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前教育知識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辦好學前教育,關係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學前教育知識,歡迎閱讀。
【幼兒學前教育方法】
1、家園結合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薰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後,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用家園聯絡冊、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手冊,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瞭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於遊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薰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最後,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麼做的,在家裡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
2、榜樣激勵
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成人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家長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如:為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願洗手的壞毛病,老師對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講講自己對洗手的看法,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為髒的小手,一張圖為乾淨的小手,然後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那隻小手?為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髒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裡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乾淨手後,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3、科學引導
幼兒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或者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願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於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為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我們向幼兒講述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後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
我曾今聽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天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時,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媽媽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髒了”,孩子被媽媽拉著走時還不停的回頭張望。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在另外一對母子身上,那位母親的做法是“你怎麼發現這根羽毛的啊?你的`眼睛真厲害,可是它太髒了,我們把它帶回去洗個澡,讓它變漂亮”孩子高高興興地帶著羽毛回家了,並把它做成了一個小玩具,不僅家長尊重了孩子還讓家長和孩子有了一次親子活動的機會。一件同樣的事情卻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家長朋友們你們覺得哪一種教育機制比較好呢?
4、言傳身教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到幼兒。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媽媽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紙,就對正在玩耍的女兒說:“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讓家乾淨還是不乾淨啊?”然後當著女兒的面把垃圾揀起來放進垃圾桶。此後有這種情況出現,女兒都很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範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讓座、不隨地吐痰等到細節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5、強化鞏固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覆訓練,逐步強化。如有個別幼兒在玩完玩具後,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櫃,我們就要有意識一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並多次重複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後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還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檢查中行為表現好的孩子在牆報上貼上星星,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還在值日生活動中開展了“小小檢查員”的活動,每天安排1—2個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表現,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成作用很大,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幼兒學前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教學沒有做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想要保證幼兒學前教育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堅持為學生服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要滿足孩子的心理訴求。但是,據調查瞭解到,很多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知道一味灌輸知識,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嚴重阻礙了幼兒的學習效率。
第二,沒有重視幼兒的智力開發和藝術啟蒙。
隨著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逐步完善,幼兒學前教育不僅要傳授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幼兒的智力水平和藝術細胞。不過很多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將培養孩子的能力素質放在教學的首位。
第三,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幼兒教師是學前教育的關鍵,幼兒學前教育中的學生年齡尚小,教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對幼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一旦教師的行為不夠嚴謹,就起不到榜樣的示範作用,也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幼兒學前教育的重點】
(一)教育要滿足幼兒的心裡訴求
幼兒學前教育的孩子年齡尚小,在心理思維上與成人有著很大的差異,教師要做好學前教育就必須充分了解孩子的實際需要,結合他們的心理訴求開展教育。具體來說,幼兒的好奇心理、模仿能力都相對較強,教師要善於利用他們的這些特點,在教學問題的設定上選取積極健康,與孩子實際年齡相符的知識。另外,教師還要做好榜樣的帶動力量,以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規範行為引導孩子,讓他們從小樹立良好的行為規範。
(二)加強對幼兒智力能力和藝術啟蒙的開發
幼兒學生的年齡雖然不大,但是卻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有著很強的模仿和記憶力,並且一旦記住終身受益。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首先,教師要鍛鍊學生的觀察力。例如,可以帶領孩子做一些辨識小玩具的活動;其次,要提高孩子的記憶力。教師可以透過反覆的交流、對話、寫字來增強幼兒對漢字的記憶;最後,教師要增強幼兒的語感,多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進行對話、古詩詞的練習,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水平。
幼兒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良好的藝術鑑賞和審美能力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幼兒學前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藝術辨識水平,做好藝術啟蒙。例如,教師可以適時的播放一些音樂,帶領孩子進行舞蹈創作,讓他們在曲子中感受到情感的表達。這樣做不僅僅能夠提升孩子對藝術的喜愛之情,還有助於穩定他們的思維,陶冶孩子的情操,發現他們的特長愛好。
(三)制定幼兒學前教育的完善體系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作基礎,幼兒學前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如此。對孩子進行教育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健全完善的體系規章作保證。因此,相關的幼兒教學單位和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訴求制定出科學的規範政策,明確規定學前教育的內容、時間、教學方法,並嚴格按照體系執行,從而保證教學的有序性。
(四)不斷提高教師的能力素養,改善教學方法
教師是幼兒學前教育有效與否的關鍵,各教育機構要堅持提高教師的素質能力和道德水平,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為幼兒教學質量的提升作鋪墊。具體來說,各單位要做好崗前教師培訓,選拔真正具有幼兒學前教育資格、喜愛孩子,願意為工作奉獻的教師,並做好崗位的培訓工作,提升他們的素質修養。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明確自身工作的重要意義,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完善自我,改進教學方法,採取幼兒容易接納的方式進行授課,做到教學的有效性。另外,幼兒教育機構還可以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並存的發展戰略,積極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打造一支專業能力和素質修養都過硬的教師隊伍,並與其他幼兒教育集體組成聯盟,派遣有潛力的教師對外交流學習,開闊他們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