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案設計(精選8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麼什麼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研究方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1
(一)研究問題及解釋
1、研究問題
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對中學生的影響
2、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經濟化和社會生活資訊化的不斷髮展,英語的地位日顯著,它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學生是學習被動的客體。然而,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倡導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方式也經歷了明顯的變革。
3、研究的意義
初中英語教學改革對於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的實現起著關鍵作用。而教學方式的變革是其中重要一部分。研究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變革對學生的影響有兩大重要意義。
第一,理論意義。即能為英語教學方式改革提供指導性意見和促使中學生的發展順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時代的發展。
第二,實踐意義。即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和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興趣和態度的瞭解以求達到英語教學方式的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
(二)目前相關的研究文獻評述
一、前言
影響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是多維,其中教學方式的變革就重要因素之一。教學方式是傳輸知識的紐帶,教學方式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英語的水平和效率。為順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時代的發展,我國已有很多學者對這方面進行了研究。而本文主要對現有研究中有關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變革的相關資料文獻進行分析,瞭解英語教學方式的發展方向,以及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變革對中學生帶來的影響。
二、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變革對中學生影響研究的基本現狀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方式只注重語法結構和詞彙釋義,所以學生的英語可以說是“啞巴”英語,只會讀和看,而不會說。為順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時代的發展,將學生培養成能說英語的人,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勢不可擋,其中初中英語教學改革是較為重要和關鍵環節。
關於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許多論者多從不同的方法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如王勤敏從新時期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特徵方面介紹了變革對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影響。即“一、由單一性走向多樣性;二、由同一性走向差異性;三、由客體性走向主體性;四、由單向性走向互動性;五、由灌輸性走向探究性;六、由割裂性走向整體性。”杜嬌玲充分分析了中學英語教學方法變革的方向,即現代化、情景化和人性化的發展方向。並以此闡明瞭它們對於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英語邏輯思維,表達能力等影響。以及趙茜和王佳,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角度論述了教師英語教學方式轉變,並結合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說明變革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三、總結
綜合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變革影響的現狀,本文在收集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這些研究的內容及特點,目的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鑑。為深化變革影響,提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效率做出貢獻。
(三)研究內容
1、改革開放以來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精華和糟粕研究
英語在中學是一門相當重要的主課。目前,就上海地區的中學生來說,語法基礎比較牢固,然而英語交際能力令人堪憂。對於眾多英語教學方法,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已經成為眾多中學英語教師急需探討的難題之一。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經歷了四次課程改革,在這段時間裡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經歷著許許多多的變革,這其中有好有壞。因此,我們應當開展對這些教學方式的研究,分清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分析其對學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促使教師們開展更加有效生動的課堂教學。
2、中學生對英語教學方式變革的態度研究
新課改下,課堂教學強調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師生關係,學生不再是一味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具有主體的需求和責權。因而通過了解中學生對於教師課堂英語教學的感受以及對於老師授課方式的意見和建議,可知新時期英語教學法是否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出發;學生是否成為了英語學習的主體。
3、中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態度和興趣的研究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更加註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因而,對於英語的學習態度,熱情和興趣的研究,可以直觀的看到新型教學法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影響。
4、新型英語教學方式實踐效果研究
對於教學方式實踐效果的研究,即新英語教學方法對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有助於瞭解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情況,英語的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
5、新型英語教學方式在初中課堂的實施情況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新課改極力倡導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擺脫傳統的英語學習模式,使學生在一個快樂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然而傳統的機械填鴨式教學依然存在,許多教師對於新型教學方式的理解存有偏差,所以要針對新型英語教學方式是否在初中課堂得以實施加以調查研究,觀察傳統單向傳授式教學的改善情況,以提高教師對新教學方式的重視,鼓勵教師積極採用。
6、傳統英語教學方式對中學生的影響
透過對傳統方式影響的研究,可以分析比較新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四)研究方法
1、調查法:
可採用自填式問卷的調查研究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上海市中學中抽取一定規模的樣本,透過資料統計分析,瞭解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和興趣,學習方式以及新英語教學方式的實施情況。
可透過結構式訪談的調查研究方法,從上海市中學中選取一定的英語教師,進行訪談,瞭解在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對學生英語成績和能力的影響。
2、文獻法:
可透過收集各種研究資料,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影片等有價值的資料),比如一些現存的關於初中英語教學方法的變革方向的研究或新時期初中英語教學方式中利弊的研究,歸納總結並得出一般性結論。
3、自然觀察法:
可透過走進初中英語課堂,觀察感受,新英語教學方式的實施情況以及其對中學生上課行為態度的影響。
(五)研究步驟和可能遇到的困難
1、研究課題的確定
2、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一步:確定課題組成員
第二步:理論學習技能培訓,制定教育研究方案,設計問卷和訪談提綱。
第三步:研究方案的申報
3、初步調查探索階段
第一步:將問卷先在上海市幾個中學生中進行預測,再進行修改。 第二步:在小範圍內(約30人)進行測試
第二步:在調查、採集資料之後,做好對比分析,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
4、實施階段
第一步: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邀請專家進行輔導,完善研究計劃。
第二步:開始課題研究,正式發放問卷,進行訪談,蒐集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5、總結結題階段
整理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困難
1、理論知識基礎不牢固
無論研究什麼課題,理論知識是研究的基礎,倘若事先沒有進行良好的理論學習,研究者就無法辨別針對某一課題該研究什麼,該使用何種研究方法,研究途徑和手段。因而可能會導致研究過程缺乏系統性和有效性,研究結果未必準確完善。
2、缺乏問卷提問的有效性
在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對中學生的影響的研究中,研究者可能對於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的理論結構還不熟悉,所以在設計問題時,問一些不必要的問題,設計的選項不全面或過於概括,降低了問卷調查結果的有效性。
3、缺乏訪談技巧
雖然此次研究運用的是結構化訪談,但是被訪談者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或者他的回答中有應進一步提問的地方,因此,訪談者應該掌握追問技巧,瞭解更多的資訊。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回答,缺乏對深層次內容的敏感度。
4、研究過程中總結不夠及時
在研究過程中,往往收集的資料眾多,因而要及時的做好對資料的分析總結,否則便易於忘記或丟失,不能為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六)可能的研究結論
教學方式是傳授書本知識的媒介,學生能否高效的掌握知識和技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根據國內外有關英語教學理論,不斷髮展著英語教學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可以增加對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影響。
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能夠自主開展英語學習計劃和活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課堂內容的豐富,教學形式的多樣,如使用ppt, 影片動畫等,使學生能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英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了對英語的興趣和熱情,英語成績也有所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最大益處就是實踐性的增強,英語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交流工具,教師們給學生創造或模模擬實的語言環境,讓每一位學生身臨其境,提供口語交際平臺,因而學生們大都敢於開口,樂於開口,英語思維能力,交際能力有所提升,自信心也不斷提升。
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的變革也幫助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目前大部分初中生都更加重視英語的實踐運用,而不是一味的背誦詞彙,記語法規則,學生也會自主尋找英語的課外學習資料,學習主動性增強。
雖然新初中英語教學方式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但是對學生的影響尚不廣泛,依舊有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對新教學方式理解不當,依舊有學生認為英語學習枯燥乏味,因而在全面貫徹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變革的影響上還需更多的努力和實踐。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勤敏. 新時期初中英語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xx.
