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詞教案設計

古詩詞三首教案設計

設計理念: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詩文學習的重點,應不斷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標語) 這三首詩詞的教學設計,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引領學生自主習得古詩詞,淡化詩意解讀,而重賞析誦讀,把握詩詞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字進行對話。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過程與方法:學習透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瞭解王安石、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蒐集相關思鄉的古詩。

3.課文插圖及相應CAI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是呀,故鄉的月亮總是那麼令人懷念,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背誦和月亮有關的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激發他們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然後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絃,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查詢資料,瞭解詩人

1.課前,你們透過收集資料,都知道些什麼呢?

(a.“瓜洲”現在揚州的一小鎮,位於長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2.解題:“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對詩人及寫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解詩題,為學習詩句打下基礎。】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齊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根據註釋,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自由朗讀,並從詩中找出能集中表達詩人想回家的一個字。(“還”字)

【設計意圖:讀通是讀懂的前提,讓學生藉助課後註釋,以學生自己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的感性體驗,初讀入情入境。】

四、緊扣“還”字,披文入情

1.自由彙報:你學懂了什麼?

2.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學習。

a.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問:從這兩句詩句中你還體會到什麼?

(可提示:從“一水間”、“只”、“數重山”等詞去體會)

生:我能體會到作者離家非常近。……

(板書:靠家近──很想還)

b.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讀讀詩句,想象畫面。

推敲詩句用詞的準確。

將“綠”字與詩人曾想過的“到、過、入、滿”作對比,想一想詩人為什麼最後選“綠”?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透過將“綠”字換詞、朗讀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思鄉之情。】

啟發想象:假如你來到江邊,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對岸,而對岸的不遠處就是你離開很久、思念很久的家鄉,此時你有何感想?

(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

引導學生概括詩人此時這種強烈的思鄉之情。(板書:思家切)

過渡:詩人思家切,可他能還嗎?(學生板書:不能還)

3.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體會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就要從詩句本身入手。抓住詩眼“綠”反覆咀嚼、感悟,從而牽一髮而動全身,感知整首詩的大意。在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並體會作者的強烈的思鄉情懷。】

五、自主探究,感受詩境

1.課文學到這裡,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詩人為什麼不能還?……)

2.討論、昇華詩情:既然詩人已經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麼渴望回到家鄉去,那他為什麼不回去看看呢?

3.學生先猜測有幾種可能,師再順勢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

(詩人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4.同桌互說詩意。

5.分男女生讀古詩。

【設計意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學完這首古詩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但又不能言時,教師適當地介紹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背後蘊涵的意思。在反覆吟誦中,入情入境地讀,體會詩的意境。】

六、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剛剛我們透過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這首詩,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秋思》。

2.初讀詩句,瞭解詩人情況。

3.合作學習,瞭解詩句大意。

a.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b.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帶信的人將要出發的時候,我卻又打開了封好的信。)

4.指導朗讀,感悟情感。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後,由扶到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古詩《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詩教學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體會“推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兩首詩中都因某個字用得特別妙而成為千古絕句,有誰知道是哪兩句詩、哪兩個字嗎?(綠、見)

2.過渡:我們已經體會了“綠”字的妙用,那麼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

3.師講解: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本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絡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4.總結:秋風無形,但處處可“見”;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現在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該用什麼字好。

5.填字練習。

a.選擇最恰當的字填入括號內,並說說理由。

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

起、動、翻、皺、拂

風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風吹( )了樹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6.有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7.指導背誦。

【設計意圖:凸顯“整合”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這兩首詩的詩眼,引導學生學會推敲,學會品詞析句,品味語言精妙。多種形式的朗讀為背誦及默寫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最終做到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