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樂教育的哲學》受到的啟發
(一)
《音樂教育的哲學》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著,它是一本純教育理論書籍,其中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連貫、深入的哲學思考。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物件,透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但是,如果認為音樂欣賞課只要一味讓學生聆聽,不需要教師作任何解釋,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教師恰當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雷默在第七章——體驗音樂中認為:“音樂教育向來是,現在在某種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樂教育,說重一點是反音樂教育。根據雷默的表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反音樂教育強調了音樂的非審美體驗,音樂的審美功能成為它的一種手段,其本質是為其它非藝術教育的目的服務。長期以來,由於無法獲得正確的哲學觀點的指導,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常常處於困惑的狀態,有時不自覺地遵循一些本質上反音樂教育的哲學。當然,雷默也沒有否認音樂應當為非音樂的目的服務。雷預設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樂性和有效性,音樂完全可以而且應該為一些非音樂的目的服務。“如果因為那些價值不是審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絕為其服務,那就過於講究純正性了。雷默不否認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道德和紀律,但他認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並不提供紀律和教授道德,這樣做的是音樂。比如,一個孩子在練習一首曲子時,必定會遇到許多要求,只有對這些要求作出讓步,他才能真正體驗音樂並使音響捕捉到需要捕捉的東西。這個讓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經歷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紀律,從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們在此過程中用說教來強調紀律和道德,忽視音樂本身對紀律和道德的自覺要求,這樣的音樂教育無疑應歸入反音樂教育中去。
《音樂教育的哲學》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二)
音樂,本來應該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藝術享受的,但當它成為一門“課”後,很多老師的課頻頻出現“走調”現象,如何喜歡音樂課?這是終日縈繞我腦際的問題。我認為在遵循音樂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我們要放寬眼界,立足學情,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積極地整合、裁剪具體的課程資源,換言之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同時要重視常態課的研究,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常態表現,從中發現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堂行為規律,打造一個智慧平臺和魅力舞臺。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讀完《音樂課堂教學藝術》整套書,我思考、消化、提煉,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得到了一些感悟,這些感悟有助於審視我們音樂教學,促使音樂教學進一步最佳化。
事實上,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水平的限制,但教師憑經驗教,學生就會被動地學,不會獨立思考。音樂課一定要強調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才起指導作用。我們音樂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總希望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有一定音樂水平的人才,這是我們的優點,但是過多的包辦代替,講得多,容易養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反而不利於學生的成長。
最近讀了《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願景)一書,它是由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著,2011年8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熊蕾翻譯的中譯本。這是一本系統論述美國音樂教育的音樂教育哲學專著。作者貝內特·雷默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是美國音樂教育領域中審美教育的倡導者。
讀完此書後再次深刻地體會到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物件,透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我國初中音樂課程大量安排了藝術欣賞內容,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教師恰當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在書中雷默以美國國民音樂教育內容就中國的音樂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議:理想的教師應是鼓勵音樂以儘可能多的方式進行開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廣泛、深刻、音樂性的理解為首要目標,將技能培養作為達到那個更大目標的一種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種音樂性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培訓。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融實踐性與研究性為一體的,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理論專著,值得一讀。尤其本書強調對音樂教育中音樂自身的關注,這對我國音樂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是很大的。當前我國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