[2] 趙茜,王佳論. 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J]. 教育科學研究,2012(2):24-27.
[3] 杜嬌玲. 淺析英語教學方法變革方向[J]. 才智,2012(8):271-272.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2
一、開題背景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不僅僅要培養一批批掌握現代高新技術的人才,更應當培養一大批具有現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為習慣、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學校教育擔負著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任務。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未來公民的素質直接或間接地取決於現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對提高未來小公民的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縱觀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與教育形勢的發展,我們認為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歸納起來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長過多的包辦孩子的一切 , 減少了孩子為達到與自己相適應的自理能力所必須進行的學習、實踐及體驗的機會。孩子無法感受到由實踐而獲得的進步,無法體驗滿足與樂趣,當然也無法從由於失敗和挫折中換來經驗教訓,其結果使學生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培養。
其次,學校德育中仍然存在著“假、大、空”的弊病。突擊性德育難以使學生得到較為深刻的教育。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把共產主義理想道德教育與人的道德行為習慣、道德品性的培養羅列在一個層次上,學生無所適從。教育中一味地迴避、抵制或阻止各種社會變革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憑著教師良好的願望,在學校圍牆內建立起一個純而又純、淨而又淨的“理想空間”,於是在學校和社會之間形成了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兩個世界。學生在“真空世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與現實世界掛不起鉤來,於是學生出現了雙重人格,即在學校裡表現出一種教師所希望的行為品行,而一旦進入社會就滋生逆反心理,就“隨大流”了。這樣學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
再次,由於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偏差,“偏”在對書本知識的灌輸上,“重”在知識型單一人才的培養上,“差”在對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和陶冶上。學校的養成教育缺乏超前意識,缺乏系統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缺乏體系,教育內容枯燥乏味,教育方法單一呆板,教育途徑劃一封閉。因而,德育工作難以適應當今這批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見多識廣的小學生,致使教育效果甚微。
二、研究目的及其意義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一條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途徑,增強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增大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舉止,培養具有時代特徵和符合現代要求的良好個人品質。培養學生具有紀律意識,規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在執行紀律過程中做到自覺。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和毅力,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博覽群書、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學生改掉農村習慣中的陋習,做到語言文明、行為端莊、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加強衛生教育,樹立勞動觀念,在實踐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衛生習慣。
同時,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推進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培養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養良好、業務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
透過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既有利於克服我國長期以來在少年兒童養成教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強養成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推進素質教育,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也有利於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的改進。因此,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培育,不僅可以克服長期以來少年兒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研究本課題過程中,從多角度出發,透過各種渠道——宣傳教育,實踐磨練,對照評比等培養學生自覺守紀、自覺學習、自覺維護校園和公共場所衛生、自覺講究文明禮貌等良好習慣,對農村學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規範,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同時,此項課題的研究,也對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有獨特的參考和利用價值。同時必將對培養科研型的教師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針對小學生的行為進行研究。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從學校實際出發,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在學科教學中,進行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的能力等養成教育訓練。
2、在活動課程中,主要進行禮儀、人際交往養成教育訓練。
3、在環境課程中,主要進行環保養成教育訓練。
4、在書法課程中,主要進行品格養成教育訓練。
5、在家、校、社群結合中,進行綜合實踐能力養成教育訓練。
以上五塊內容,從端正態度、提高能力、落實行動三個層面操作。三位一體,互相聯絡,互為作用。
“養成教育” 是一個教育過程,這個教育過程是藉助訓練活動完成的。它必須具備“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訓練活動。”同時,它是一個由“外化——內化——外化”的教育過程。即教育者將養成教育的目標具體化,藉助語言、行動、教育媒體“外化”,透過訓練活動傳遞出教育資訊。受教育者接受資訊後,“內化”成自己接受的東西,然後“外化”成為“規範化的日常行為”。由於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侷限,加上訓練的內容廣泛、細緻,而這種訓練活動,又是大量而多樣的,同時,又不能一次訓練就可達標。因此,這個教育過程就必須是不斷反覆、循序漸進、十分漫長,必須滲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更長歲月,直至“終生”。
這是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現代教育理論也為課題組老師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這些都為研究工作的展開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2、行動研究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行動實踐法”將成為課題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將在新思路產生的過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養成教育方法的弊病,探尋養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從而進一步推進理論研究。
3、分析法:個案分析、觀察分析、資料分析在課題研究中是必須要用的方法。在由點到面的實踐過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將是很大的。
4、調查法:要透過全面或個案調查方式,對學生行為習慣現狀,師生心態要求,及本地農村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等作全面瞭解:然後制訂具體研究方案,力求科學、可行。
五:研究遵循原則
1、方向性原則。把養成教育與愛黨、愛社會主義、愛祖國的教育結合起來。
2、科學性原則。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理論為基本理論依據,以探索適應小學各個年級段養成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為目的,使實驗研究服從教育規律,符合少年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
3、系統性原則: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在主課題覆蓋下,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年級、各學科,每位教師都可結合自身專長和工作實際,選擇確立自己的子課題進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統性。
