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案:古代詩歌五首
教學目的
1.學習透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習透過寫景、定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3.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體會自然風光、名勝佳處各具獨特美景。
教學設想
1.《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敘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婦啼訴語言和她的被捉,表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導學生體會詩篇敘述故事始末、記敘人物語言的表現力量,體會詩篇的社會意義和融合於敘述之中的詩人的感情。
2.其餘四首詩都屬抒情詩的範疇。這四首詩分別以恰當寫作方法寫景、寫物,表現出描寫物件的特徵,抒發了詩人特定的感情,引導學生體會各首詩具體描寫的表現力量,體會詩人的感情。
本課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石壕吏》,一課時;《敕勒歌》、《秋浦歌》,一課時;《曉出淨慈寺送田子方》、《錢塘湖春行》,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差吏夤夜捉人的兇殘,老婦形象的悽苦,她家遭遇的悲慘,詩篇社會意義的深刻,詩人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讚美古代巾幗英雄的《木蘭詩》,引出將教學的反映戰亂中人民苦難的《石壕吏》(板書詩題)。
2.結合註釋①簡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情況。
這首詩創作於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127;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著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學生參看註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4.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5.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詩篇中起著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②哪一句是關鍵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有吏夜捉人”是詩篇的關鍵句。是“捉人”,而不是“徵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揭開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麼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牆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2)指定學生朗讀2、3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
①第2段兩句詩的用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127;在這兩段中起著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著第3&127;段老婦苦啼申訴的記敘(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後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敘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127;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差吏決不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裡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的幾層意思之間暗含著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著什麼樣的程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著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程序。
④第一層申訴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⑤第二層申訴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悽慘(板書:家庭悽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⑥第三層申訴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3)指定學生朗讀第4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這一段前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於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②後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悽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悽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悽情綿綿無盡)。
(4)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
詩人怎親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著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為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敘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敘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麼議論抒情的詩句。透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悽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
6.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佈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進一步品味平實敘述當中的深刻內涵。
板書設計
石壕吏
目擊耳聞兇殘夜捉揭開故事序幕
苦啼申訴家庭悽慘被逼自請應役
老婦被捉慘別老翁悽情綿綿無盡
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敕勒川蒼茫富饒美好風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發愁緒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敘事詩引到教學抒情詩,引出《敕勒歌》(板書詩題)。
2.先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可分幾層?哪一句是詩篇的關鍵句?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前兩句、次兩句各為一層。“風吹草低見牛羊”是詩篇的關鍵句。
(2)第一層點明瞭什麼?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敕勒川,陰山下”,點明瞭詩篇的描寫物件及其地理位置,表現出敕勒川揹負雄偉陰山,氣勢壯闊(板書:揹負陰山氣勢壯闊)。
(3)第二層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勾畫出什麼樣的境界?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以“穹廬”設喻,表現出那高遠的天空就像一個無限大的.蒙古包籠蓋著遼闊大地一樣,形象地勾畫出天連草原、草原接天的無垠境界(板書:境界無垠)。用“穹廬”——牧人自己的家設喻,具有濃郁的民族色採,體現了詩篇主人公對敕勒川的親切、愜意感情(板書:設喻親切)。
(4)第三層前兩句和上層以及下句之間構成了什麼樣的關係?&127;末句和前寫景物之間體現著什麼樣變化?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蒼蒼,野茫茫”,承接上層,迴環描寫天地,以“蒼蒼”表現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現出地之無際,為下句的出現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在這樣充分鋪墊之後,才引出“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個關鍵句,表現出在那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和風吹來,牧草低俯,出現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這畫面和前寫景物聯絡起來,由靜轉動,靜中有動,體現了勃勃的生機。牧草的豐茂,牛羊的肥壯,牧人的歡欣,都深含在這一句描寫之中了(板書:草茂畜肥生機勃勃)。
