畫起畫來不在再象以往那樣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了,反而變得猶豫不決,遲疑不定,有時還焦慮不安,乾脆找藉口不畫了。
從上述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拔苗助長”的誤區,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抑制了孩子天性的正常發揮。有些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一旦發現孩子有某種興趣就緊抓不放,而社會上的某些培訓班為了迎合家長的這種心理,以求在短期內獲得一些表面效果,討得這些家長的喜歡與承認,往往有意無意造成教學模式的“成人化”。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方法,都違背了兒童身心的規律,使孩子產生厭倦情緒,甚至畏懼心理。因而朋友孩子繪畫興趣的驟然淡化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興趣就好比幼苗,能否開花結果還有待於教育者的正確引導與“護養”,假使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或百般呵護操之過急都會讓幼苗枯萎。我們認為,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中低年級(包括學前教育),只要在任課老師的潛移默化與合理指導下,讓孩子自由發展就可以了,作為家長除了給予必要的物質支援與精神鼓勵之外,無須為孩子過度操心。只有順乎孩子的天性,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才能為將來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否則,難免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償失。
三不妨同孩子商量
一位家長對我說,他的孩子在家裡做作業很不專心,不是一邊做一邊看電視,就是作業做幾下,其他東西玩幾下,常常影響了作業的質量。他三番五次地講,可孩子就是屢教不改,不知怎麼辦才好。
其實,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孩子不是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良環境的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壞習慣的。比如大人總是限制孩子的活動時間,時不時督促孩子認真學習,讓他們整天撲在學習上,超時超量地做作業。這樣勢必違背了孩子的年齡特徵,同孩子活潑好動的本性相牴觸,造成孩子精神和體力上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會疲勞煩躁、注意力下降、心不在焉等等。心理學表明,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做作業時出現的三心二意,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生理性的“自我防衛”。從中我們應該看出孩子在學習、娛樂、休息上出現了不平衡。假如大人們不能發現這點,不從孩子所處的環境和自身找原因,反而認為孩子有問題不聽話,簡單生硬地加以斥責與懲罰,就會造成惡性迴圈:孩子越不認真,大人就越嚴格,大人就越嚴格,孩子毛病卻越來越多。
筆者認為處理這種事,家長不妨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同孩子商量,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讓孩子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共同定出一份合理的作息計劃,這樣孩子心裡就有底了,學習時才能勞逸結合鬆緊有度,而家長和孩子雙方的要求也就容易兌現,從而有助於拉近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監督與適當表揚,孩子自然會養成良好習慣。這無論對孩子的學習還是成長都是極為有益的。
總之,強制性的做法是不利於教育孩子的,只有同孩子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平等關係時,教育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