4、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教育的物件,又是學習的主體。在研究過程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尊重、關心、愛護、幫助學生,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整體性原則: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的影響,又有其個人經歷、社會交往及個人心理特點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學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溝通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係,努力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6、時代性原則:對於學生課堂課外規則習慣的培養要體現時代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六、課題組織實施方案
1、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小學生禮儀常規》,規範隊員的行為,從點滴做起。
為使養成教育日見成效,將《規範》、《守則》、《禮儀》編成小冊人手一冊,要求每位隊員熟記在心,少先隊根據情況制定相應的檢查細則並對照細則每天進行檢查,檢查情況給予量化。隊員在明確了細則之後要求隊員從小事做起。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隊員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隊員從小事做起。許多隊員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節假日走向街頭巷尾向雷鋒學習做好事,回到家裡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使養成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隊員從小事做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樓道里慢走右行,見到班裡門窗桌椅壞了主動修理,上學衣帽整齊,放學站隊……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確是對隊員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積累。
2、用教師的言語行動陶冶學生
教師的行為是隊員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給隊員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在對隊員進行養成教育的同時,對教師的行為習慣也提出明確的要求,其目的是透過教師的言行去感染、薰陶隊員。對教師的衣著、髮型、化妝、言談舉止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隊員,更要用自身行為修養表現出為人師表的另一面,開展“微笑教育”活動,與隊員、同事、家長交談,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做到“自身正,不令也行”。
3、用制度強化
從某種角度上說:“少先隊員的非智因素還不穩定,具有反覆性。所以對於隊員在家庭中的養成習慣需要進一步改進,例如見面問好、主動行禮。您好、再見、謝謝等禮貌用語的使用要採取常抓不懈,反覆抓,抓反覆,激發隊員形成良好習慣的願望。只有當行為習慣內化為隊員自身需要時才能真正地形成穩定的習慣。
孔子曾經對他的弟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中還記載了他“席不正不坐”等一系列禮儀言行,經過兩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如今有形成了當代禮儀。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一個外在形式的文明禮儀,可以昭示出一個團體或者個人的文化素養與思想內涵,為了改變農村現有的傳統禮儀教育,也為了培養今後的合格人才,聘請禮儀老師對隊員進行禮儀訓練,開設禮儀講座,對隊員進行強化的系統的禮儀文明教育,將外在的美的禮儀言行昇華到隊員自身內在需求,使現代的農村少先隊員的形象顯現出來。
4、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
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而課堂教學則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少先隊在進行養成教育時一定要充利用好這一陣地,要求教師在開展養成教育時一定要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養成教育因素,把養成教育貫穿於每科教學之中。在此基礎上,讓各個教研組,備課組制定出各學科教學的養成教育目標和主要內容,並寫出計劃安排,然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貫徹落實。利用一朝一夕,透過每一件事,每一節課的長期薰陶使養成教育達到目的。
5、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隊員的情操,達到養成教育目的
少先隊員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求知慾旺盛。開展豐富多彩的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使隊員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節、五一節、國慶節、元旦、教師節、母親節、婦女節、老人節等重大節日開展活動。如組織隊員到街道駐地、敬老院、集市、工廠去鍛鍊、實習,組織隊員舉行青島一日遊活動,參觀海爾工業園,街道農業園、工業園等,讓隊員在活動中實踐自己的養成行為,檢驗養成效果,尋找在良好行為習慣中人們所給予的讚賞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會、家庭中的作用,從而達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陶冶隊員情操的目的。
6、關注“環境”建設,適應養成教育
環境育人,環境造就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能對隊員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環境作為隱性的課堂,對隊員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要把加強校園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措施抓緊抓好。
(1)關注學校環境建設:學校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的好壞,將學校每一面牆壁開闢出來,設立手抄報區、繪畫區、創造區等,真正做到讓每一面牆壁會說話。隊員一進校門就生活在佈局合理、實用安全、整潔優美、規範有序、潔淨衛生的環境中,無形中給隊員樹立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愛清潔、講衛生、愛護公物的良好行為習慣自然養成。
(2)關注家庭環境建設:家庭教育的隊員接受教育的重要陣地,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往往教育出不同“質量”的隊員,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其性格習慣等也各不相同。所以說在隊員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如城市的家庭父母將垃圾扔到垃圾箱(或池)裡,而農村的家長出門隨手就扔。如何讓隊員養成保護環境衛生,維護集體環境的良好習慣呢?這就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學校應擔當起指導家庭養成教育的責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思想,讓家長首先從自身做起,不僅要重視學業,更要重視培養隊員良好的品行。使養成教育形成氛圍,在良好的環境中得到薰陶。
7、及時總結,善於表揚,激勵奮進。
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於隊員表現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及時的進行總結,做到每週一總結,每月一總評,學期末進行總表彰。注意隨時發現隊員的閃光點,利用廣播站,校報等形式讓全體隊員瞭解,讓隊員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表揚、肯定、鼓勵,對於增強其自信心,激勵其進取心,將產生直接作用,而這些心理因素對取得新成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起到推動作用。
七:研究目標達成
第一年:達成目標: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
階段成果:完成《申報、評審書》填寫。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舉行開題儀式。完成階段性的成果。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第二年:達成目標: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並實施。
階段成果: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第三年:達成目標: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一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市專家中期評估驗收。
階段成果: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
第四年:達成目標: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一階段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報告,接受市專家中期評估驗收。
階段成果:階段性研究報告、研究論文
第五年:達成目標: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論文集。 編寫出學生養成教育校本教材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3
1.研究物件的選擇
研究物件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在學前教育科研中,一般以人作為研究物件。
選擇研究物件,首先要確定是進行總體研究、抽樣研究還是個案研究。
總體研究是對研究物件個體進行的研究。總體就是指全部研究物件,是一定時空範圍內研究物件的總和。例如,“上海市區6歲兒童識字量的調查”。這個課題的總體就是上海市區全體6歲兒童,不包括郊縣的6歲兒童,也不包括市區其他年齡段的兒童。總體的數量和範圍不大時,可以進行總體研究,但是,當總體的數量和範圍很大時,就要進行抽樣研究。
