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常見的雙關詞分析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的“絲”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實,這是古漢語中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雙關語。在古漢語中,運用雙關語的詩詞歌賦很多,古漢語中雙關語這種修辭手法有其的運用特點和一些規律。
一、古漢語中雙關語的表現形式
雙關語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方式。具體地說,就是利用詞語同音或多義等條件,有意使一個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的是甲義,實際上說的是乙義,類似我們平時所說的一箭雙鵰、指桑罵槐。
雙關語分為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語義雙關在歇後語中經常出現,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這裡不再詳述。在古漢語中的雙關一般表現為諧音雙關。所謂諧音雙關,是指利用一個詞音同或音近而兼顧兩種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辭手法。諧音雙關是民歌極喜運用的方法,最早見於《詩經》,並大多與比、興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此詩反映了女子感嘆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託媒求婚之情。“梅”諧“媒”,同時又以梅子不斷減少喻青春將逝,實為諧音而兼比喻。
在古漢語中,諧音雙關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音形皆同的諧音雙關。這種諧音雙關的詞,音形皆同,只是表達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晉代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之《春歌》雲:“自從別歡後,嘆音不絕響。黃檗向春生,苦心隨日長。”這裡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達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說的是樹的苦心在天天生長,其實表達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長。將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無遺。
(二)音同形不同的諧音雙關。這種諧音雙關的表層詞與要表示的`深層詞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這種情形在古漢語中出現得最多。如:
1、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古時西南地區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透過歌唱來實現。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作者在詩中利用“晴”與“情”同音構成雙關,寓意男女之間綿綿的情意。
2、晉代樂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識郞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裡的絲、悟都是諧音雙關,“絲”諧“思”,猶言織婦對自己心儀的情人的思念;“悟”諧“誤”,指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耽誤了一段本應美好和悅的愛情。
3、晉代樂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諧音,寓意縱然明燈高照,但沒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勞枉然;“期”是“棋”的諧音,寓意“歡別”之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真如一盤下不完的棋。其悽美、哀怨之情躍然紙上,入木三分。
(三)隱語諧音雙關。這種諧音的深層含義是指一種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運等。如:
1、《紅樓夢》第五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詩中的“林”中掛的“玉帶”,“雪”裡埋的金簪,加上前面兩句詩,暗示了林黛玉、薛寶釵的命運。
2、晉代樂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裡的“匹”,以織絲不成匹段隱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遠成為人生的憾事。如泣如訴,動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憐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漢語中雙關語的現實意義
掌握並深刻理解好古漢語中雙關語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特點和規律,對於學好古漢語,理解古漢語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漢語精妙的遣詞造句的藝術魅力。在古漢語、古詩詞特別是古民歌之中,大量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運用諧音雙關來隱晦而又貼切地表達反抗壓迫、反抗舊禮教、追求愛情的樸素思想,既生動又活潑,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如晉代樂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簡單的一個絲(思)字就比較隱晦地表達了織婦對情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其遣詞造句的藝術魅力可見一斑。又如,《樂府詩集》之《西洲曲》:“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這裡的“蓮子”、“蓮心”都是諧音雙關,“蓮子”諧“憐子”,即愛你,隱喻愛情的純潔;“蓮心”諧“憐心”,即愛憐之心,隱喻憐愛之深透,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語言婉轉動人,呈現出成熟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