(5)這首詩描寫出了什麼樣的風光?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大筆勾勒出祖國塞北雄渾壯闊、優美富饒的草原風光,抒發了詩人——牧人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情(板書:勾勒雄渾富饒草原風光&127;抒發熱愛家鄉自豪感情)。
(6)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雄渾氣勢、自豪感情。
板書設計
敕勒歌
揹負陰山氣勢壯闊
境界無垠設喻親切
草茂畜肥生機勃勃
勾勒雄渾富饒草原風光
抒發熱愛家鄉自豪感情
3.由寫景抒情詩《敕勒川》引出詠物抒情詩《秋浦歌》(板書詩題)。
(1)簡單指出:這首詩創作於天寶十三年,&127;其時李白已被腐朽權貴排擠出長安10年。這10年中,他漫遊飄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負無從施展,生活也時常發生困難。《秋浦歌》就是在這樣遭際當中創作出來的。
(2)先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127;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這首詩抒發什麼感情?透過寫什麼物抒發這種感情?是分幾層寫物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抒發愁緒:透過寫白髮抒發愁緒;是分兩層寫白髮的;前後兩句各為一層。
②第一層怎樣描寫白髮?兩句之間體現著什麼樣的關係?哪個字是關鍵字?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白髮三千丈”,極度誇張,誇張得讓讀者大出意外,會覺得詩人想入非非。“緣愁似個長”,因為滿心的愁緒使得白髮像這樣的長。心愁則髮長,讀到次句,也就會覺得首句的極度誇張雖然大出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髮三千丈”了,詩人的愁緒該有多麼濃重!兩句,由外部白髮寫到內心愁緒,由表象寫出內因;關鍵字是個“愁”字,不但這兩句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個“愁”字上,“愁”字也貫串全詩(板書:極度誇張愁緒濃重)。
③第二層怎樣寫白髮?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霜”喻寫出頭髮之白。心愁則發白,愁得頭髮都像“秋霜”一樣白了,進一步表現了愁緒的濃重。詩人在這裡沒有用“眼前明鏡裡,頭髮似秋霜”這類的陳述句,而是用了表示驚訝的疑問句。這樣以疑問的句式寫出比喻的內容,就更表現了激憤的感情,流露出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板書:比喻疑問感情激憤)。
④這首詩表現出詩人的愁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的愁緒雖然非常濃重,卻不哀傷,奔放無羈;在抒發愁緒當中,更表現出感情激憤、痛恨權貴、決不屈服(板書:愁緒濃重絕不哀傷感情激憤痛恨權貴)。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詩篇的風格特點。
(3)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激憤感情。
板書設計
秋浦歌
極度誇張愁緒濃重
比喻疑問感情激憤
愁緒濃重絕不哀傷
感情激憤痛恨權貴
佈置作業
背誦並進一步品味這兩首詩。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詩人欣然觀景的恬靜感情,西湖盛夏的濃豔景色和詩人欣然觀景的讚歎感情。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詠物抒情詩《秋浦歌》,引出寫景抒情的《錢塘湖春行》(板書詩題)。
2.簡單指出:這首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詩人曾因得罪權貴而被貶為江州司馬,受到嚴重打擊,思想上由“兼濟天下”轉為“獨善其身”。這時,他為避免在朝為官受到黨爭之禍,主動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靜。
3.先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二句寫出了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一句照應詩題,點明瞭春行的處所——描寫的物件。二句用“初”修飾“平”,表現出湖水新漲的態勢,透露出了早春的氣息(板書:點明處所透露早春氣息)。
(2)第三、四句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描寫出了什麼樣的風光?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對偶句,“鶯”、“燕”兩種美好禽鳥對舉(板書:鶯燕對舉)。用“早”修飾“鶯”,前面又冠以“幾處”,表明鶯的數量尚少;用“新”修飾“燕”,前面又加上“誰家”,表明燕的數量猶稀;表現出了早春的特徵。早鶯“爭”暖樹,描寫出春寒料峭、鶯聲婉轉、互爭暖樹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寫出溼泥鬆軟、燕語呢喃、築巢育雛的景象。從而描寫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風光(板書:風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描寫出了什麼樣的圖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對偶句,香花和芳草並列(板書:花草並列)。用“亂”修飾“花”,表現出香花繁茂,奼紫嫣紅;用“淺”修飾“草”,表現出芳草初生,鮮嫩碧綠。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個“漸”字,在“能沒馬蹄”前面加上一個“才”字,描寫出香花將愈開愈豔麗,芳草將越長越茂盛,生機無限的早春圖景(板書:圖景生機無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詩句構成了什麼樣的關係?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這兩句再次照應詩題,寫出詩人緩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寫一處景色的基礎上,盪開筆鋒,轉而寫到別處。“最愛”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鳥語花香,春色喜人,湖東景色更是別具風姿,引人入勝。從而塑造出了詩人自身緩步觀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書:緩步行走欣然陶然觀景)。
(5)這首詩創造出什麼樣的意境?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西湖早春風光,塑造出詩人自身欣然陶然觀景的形象,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發了喜愛早春風光、恬靜閒適自得的感情(板書:喜愛春光恬靜閒適)。
4.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欣然陶然、恬靜閒適的感情。
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點明處所透露早春氣息
鶯燕對舉風光生意盎然
花草並提圖景生機無限
緩步行走欣然陶然觀景
喜愛春光恬靜閒適
5.由描寫西湖早春景色的《錢塘湖春行》引出描寫西湖盛夏景色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板書詩題)。
6.先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兩層:前兩句為一層,讚歎西湖六月風光;後兩句為一層,描寫西湖六月風光(板書:先讚歎後寫景)。
(2)這樣結構詩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風光和其他時節大不相同。詩人步出淨慈寺,一看眼前景色,不由脫口讚歎。這讚歎不但振起下兩句的寫景,而且吸引讀者欣賞下文的寫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似與天接的蓮葉呈現出一望無際的碧綠,朝陽映照下的荷花顯得特別豔紅,描繪出了一幅朝陽旭照、紅碧交輝的濃豔圖景。這樣先讚歎,後寫景,突出了景色的濃豔引人。讀者讀了寫景的詩句,自要回味前面讚歎的語言,產生了一種耐人回味的藝術效果(板書:圖景濃豔耐人回味)。
(3)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舒緩語氣,讚美感情。
板書設計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先讚歎後寫景圖景濃豔耐人回味
佈置作業
背誦並進一步品味這兩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