抽樣研究是從全部研究物件中抽取部分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的研究。從總體中抽取的部分研究物件稱為“樣本”。抽樣研究的目的是根據對所抽樣本的研究結果,對總體情況進行推論。抽樣研究的前提是:樣本必須要有代表性。所以,為了使推論準確,在抽樣時要遵循隨機原則,即抽樣時要儘可能使在一定範同內的每一個個體被抽取的機會均等。
個案研究是以一個人或幾個人做樣本,或者以一個群體為一個單位做樣本,對某種教育現象或問題進行的研究。尤其適用於對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的研究。個案研究雖然缺乏嚴格意義上的代表性,但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之中。
2.研究變數的界定
研究變數指研究者感興趣的、所要研究與測量的、隨條件和情境變化而變化的因素。變數就是會變化的有差異的因素。變數相對於常量而言,常量指在一個研究中所有個體都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條件,而變數則是指在一個研究中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特徵或條件。
在教育研究中,常量不是要研究的內容,研究要探討的只是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一項研究往往會涉及多個變數及其相互關係。例如,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就被試驗者(以下簡稱被試)來說,學業成績、智力、動機、興趣、能力等因素在質和量上都會發生變化,都有差異,而且這些變數的相互關係交織在一起。把它們都拿來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者必須事先決定研究的主要變數,並理清變數之間的關係。
自變數、因變數和無關變數是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應用最廣泛的變數。
自變數又稱刺激變數,是引起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縱的假定的原因變數。
因變數又稱反應變數,是自變數作用於被試後產生的效應,是研究者要測定的假定的結果變數。
無關變數有時也稱控制變數,是指與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即除了研究者操縱的自變數和需要測量的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會影響研究程序的、需要加以控制的變數。
通常情況下,研究要探討的是自變數和因變數的對應關係,自變數是研究者要操縱的因素,是變化的原因,因變數是研究者要測定的因素,是變化的結果。自變數的變化能引起或影響因變數的變化,而因變數的變化依賴於或取決於自變數的變化。例如,在“兒童的智力與語言發展水平的研究”中,自變數是“兒童的智商”,因變數是“語言發展水平測驗的分數”;在“幼兒園男女兒童體能各項指標的比較研究”中,自變數是“兒童的性別——男、女”,因變數是“體能測量的成績”。
在一項研究中,除了自變數和因變數外,還可能有許多變數介入到研究過程中來,並且干擾自變數和因變數的對應關係,這些變數統稱為無關變數。無關變數是研究者要控制的因素,因為不排除這些無關因素的干擾,便難以解釋自變數和因變數的對應關係。控制無關變數就是要排除這些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使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係“純化”。
3.研究方法的確定
在設計方案中要確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隨研究課題,特別是研究目的而確定。
一般的方法,主要有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等。當然,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與侷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資訊,而遺漏許多其他有用的資訊,難以做出全面準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
4.研究假設的提出
研究假設指在研究實施之前,研究者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的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結論。
假設具有以下特徵:
(1)設想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期望關係
一般一個假設只能涉及兩個變數。如果涉及多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可把變數一一對應地組合成幾組假設。例如,在《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中,涉及到性別、活動型別等變數。可把告狀行為、性別、活動型別三者的關係分為兩組假設分別進行驗證:
①4~5歲幼兒告狀行為與性別有關。
②4~5歲幼兒告狀行為與活動型別呈正相關。
(2)假設應當用陳述句形式簡潔明確地描述
因為假設是研究者對研究問題預先的答案,而不是把問題轉向他人,即不要用問句形式。當沒有辦法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描述假設時,可用虛無假設,也可用條件肯定或條件否定的方式描述。例如,4~5歲幼兒告狀行為與性別無關。另外,假設的表述應儘可能簡潔明瞭,假設要直截了當,不要隱含在文字描述之中。一般一個假設用一句話來表述。假設中儘可能少用或不用含義模糊的形容詞。
(3)假設應當是可檢驗的
無法被檢驗的假設只能算是猜測,一般不能作為研究假設。因為無法檢驗其有效性。假設可檢驗的條件是:假設中的主要變數以數量化的或以可操作的形式來重新表示。例如,4~5歲幼兒告狀行為在不同活動型別之間的差異,其中的不同活動型別可分為教學活動、遊戲活動、自由活動、生活活動等。當假設中的變數具體化到這種程度,這個假設便具有了被檢驗的可能性。
好的假設應符合以下標準:第一,科學性。假設應有一定的事實和理論依據,應合乎邏輯,理由充分;第二,預測性。假設應具有預測性,假設的正確與否有待於事實的檢驗,對因果關係的解釋是不確定的,即兩個變數的關係非真則假,非此即彼,要麼接受,要麼拒絕,不存在中間道路;第三,新穎性。假設是對變數之間關係的大膽設想,具有創新意義;第四,可行性。假設涉及的概念、變數可操縱可測量,具有被證實或被偽證的可能性;第五,簡明性。假設在表示上應簡要明晰,易於理解。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4
一、設計藝術教育的泡沫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可喜的,據統計,我國現在已有千餘家高校設定藝術設計的相關專業,幾乎所有的綜合性大學和專業美術院校都設立了相關的設計院系,設計藝術學相關的研究生教育也發展迅速,研究生的在校人數逐年增長,設計教育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辦學熱。學校、政府對於設計藝術專業的建設也都給與了不同程度的重視。設計類專業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發展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可是這種“一哄而上”開辦藝術設計專業的弊端會逐漸顯示出來,大部分高校由於倉促行事、急速擴張,往往師資力量欠缺、教學設施裝置跟不上,教學理念落後。由此,泡沫式的發展引發了高等設計教育培養的人才不理想,一方面高校畢業生由於專業技術不強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能上手的設計師。我國的設計教育是在經濟高速發展與轉型的背景下急速發展起來的,因此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有些問題是沒有先例,也無法借鑑解決辦法的。
二、學生生源問題
藝術類學生綜合文化素質不高是一直以來困擾藝術類招生的主要原因。就目前的高考制度以及招生情況來看,我國藝術類本科文化課考試錄取分數線要遠遠低於普通本科的錄取分數線,加上中國“文憑熱”,使得很多文化課差的學生都走上了“藝考之路”,無所謂喜歡,或者專業是否紮實,報考藝術類的院校或者專業成為了擠進大學殿堂的捷徑。因此也造成了一部分學生進入高校的專業學習之後,由於沒興趣而不好好學習專課程,或者基本功太差而無法很好的進入專業學習,相應的畢業生的質量也會有所下降。
三、專業設定的合理性有待加強
在我國的設計專業設定中,受“包豪斯”課程影響,基礎課程主要以“三大構成”為主,專業課程設定籠統、抽象、滯後,由於各方面硬體、軟體的限制,學生很少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很少有實質動手製作的實踐時間。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無論是視覺傳達專業、環境藝術專業、產品設計專業,還是服裝設計專業,學設計的學生就是要面對實際的業務問題能夠解決才行,然而現行的專業設定以及教學很難達到這個要求。一方面是師資力量不足,學校實踐課程設定流於形式,另一方面則是學生自身的問題,沒有紮實的基礎,缺乏實踐及創新能力,手繪表現技法薄弱,只注重電腦軟體的應用。使得現在高校設計藝術類的畢業生只能稱得上是有藝術素質的“電腦手”,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設計產業的人才需求嚴重不符。
四、師資隊伍良莠不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高校教師在高素質人才培養中提供知識、負責專業人才創新力的提高,在技術創新以及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的競爭力來源於教育質量,教育質量的好壞決定於師資隊伍的建設發展,所以說高校教師隊伍的質量是決定高校間競爭成敗的關鍵。目前,高校師資隊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導致這個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社會對設計類教師的吸引,設計類專業人才在企業中報酬極高,高校設計類教師通常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自己開辦公司或在校外兼職,大學中的課堂教學反而成為了他們的第二職業。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應付了事,逐漸成為了一種現象流行於高校教學中。
