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戰略新思維

市場營銷戰略新思維

一、傳統經濟下的企業市場營銷戰略

傳統的企業市場營銷戰略觀點把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看成是一項單純的銷售手段,是幫助企業擴充套件市場銷售渠道、將產品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一種輔助活動,傳統觀點認為消費者永遠追求物美價廉的產品,對於產品的樣式、包裝、附加服務、文化內涵等其他延伸的東西遠遠沒有價格更為看重,因此,他們的工作重點在於以較低的生產成本生產更多的產品。傳統的觀點還認為,沒有必要對目標客戶群進行必要的細分,總是試圖用一種產品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要,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低成本生產和批次化生產;這種觀點還認為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的目的就是增加企業的市場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以此增加企業的利潤,等等。

總而言之,傳統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市場營銷戰略還處於一種把營銷活動看成是一種手段和技巧,而沒有上升到一種戰略的高度加以認識和重視。現代企業的營銷戰略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企業營銷戰略的實施和執行效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企業戰略的實現和執行。

二、新經濟背景特點及其對企業營銷戰略的影響

隨著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市場逐漸聯絡到了一起,眾多的企業營銷活動者在一個場合同臺競技。新經濟背景下與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密切相關的因素及其對企業市場營銷戰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訊科技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為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平臺。電子商務對於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來說,最重要的在於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營銷手段和平臺,利用電子商務的強大手段,企業可以以傳統營銷手段無法做到的低成本開展一對一營銷活動,可以幫助營銷者收集消費者的資訊,進而分析和挖掘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模式,進而採取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第二、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產品生命週期縮短、更新換代頻率加快。技術革命的日新月異及其在商品生產中的快速運用使得企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導致了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產品開發的成本能否在產品生命週期內及時地收回並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同時也是每一個階段的營銷策略必須考慮的問題,每個階段的營銷過程的策劃、組織和統籌工作都要以產品生命週期的長短作為參考依據,營銷活動的預算和投入必須考慮到在產品生命週期內能否收回。

第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產品的替代性越來越強,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要求越來越強。目前市場的基本態勢是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已經完成,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這樣的現實要求企業不能再依靠傳統的營銷戰略,採取低成本、規模化生產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而要進行市場細分、發現不同的需求和模式,來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贏得區域性優勢。

三、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營銷戰略新思維的內涵及對策

針對以上對於新經濟特點的論述及其對企業營銷戰略的影響,結合企業目前市場營銷活動中的不足和誤區,提出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認識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營銷戰略的內涵並採取相應策略加以實施和執行。

第一、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營銷活動和一對一營銷服務。電子商務縮短了企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傳統營銷活動的中間環節,使消費者和生產比較低的成本面對面的接觸,這就使得企業營銷活動者可以採取傳統營銷者無法採取的手段來進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電子商務條件下的企業營銷活動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營銷者對於消費者的瞭解是第一手資料,因而也對消費者的瞭解和掌握也更真實,對消費者的需求分析的準確性也更高,從而更能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手段。

第二、根據不同消費者的購買特徵和購買行為進行市場細分,發掘和識別不同目標市場的細分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市場細分是消費者消費特徵和購買行為模式發掘和模式識別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場機會發現的重要方法,市場細分強調需求的差異性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異質性,把不同的消費者群分成若干的以需求特徵和購買模式標識的細分市場,然後針對性制定營銷策略並開展營銷活動,可以提高營銷活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企業在開展市場營銷的過程中,要注意社會和公眾利益。一個品牌的建立可能需要很多年艱苦的努力,但毀掉一個品牌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新經濟形勢下,特別是那些對環境汙染比較嚴重的傳統行業,其營銷活動必須轉移到社會公眾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環保問題,重點宣傳其產品生產和消費環節的無公害性和環保性。

四、結語

新經濟背景下有著較傳統經濟不同的經濟形勢和特徵,客觀上要求新形勢下的企業營銷活動要從本質上區別於傳統的營銷活動。企業市場營銷戰略是指導企業營銷活動的靈魂,因此,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市場營銷戰略要在新思維的指導下制定和執行,充分利用電子商務資訊科技,開展市場細分和市場調研,在營銷活動中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共利益和環保要求的表達。

參考文獻:

[1]吳曉雲,張峰。中國產業市場企業全球營銷戰略驅動因素實證研究。管理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