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內容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一些理解、一些支援、一些幫助。下面是關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的內容,歡迎閱讀!
1、獲得幫助的需求
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也會變得逐漸的外向起來,並且還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這個時候他們總喜歡獨立的思考問題,但當事情越來越複雜的時候,初出茅廬的他們非常渴望得到家長的幫助。並且這個時候的孩子通常都十分的迷茫,希望有人幫助他們撥開迷霧,揭開謎團。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家長不妨提點一句,這也許會讓他們茅塞頓開。
2、朋友的交往需求
一般情況下進入初中以後就已經算是進入青春期了,這個時候孩子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同時也開始接觸各種不同鋅的面孔以及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部分,而在我們看不到的一部分中,孩子的情感以及思想也開始逐漸的發生變化了。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而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所依賴的物件就發生變化了,他們會將目標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以後的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迴圈,這些是我們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
但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甚至還不會明辨是非,因此在挑選物件的時候經常會憑感覺,誰成績好就喜歡誰,誰會打架就喜歡誰,這樣的喜歡是非常不成熟的。因此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對話讓孩子瞭解這一點,這樣才不耽誤孩子的學習。
3、合理的物質需求
我們日常的生活主要是靠各種物質組成的,因此對物質的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而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雖然表面上還是比較在乎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的物質,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物質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進入青春期後孩子一般都不追求個性化,多半是更喜歡自己從眾,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的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露水。
而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在熟悉了周圍的環境瞭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之後,大部分孩子開始彰顯個性同時還會暗暗地在群體裡比高低。很多男孩在群體中學會了抽菸、喝酒,而女孩則學會了化妝、染髮,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向成年人看齊,同時在小群體中更好的標榜自己。
對於這些情況,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用不以為然的態度去對待,也許你會以為他們是在逞強,但這卻是他們渴望長大的標誌。因此在面對這些情況時,家長應該適當的給與一些合理的物質需求,同時還要告訴他們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這樣才能讓他們走正確的道路。
4、對異性關注的需求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情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他們會對異性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在這個時候都會各自圍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或者是男生,同時還會對某個人帶有一種淡淡的喜歡。
這個時候的男孩以及女孩都非常的拘謹,而這正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的學習階段。因此家長朋友要注意,在孩子對異常有興趣的時候不應該盲目的阻止,因為這也是他們人生成長的一步,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學習,不影響孩子的健康,孩子可以試著讓孩子去多接觸異性。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鬆弛有度。
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由此而增強了少年的獨立意識。如他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去依賴父母。
2、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成人的樣式。在心理,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於年齡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侷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3、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物件,只好訴說在日記裡。這些日記寫下的心裡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所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矛盾狀態。
5、自制性和衝動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衝動的矛盾之中。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如情緒容易波動,愛慕異性,興趣易轉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與別人相似人與人之間都彼此相似。當聽到月亮時,聯想到太陽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應。但聯想到死亡,就讓人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出現多了,就應注意他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語舉止、嗜好、服飾等,與別人相差太大,則他的心理可能不夠健康。
與年齡相符人的行為是隨著身心的發育而變化的。各種年齡的人,在想法、興趣、行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應是精力充沛,活躍好動。而少年老成的學生,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於與人相處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範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鍊適應他人的能力。
樂觀進取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沉陷於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鬱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適度的反應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於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學生因考試失敗而一時不悅,是正常的現象;但若他為此而幾天不吃飯,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當然,對考試失敗無動於衷的學生,心理也未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