第二,高校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也是導致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職稱評審將評價準則主要放在了科研、論文等專案上,由此產生部分教師只注重個人科研的發展,教學則放在了次要位置。其次,設計類專業高校師資隊伍的問題還表現在專業教師知識結構老化。我國現有高校的部分本科是由之前的專科合併升級而成的,少數設計類教師是由油畫、國畫等純繪畫專業教師轉換過來的,這部分教師在教授課程時缺乏用設計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另外一些年輕的新教師,從學校畢業就直接任教,沒有實際的從業經驗,只是將自己老師的教學內容轉而傳達給他的學生,由此產生了惡性迴圈。高校的設計專業與社會實踐的脫軌,也使設計專業無法很好的發展。最後,由於我國的設計藝術起步較晚,各高校對其重視不足,導致設計藝術教育發展緩慢。在高校中設計類教師課時量大、課時費低,使很多優秀的設計人才不願意進入高校從教。而在校的教師由於經費、進修名額有限,幾乎沒有對外交流的機會,自身的專業發展也受到了限制。由此引發了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師資隊伍良莠不齊,教育思維固步自封。
綜上所述,當今高校中設計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天兩天發生的,所以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解決。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全球化程序的深入,未來的設計教育必然向開放式的人才教育體系轉化。高校作為高階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應當按照藝術設計的專業特點組織教學,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多學科的合作,加快高校各項制度的改革,建設強有力的師資隊伍,用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環境將優秀的設計人才留在高校中,這是我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相信我國高校的設計藝術教育會更強、更好。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5
研究背景:
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出現學生在給出結果,老師在總結時用抽象的文字敘述後,學生因為年齡小,抽象思維水平不高,有些問題感到解釋不清、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陷入了“冷場”的窘境。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少學生缺乏靈活、有效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方法。
研究意義:
首先,幾何直觀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式,在科學發現過程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對於數學中的很多問題,靈感往往來自於幾何直觀。
其次,幾何直觀是認識論問題,是認識的基礎,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最後,幾何直觀是揭示現代數學本質的有力工具,有助於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藉助幾何直觀,揭示研究物件的性質和關係,使思維很容易轉向更高階更抽象的空間形式,使學生體驗數學創造性工作歷程,能夠開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許多情況下,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因此在小學低段數學學習中滲透進行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柺杖”,也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提升學生數學素養,這也有助於更好地銜接小學高段數學教學,為孩子今後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我們選擇了《幾何直觀在小學低段數學中的運用研究》作為我們的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幾何直觀:(開題報告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
小學低段的孩子們思維水平止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援。幾何直觀憑藉圖形的直觀性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抽象思維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充分展現問題的本質,能夠幫助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開啟智慧的鑰匙,突破數學理解上的難點。在教學中透過對學生空間想像能力、直觀洞察能力和用“圖形語言”來思考問題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幾何直觀在數學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學會數學的一種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
課題研究的步驟分三個階段:
1、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教學中嘗試對演示、操作、畫圖等教、學方式的研究,探索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透過對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夯實學生圖形領域內容基本功,發展學生圖形猜想意識等的研究,探索發展學生直觀洞察力的有效方法。
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透過引導學生用圖形解釋、理解、分析、記憶數學知識或現象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發展學生用“圖形語言”來思考問題能力的方法。
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習,並對研究情況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並撰寫相關案例、論文。根據預設的研究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課題研究。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申請成果鑑定。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調查報告。對小學低段學生將幾何直觀在數學學習中的運用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瞭解該課題研究的學生基礎。
2、階段性研究小結。對每階段的研究進行反思、總結,並對下階段研究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調整,以透過不斷的反思、調整,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3、案例、論文。透過對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典型個案的收集和分析,反思實踐中學生髮展情況,積累鮮活的案例,形成案例分析;透過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反思、總結,提煉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幾何直觀的方式、方法和途徑的運用,形成論文。
4、結題報告。
綜述課題研究情況,總結在一年的研究過程和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發展的狀況,提煉出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現研究成果的價值。
注:正文楷體小4號,篇幅控制在A4紙6頁的範圍內。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6
摘 要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期,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完善以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工具,科學的教材對提高職業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紹職業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礎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設的必要性,最後提出相關的教材建設建議。
關鍵詞
職業教育 校本教材 必要性 措施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校本教材的開發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因為職業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校本教材的建設成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和載體,換句話說,校本教材的建設是未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和基本取向。但是,校本教材的編寫要求較高,很多高職院校的辦學時間不長,學校的校本教材開發者對課程的內涵、理念和開發原則等都不太清楚,開發經驗不足,再加上傳統的課程體制所產生的很多負面影響,使得我國很多職業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設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如何有效解決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保證校本教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各所高職院校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本文在介紹職業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礎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設的必要性,最後提出相關的教材建設建議。
1 校本教材開發概念
