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感覺視域下小學作文教學的認識誤區及對策

淺談感覺視域下小學作文教學的認識誤區及對策

小學生作文是孩子最為重要的啟蒙階段,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每一位教師都深刻認識到寫作能力在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髮展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因此,每個小學語文教師從踏上語文講臺的那刻開始,就拼盡力氣,不厭其煩地講解、示範、批改。然而效果怎樣呢?教師們苦不堪言。學生的作文言之無物,如同記流水帳,再拿給孩子自己念都念不順;好不容易看到一個孩子的作文寫得還不錯,心裡暗暗激動,結果越往下看越心灰意冷,無數篇內容相似,連措辭都基本相同的“優秀作文”……如此一來,教師激情何在?而學生每逢作文時,個個都“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咬碎鉛筆頭。”小學作文教學,何以如此吃力,卻兩面不討好?

基於這個疑問,重新審視當下作文教學,發現存在三大認識誤區:

1.教師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作文教學的制勝法寶。

2.誤把起步作文當作代步作文。認為起步作文的教學就是教師提供的現成提綱做柺杖,名詞佳句來鋪路。

3.許多教師還在一遍遍地對學生說“好作文是改出來的。”

歸根結底不難發現,這些教學方法都將孩子的感覺置身於作文教學之外。

一、真正的閱讀是放下書本,擁有全面的感覺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然而我們的作文教學總是繞道而行,盲目尋找書本上的好詞佳句和所謂的技巧,而將孩子們稚嫩卻寶貴的敏銳感知和豐富體驗拋在了作文教學的起點上。實際上,細膩敏銳的感知力才是兒童寫作的源頭活水。

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曾說過:書只是供給知識的一種工具,供給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要靠書。太古時代沒有書,將來也可不必有書,對書的需求可以說是一種過渡時代的現象。未來是否無書,何時無書,我們不敢妄下斷言,但夏老先生的話讓迷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我們茅塞頓開:人類的認知方式和表達方式並不侷限於文字,其實擁有更豐富更廣闊的空間。

二、真正的好詞好句來源於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好詞好句從何而來?不就來源於普通人深刻感受自己世界嗎?我們往往只記住了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一個“敲”字所賦予文章需要推敲的道理,卻沒有去體會賈島痴迷於推敲時的那份對詩歌的執著與熱情。

筆者也曾有過一次頓悟的經驗:夏天酷熱難耐,正午時分行走於太陽之下是一件十分受罪的事情,正在苦不堪言的當口;一抬頭卻瞥見校園旁山坡上的白色蘭花,那蘭花滿山遍野,開得十分燦爛。一時顧不得酷熱,走向花開的小徑,滿眼陽光,撲鼻芬芳,突然徹底頓悟一詞語“花香滿徑”的絕妙。好詞好句源於敏銳的感知,敏銳的感知遷移到語言上來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良好的語感不僅能讓我們迅疾地抓住他人的好詞好句,還能令我們創造出自己鮮活的語言來。

三、真正的作文是前作文教學的產物

“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我們的老師常常跟孩子們強調這個觀點,同時要順便講一講“推敲”的故事,鼓勵孩子們寫好作文以後多讀幾遍多改幾遍。老師們一再強調“改”的功夫,然而卻往往陷入這樣一種尷尬境地:老師如何改,孩子們就只知道跟著怎麼改。老師舉了個優秀案例,結果所有的孩子都一窩蜂改成那個案例。老師如果不說清楚哪裡語句不通順,哪裡選材不恰當,哪裡用詞不準確,孩子們就不知道何去何從了。結果“改”成了孩子們的一個大難題,也成了老師的一大負擔。

改作文是後作文教學的重要特徵。後作文教學,也就是從學生開始提筆作文之“後”開始的作文教學。它是學生開始形成文章以“後”的一種補救措施,而不是學生寫文章之“前”的教學誘導過程;它注重學生文字的'形成過程,而忽略了學生當時的感知體驗;它運用的是學生已收取在大腦裡的生活素材,而不是學生透過眼、耳、口、鼻、手觀察發現時攝取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賴於學生開始寫作時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寫作醞釀時的真情實感。可以說,“後”作文教學是一種帶有“馬後炮”性質的作文教學方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馬後炮”似的後作文教學其弊病就在於此。無米之炊,巧婦尚難為之,何況沒有技巧經驗可談的孩子?

小學生作文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作文素材如何輸入的問題。有足夠的輸入,才有足夠的輸出。當我們的孩子對自己周圍的生活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當孩子們不知道作文與他們身邊的生活有何內在關聯時,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出了大問題。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三大誤區皆為我們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陳舊觀念。無論是盲目地將閱讀作為作文教學的制勝法寶,還是在起步作文中對“提綱”“好詞好句’的錯誤認識,更或是對前作文教學的認識盲點其錯誤都如出一輒,即對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生理、心理、思維、語言發生狀況缺乏瞭解,對感性認識、直接經驗缺乏正確理性的認識和把握,長期忽略感官以及感官開放的重大價值和意義,對感覺教育這一塊充滿活力的理論領域一無所知。因此,筆者認為,感覺教育將是作文教學的前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