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天馬》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作者從藝術價值、外形特點、名稱由來以及象徵意義等四個方面介紹了作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記的“天馬”。全文7個自然段,可分為五個部分理解:
第一自然段,開篇點明“天馬”是我國旅遊局1983年確定的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記,語言簡練。
第二自然段先介紹了這個圖形標記的來歷――根據東漢時期的一件青銅雕刻工藝品描繪的;然後介紹了這件文物珍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成就。
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介紹了“天馬”的外形特徵,描寫細緻入微、收放自如,讓讀者感受到了“天馬”藝術造型的形神兼備。
第六自然段筆鋒一轉,介紹“天馬”名稱的由來,突出“天馬”藝術造型設計構思的高超奇妙,更進一步地讓人領悟到“天馬”的藝術價值和蘊含的象徵意義。
第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對“天馬”詳細介紹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點明瞭把“天馬”作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誌的意義所在。可謂水到渠成,畫龍點睛,這也是課後思考問題的答案。
要點提示
1.本文雖然是篇知識性較強的文章,但讀起來卻讓人覺得興趣盎然,尤其是寫“天馬”外形特徵那一部分,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邊讀邊展開想像,也可以結合課文插圖,體會這件藝術作品所表現的馬的健美、奔放。文中的優美詞彙和語句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積累。
2.本文在表達上不但生動而且嚴謹,比如“我們不敢肯定漢明帝迎取的就是這件工藝品,但至少可以說,這種題材的工藝品在當時就是非常珍貴的。”中“不敢肯定”“至少”“在當時”這些詞語的表達都相當準確,同時也傳達給讀者一種細緻負責的態度。教學中可以透過討論引導學生體會。
3.本文的說明順序清晰、自然,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劃分結構段。劃分方法不強求統一,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感悟說明順序和文章層次.
教學建議
1.幫助學生建立真實感受,透過展示圖片、記錄片、實物給學生創造直觀形象的感受。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解決開展閱讀進行學習,如:“為什麼以天馬作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記?”為什麼曾普遍採用的形象優雅的馬踏飛燕這一稱呼被改變了呢?”為什麼在馬尾巴末梢打了個結?”等等。
3.將課後“金鑰匙”介紹的快速閱讀方法融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嘗試快速閱讀,並注意閱讀後學生閱讀收穫的反饋。
4.創設旅遊情境,學生試著以導遊的身份向世界友人介紹中國旅遊圖形標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5.進行拓展性學習,蒐集馬的藝術品(文字介紹、圖片、光碟等),如唐三彩瓷馬、徐悲鴻畫的《奔馬圖》、名畫《八駿圖》、蒙古的.馬頭琴、樂曲《賽馬》等,體會中國人對馬的喜愛,以及馬給人們留下的印象。
學習生字
本課有7個生字,教學中要有針對性的指導。有的字要注意讀音:冶讀做yě,不要讀成zhì;“鐙”讀dèng,不要讀dēng;“凌”讀líng,不要讀成léng。有的字要注意字形:“局”不要多一豎,“廉”是半包圍結構,裡邊不要少一橫,“頗”注意“頁”字最後一筆是點兒。注意形近字區分:冶(冶金)和治(治理),凌(凌空)、陵(山陵)和稜(稜角)。
多音字:載(zǎi――三年五載zài――載重)踏(tā――踏實tà――踏步)。
思考交流
答案在第7自然段,即把“天馬”作為中國旅遊的圖形象徵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
體會加點詞語的作用: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反覆朗讀體會其作用。讓學生領悟到這些詞語的表達相當嚴謹、準確,同時也傳達給讀者一種細緻負責的態度。
閱讀小提示
教師要讓學生運用金鑰匙提供的方法閱讀課文,嘗試快速閱讀。必要時可透過計時、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練習快速閱讀的興趣。
■參考資料
1.詞語
轡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鞍鐙:鞍,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馱運東西或供人騎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頭加棉墊製成。鐙,馬鐙。掛在鞍子兩旁供腳登的東西,多用鐵製成。
瓔珞: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頸項上的裝飾品。
2.“馬在中國攝影相簿網站”
3.閱讀:李國文《戰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