所謂校本教材開發,強調的就是以學校建設為根本,也就是指教材的建設必須以學校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指導,其內容必須體現學校治學的競爭優勢,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下組織校本教材的編寫和開發,校本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形成規律,體現以技術應用為主線,符合學生未來工作過程中的系統化邏輯,具有鮮明的事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同時,校本教材的建設要求能夠反映職業教育在相關領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集中體現專業要求,以此作為教材編寫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專業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和創新意識,並以此作為推動力量,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因此,職業教育校本教材建設成為了當前高職院校改革的重要內容,校本教材的建設有效地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為新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能。
2 職業教育校本教材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2.1 校本教材建設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是起步卻很晚,很多高職院校還沒有能力編寫適合自己發展情況和特點的校本教材,因此不得不引進或者借鑑其他本科或者專科院校的教材,然而,這些教材往往更加偏重理論性,實踐性較差,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由於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學生對引進的教材難以接受,學生反映難度較大,甚至一些中專升格的高職院校現在仍然沿用過去的教材,這些教材已經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求。此外,一些高職院校的校本教材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當前職業教育教學的需求,不適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利於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職業院校必須正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學生量身定做符合本校特點的教材。
2.2 校本教材建設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縱觀中外大量的職業教育建立成功經驗來看,特色的教材是實現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設必須堅持一條基於學校現實特色化的道路,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是否能夠健康地發展下去,其關鍵就是各所職業院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專業生命力。目前,由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處在了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和企業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實現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就必須打造出具有本校專業特色的高職畢業生,因此,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助於職業院校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和發展定位進行科學的資源整合,提升院校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職業院校的健康穩定發展。
2.3 校本教材建設是教師、學生髮展的需要
傳統職業院校教材存在偏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理論教學相比於實踐教學具有嚴重的滯後性,因此,一套高效、實用的校本教材有利於充分反映職業教育教學的實際環境,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對於改善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作用。校本教材建設培訓相比於其他形式的培訓具有明顯優勢,逐漸受到教師的喜愛,在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知識講座學習、課後總結和教學經驗交流,從而教師不再是培訓的旁觀者,而是主動參與者,因此,校本教材的建設有助於教師和學生的成長,提高學生和教師參與校本教材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校本教材建設與教師、學生成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4 校本教材建設是用人單位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專業性技術人才培養基地,高職院校在發展職業教育教學時,必須以為企業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必須改變傳統多課程教學的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知識不夠集中,針對性不強,過分注重理論學習而忽視了專業技能的實踐培訓。校本教材建設與傳統的教材相比,恰恰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校本教材的目標更加明確,校本教材的內容更加註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知識、技能和學習態度三個要素比例,拋棄了傳統的以基礎知識為主的課程設計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換句話說,校本教材淡化了傳統意義上的理論工藝講授,更加契合實際崗位工作任務需求。
3 加強職業教育校本教材建設措施
3.1 準確定位校本教材建設內容
在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必須科學定位其編寫內容和程式,當前校本教材得開發應該滿足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需求,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學校應該以一線教職工為主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取長補短,提高校本教材的質量,實現校本教材的預期的使用效果。校本教材的開發必須遵從國家教材規劃和地方教材規劃,在其相關規定基礎上,科學地編寫校本教材,為職業教育教學提供必要補充。學校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選用適合本校辦學特點的國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由於現行教材中,相同課程的教材質量也參差不齊,學校應該進行嚴格的甄別,然後組織教師認真研讀,根據這些教材,結合本校實際教學需求,科學編寫校本教材。
3.2 利用模組式的課程標準為編寫模組化教材
模組化是當前教材建設普遍使用的彼岸準,但是分析模組化教材建設現狀可以發現,很多的模組化教材僅僅是按照課程自身內容,將教材分為基礎模組和專業模組,或者是必修模組和選修模組,沒有針對不同理論和實踐課程,科學編寫形式多樣、型別多變的模組教材。尤其是在教材結構的設計上,很少會從學生的心理結構、發展需求考慮進行一體化的設計,對學習者的能力層次更少考慮。在現有的職業教育教材中,教材編寫過於形式化,只是將過去的 “第一章”改為“模組一”,沒有從實質上進行科學模式的編排。因此,在職業院校校本建材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模組化的編寫標準,科學分類,保證教材內容的合理,促使教材能夠達到本校專業教學要求。
3.3 不斷最佳化編寫隊伍結構,發揮本校教材教學優勢
(1)對校本教材編寫隊伍進行動態的考察,教校本教材的編寫主要依賴的是一線教師的教學和實踐經驗,當前,基本上各個高職學校都有一定數量的雙師型教師,而且這些教師的身份一般都是終身制,導致一些教師在獲得雙師型教師稱號之後,因為教學任務加重,自己對教材編寫產生倦怠,而且缺乏深入企業的'一線實踐經驗,疏於實踐操作,因此,不可能真實地瞭解企業當前對人才的具體需求,這將不利於校本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對校本教材編寫教師進行動態的考察,重點考察編寫人員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確保校本教材內容的科學性。
(2)積極吸收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到校本教材建設中。因為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具有較高要求,因此,在校本教材編寫過程中,高校應該積極聘用各行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利用他們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確保校本教材的實用性,達到職業教育專業技術型人才培養要求。
3.4 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建設必須注意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如果在編寫校本教材過程中,只是過分強調科學性和規範性,那就會使得教材內容過於冗雜,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校本教材的編寫必須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結合, 既保證校本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又保證內容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校本教材的優勢。
4 結語
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和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優秀素質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必須強化校本教材的建設工作,採用科學的編制方法,促進校本教材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註釋
① 餘祖文.關於職業院校校本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
② 許世華,曹軍,譚會恆.關於校本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12(3).
③ 張秀蘭.高職教材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7
一、課題的提出
《中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當前,家長普遍對獨生子女都有過高的期望,對孩子十分溺愛,加上“再窮不能窮孩子”的傳統教育觀念,使孩子不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道理。有的孩子,哪怕父母節衣縮食供養他,也被認為理所當然或與他無關。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我們的孩子卻很少有孝心和感恩的意識和行為,這就喪失了做人的最起碼道德。這些現象都反映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漏洞,反映出我們的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古人曰:“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孝是中華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脈,是構建現代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石。“孝心孝德”作為傳統美德,可以促使自我進步發展,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使社會和諧文明穩定。在當今這個被經濟大潮“淹沒”的時代,孝敬父母(長輩)仍然是我們中國人不變的傳統。只有在家庭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大力倡導以孝為先的中華傳統美德,既有利於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家庭、社會之間的關係,又有利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選擇孝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新孝德教育,引導學生踐行“感恩”,這不但有利於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基於這種認識,我們決定成立開展“小學生孝德教育的行動研究”。堅持以人為本,透過真、近、實、小的教育活動,使學校德育工作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社會。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孝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具體形式、一項重要內容。它的基本內涵是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核心理念是透過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培養愛心,從而以愛心喚醒愛心,以愛心換取愛心,以愛心傳達愛心,在反覆傳達中使愛心得到充實和發展並推己及人,輻射到親人以外的人中去,使愛得到遷移與昇華。
新時期的孝德教育我們認為應包括三個層次的內涵:
一是孝敬父母。具體來說,孝敬父母及長輩,要有責任心,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並能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是關心和尊重他人。在學校具體做到尊敬師長,關心同學,互幫互助,尊重和扶助弱勢群體,即要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是關注社會。在尊敬孝敬自己的親人和關心他人的基礎上,學生能主動走入社會、關注社會,做一個遵紀有禮的好少年。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瞭解傳統孝道文化的深刻內涵,探討傳統孝道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認識傳統孝道文化對現代學校德育的特殊作用,認識傳統孝道文化對促進小學生道德生成、發展的意義。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從庸俗走向高尚,從知識學習走向精神教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探討現代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構建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踐體系。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小學生孝德現狀調查研究。
對小學生孝德現狀進行調查並作出分析,為制定孝德教育內容及計劃以及孝德教育獲得第一手資料。
2、構建小學生孝德教育的目標體系。
目標分為總目標和“高、中、低”段的分目標。
3、開發孝德教育資源,編寫1-2套孝德文化校本教材。
包括古今孝德知識,我身邊的孝德榜樣等等。
4、探索小學生孝德教育的實施策略。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我們將以課堂,學校,家庭為陣地,以活動、教學、學科滲透等策略,藉助資料、圖片、文字、榜樣、錄影、情境渲染以及家庭實踐等形式,透過班會、講故事、編兒歌、親子活動、手抄報、寫信和佈置家庭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研究實施。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採用事實調查和徵詢意見調查對小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現狀進行調查瞭解。
2、行動研究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參與研究的教師根據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分工、分頭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參與並真實記錄學生的發展變化,從大量的教學案例、學生成果中來分析、提升課題研究的成果。這一研究過程也伴隨著教師的發展進步,師生共同構成研究的主體,使研究過程易於教師接受和操作。
3、個案研究法。觀察學生日常行為及變化,以及在各類德育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行為表現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並進行案例反思。
4、經驗總結法。
根據已積累的資料,及時加強反思總結。
(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0―20xx.1)。主要是擬定研究方案,包括設計課題研究方案、擬寫計劃、建立課題組組織機構、向省、市、縣教科所申報立項,培訓教師等。
第二階段:探索研究階段(20xx.2-20xx.8)。透過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激盪學生心靈,引導學生自覺踐行孝德,提高品德修養。課題組成員不斷提出新設想,完善原有方案,爭取最理想的研究效果。具體措施為:
1、小學生孝德現狀調查。
為加強孝德教育及課題研究的針對性,我們將開展小學生孝德現狀調查。目的是把握小學生現有孝敬父母道德認知水平與情感行為特點及其成因,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提高孝德教育的實效性和課題研究的科學性。
2、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校園東面有一面以“孝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牆,主要內容為:“頌讀經典,崇尚孝道”、“學習優秀,弘揚孝道”、“孝敬長輩,踐行孝道”等內容;在學生集散廣場四周,建立了六組宣傳欄,上面展示的是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每一幅圖畫都色彩豔麗,栩栩如生。在餐廳外牆上有《弟子規》的宣傳欄;教學樓內隨處可見孝的名言警句;每間教室的班級文化建設也是緊扣孝德教育主題。我們希望透過將孝德教育與營造深厚的孝德氛圍結合起來,讓每一面牆壁都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育人。
3、編寫校本教材。
結合孝德教育成果我們先後編輯了《明德報》、《寸心草》、《家有兒女》、《心星》、《讓愛駐我家》等書籍報刊。今後將抓住教育時機,組織編寫以孝德教育為主體的校本教材《孝德文化》,利用每週班隊活動時間學習,力圖透過美文感染、親情互動等形式來加強對同學們的孝德教育。
4、以活動為載體,落實孝德教育。
一方面透過校園廣播來加強孝德教育的宣傳:讓學生感知“24孝”的含義,播放以“感激父母、感激教師”為主體的校園歌曲,明確在新形勢下,如何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另一方面,把孝德教育和具體行動結合起來,在學校,把節約糧食、團結同學與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用自己的進步回報家長等活動相結合,施行“孝德教育五個一”,即:聆聽父母的一次教誨;為父母洗一次腳;幫父母幹一天家務;為父母做一份禮物;體驗一次父母勞動的艱辛。透過這些在別人眼中看似細小的事情,讓孝德教育具體化,落到實處,使學生真正走近父母,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同時透過家長會,開展“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父母為孩子寫贈言、寫心裡話等活動,拉進父子雙方的距離,教育學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透過紮紮實實的孝德教育促使學生變得更加懂事,更加理解人,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及長輩。
5、家校結合,協同教育。
為了更好地開展孝德教育,學校透過召開家長會、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把孝德教育的內容提供給家長,講明開展孝德教育的意義,向家長提出對學生教育的具體要求。在學校網站和《明德報》上開闢《家長論壇》專欄為家長們在孩子的孝德教育上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孝心足跡》是我校推出的一本孝德記錄本,學生記錄下自己的孝心行動及行孝後的感想或體會,家長寫下感言,教師進行點評,每週進行一次記錄。學生、家長,包括教師都在這本《孝心足跡》的見證下得到成長。
第三階段:總結提高階段(20xx.9―2016.4)。課題組成員對各類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分析、總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存入我校教育科研檔案。同時,評選和表彰優秀教師和學生。並將研究的成果材料報送上級,申請專家組進行結題鑑定。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撰寫《小學生孝德現狀調查報告》;
2、編寫校本教材《孝德文化》;
3、完善校園德育網;
4、教師孝德資料《小學生孝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彙編;
5、學生參加孝德教育相關的實踐資料和光碟如:《寸草心》《凡人名言錄》;
9、研究報告《小學生孝德教育的行動研究》。
七、課題研究分工
(一)課題研究特邀指導:左昌倫 胡立輝
(二)課題研究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研究小組的職責:制定研究方案與計劃,具體開展各項活動,收集整理實驗材料,進行實驗總結,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8
一、問題的提出
古人云:“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淺,國無禮則不寧”,我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這些優良傳統為世界各國所稱道。作為現代中國人,秉承優良的傳統美德,講文明、講禮貌,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立身處世的基本要素。而觀之現今社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禮儀之邦自居的國人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文明程度卻遠遠落後於當今的發達國家!所以如何把優良的傳統美德傳承下來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幸運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禮儀教育又受到了國人極大關注,大家已充分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禮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表現,更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素養和能力。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學前期幼兒可塑性強,模仿性強,易接受外界的各種資訊的干擾,是瞭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理想時期,更是良好禮儀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禮儀啟蒙,在幼兒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可以重塑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形象,有利於培養明文有禮的下一代,形成一個真善美的良好禮儀氛圍,構築良好的校園文化,形成社會教育合力,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對幼兒今後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尤其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垛梁鎮中心幼兒園地處農村,靠近臺城,周邊工廠林立,大部分孩子來自於農村和農民工外來子女,父母由於忙於工作,大多數孩子都是有爺爺奶奶照顧,而爺爺奶奶只知道在物質上給予他們很好的照顧,讓他們吃好穿暖,而在精神方面凡事都順著他們,缺乏對孩子的諄諄教導,以至於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禮儀,禮貌,也使他們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隨意、拖拉、不講衛生、不拘小節、有的連基本的交往禮儀都不太會。而我們街道經濟發展比較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也不斷推進,對孩子的教育要求逐步提高,為了跟上發展的步伐,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建設文明校園、提高孩子的文明程度,我們設想在我園進行《農村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專案研究,並以此為突破口探索幼兒禮儀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我們憑藉研究專案,注重行為養成、促進內化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並在研究過程中有效引導老師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營造文明禮儀的氛圍,合理改善教育行為,努力構建禮儀教育的課程實踐體系。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了教育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教育幼兒使用禮貌語言與人交往,養成文明交往的習慣”等,為制定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目標和內容,形成一個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體系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2、心理學理論
學前心理揭示從0-6歲兒童心理的發展是身心不斷成熟的過程,處於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文明禮儀教育只有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才能形成科學的教育梯度序列。
社會心理學揭示了人們社會行為的心理機制,文明禮儀教育著眼於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吸收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來探索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內部機制。
3、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
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重視做中學,實踐中養成習慣。任何良好禮儀習慣的養成,必須透過孩子親眼看、親耳聽、親身實踐,透過在迴圈往復的體驗中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反覆積累,最終把外在的行為表現真正內化成穩定的心理品質。
三、研究的目標和內容與重點
研究目標:
1、透過我園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活動,使我園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規矩,講文明語言,守公共秩序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身受益。
2、在《綱要》的指導下,以幼兒發展為本,探索我園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內容、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幼兒文明禮儀的實效性。
3、透過課題研究,形成教師關愛幼兒,幼兒尊敬老師,幼兒之間相互理解、關心、幫助的良好文明氛圍,同時,促使教師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的理念,激發教師認真學習鑽研的熱情,不斷提高研究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研究內容:
1、透過幼兒家長、教師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現狀調查,瞭解現狀,分析原因,提出策略。
2、挖掘、構建我園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體系,開發適合各年齡段特點的“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園本課程。
3、研究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文明禮儀教育內容及教師組織指導實踐的方法、途徑及操作策略。
4、構建適合各年齡段的幼兒文明禮儀要求,探究文明禮儀教育向家庭、社會延伸的有效平臺和方式。
研究重點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如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構建適合本園的園本課程和適合各年齡段的幼兒文明禮儀要求,探究文明禮儀教育向家庭、社會延伸的有效平臺和方式,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和方法
研究思路
1、思路
本課題將採用實踐-分析-總結-重構-實踐這一研究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邊實踐邊思考邊分析邊總結邊調整,將“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滲透在幼兒園一日教育教學中,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使幼兒透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在實踐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最後形成並表現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2、方法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年齡特點,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並以調查法、文獻法、觀察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為輔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研究過程
本課題計劃從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共四年)分五個階段進行紮實有效地實驗研究。
第一階段:20xx-09——20xx-01準備階段:課題論證、課題申報,填寫課題申報表,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組織。
第二階段20xx-02——20xx-08實施階段一:根據問卷調查情況分析制訂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理論學習,明確課題研究目的,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篩選有關課題研究內容的課程資源加強園本課程建設。
第三階段:20xx-09——20xx-06實施階段二:開展子課題研究活動:建立環境,營造氛圍;日常滲透,習慣養成;專題研討,共同提高。
第四階段:20xx-09——20xx-01實施階段三:繼續開展課題研究活動,修正完善研究方案,提升研究水平。
第五階段:20xx-02——20xx-06總結與結題階段: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接受專家組驗收。各班撰寫階段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