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區入口空間的景觀設計原則
入口景觀,居住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線居住小區與外部環境的節點,是居住區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過渡段,奠定了整個居住區的景觀基調。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居住小區入口空間的景觀設計原則,希望能幫到大家!
1、整體性原則
所謂“整體性”,不僅指的是建築形態和建築佈局,還指的是居民的居住環境、社會文化、身體以及心理的整體性。整體性的設計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空間立面的整體性:對於入口空間立面的設計來說,一方面要考慮自身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入口空間與外部環境的相互統一;
②區域文化的整體性:要在保持地方特色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入口空間景觀的設計。把入口空間景觀的設計與地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相互融合,讓自己的設計方案體現出地域性。
2、以人為本原則
小區入口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們使用,因此在設計小區入口空間的景觀時我們需要從人們的使用行為和心理行為出發,注重對人性的關懷,同時滿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為居住者創造出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們在做一些人性化的設計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尺度:例如室外臺階,一般不少於3步,踏步的高度不宜高於0.15m,寬度不低於0.3m等。
(2)無障礙:為了能夠給傷殘人士和活動不便者提供方便,應該考慮到無障礙的設計,例如盲道、殘疾人坡道等等,要保障所有人無障礙的出入。
(3)小品設施:例如設定休息椅,可以設在花壇或者鍛鍊中心附近,既可以提供方便,又可以帶來美的享受。另外,在入口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安全性的問題,讓居住者生活在一個有安全又賞心悅目的環境之中。
3、滿足住宅建築和城市規劃的要求
小區入口空間作為小區與外部環境的界限,是小區在城市中存在和發展的手段,因此,入口空間的設計需要滿足小區的設計要求以及城市規劃的要求,並把協調性和美觀性發揮到最大限度。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在設計上可以預先考慮小區入口開設的方向,如何開設可以更好地與城市融合。
4、標誌性原則
入口作為一個小區的標誌,應當表現出它獨特的識別性,可以讓居民一眼看到就產生歸屬感。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入口空間的植被、鋪裝以及大門的形式、整體的色彩和圖案來表現,讓人感覺的並非是視覺刺激,而是和諧共生。其次,可以透過形態、色彩及質感等來形成視覺介面,再加入吸引人眼球的標誌、小裝飾及符號等來加強存在感,例如臺階、坡道、柱頭等。最後,透過對入口兩邊的道路進行裝飾來突出入口的標誌性,例如利用各種景觀小品來進行引導,讓居民更容易識別。
5、過渡性原則
由於入口空間是過渡性空間,因此要在設計過程中,突出過渡性特徵,充分體現出住宅建築入口空間的封閉—開敞,單一—綜合,確定—模糊,抹去明顯界限,讓空間得以連貫並自然形成整體。
6、可持續性發展原則
居住小區入口景觀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體現在兩個方面: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文化的延續。
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是在居住小區入口景觀的設計中,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結合地形地貌,不破壞原有的基地生態環境,並且環境的設計要素在建成後能相互協調,形成綠樹成蔭的小生態系統。
文化的延續就是居住小區入口的景觀設計要能體現小區的文化內涵,也要和城市或者地區的文化相吻合,也就是說小區入口處環境設計的'文化性特徵表現,在入口空間的環境應與居民的文化層次,地區文化的特徵相適應,並滿足人們物質的、精神的各種需求。
拓展: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
1、生態居住小區內涵及其特點
生態小區是透過調整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內生態因子和生態關係,使小區成為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城市住區。生態小區與傳統小區相比有本質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點:和諧性的生態小區內自然與人共生,人類迴歸自然,親近自然,自然融於小區,小區融於自然;同時,能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求的環境,富有人情味,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呈現出繁榮、生機和活力。
2、研究理論基礎
2.1生態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可持續發展:它要求經濟發展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保證以可持續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發展需要節制,不出現不可持續的結果,保護與利用要合理地結合,對環境資源的預防應該重於治理。
2.2迴圈經濟理論。迴圈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3、我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現存問題
(1)小區綠化空間未充分利用,如有的小區底層架空很少採用植物,大部分為硬質材料。植物設計大多考慮視覺觀賞效果,未重視植物對居住小區生態氣候的調節;
(2)忽視原環境中有價值的環境因素,如水體、生物種類、地形地貌、忽視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重人工環境,輕自然環境等;缺乏對原有自然環境的尊重和利用,如許多居住區的設計基本上是剷平基地再建造,人工痕跡過重;
(3)居住區景觀環境建設中常常使用傳統的鋪裝材料,較少採用環保材料,造成資源的浪費,對構築生態系統無益。
4、生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策略
4.1提升小區綠化空間。
(1)利用架空的底層空間進行綠化,主要採用耐陰性植物,使得底層空間與居住區周圍的環境綠化相融合;
(2)充分利用小區停車場,改變原有的滿水泥鋪裝形式和封閉的停車棚的停車場,轉化為由草坪磚結合花、灌、喬多層次綠化的開放型空間;
(3)採用立體綠化、屋頂綠化。在生態小區中利用屋頂、陽臺、建築外牆、小區圍牆等地方進行綠化,提升小區的生態效益,增加綠化效果。
4.2提高植物的生態效益。根據研究表明,城市最佳生態效益結構為喬木+灌木+草(含地被、綠籬),比例為喬木:灌木:草=1:6:20,這種種植結構可創造最佳生態效益。因此在居住區綠化中應提倡種植喬木,適當設定疏林草地,慎用大草坪,植物配植以喬木為主,結合地形,喬、灌、草結合,運用複式立體綠化,確保綠化綜合效果。同時增加香花樹種和果樹,考慮植物的生長速度。
4.3充分利用原有資源。
(1)充分利用地形、因勢利導形成景觀,如可利用山體形成主景,結合自然式的綠化,形成富有特色的景緻;
(2)儘量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植物景觀,並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在利用原有植物景觀時適當的加以補充和豐富植物種類和層次,增強觀賞效果;
(3)利用現狀水體,特別是大面積的自然水體,如可將原有水體設計成人工湖面,採用生態化的設計方式,結合水生植物和觀賞魚類,形成觀賞價值高的水景觀。
4.4使用生態鋪裝材料。
(1)透水磚鋪地。透水磚的主要生產工藝是將煤矸石、廢陶瓷、長石、高嶺土、黏土等顆粒狀物與結合劑拌合,壓制成型再進行高溫煅燒而成具有多孔的磚,其材料強度高、耐磨性好。透水磚的鋪裝小雨沒有徑流,大雨一般截留量為總降雨量的35%—45%,同時,減少了同等數量的自來水灌溉,節約了水源,蓄養了地下水源,保持土層含水量,使空氣中維持一定的溼潤度,起到良好的氣候調節功能;
(2)嵌草鋪裝。多為天然石材經人工開採成幾何形狀或不規則形狀,在鋪砌時留有一定間隙種植草皮的路面。由於塊材有大有小、形狀各異、就形成了千變萬化風格各異的嵌草路面;
(3)植草磚。一般用於休閒廣場和停車場中,具有一定幾何形狀可植草的空隙,又具有一定強度的鋼筋混凝土基本構件,由於強度與平整度不夠不宜作為機動車道或人行道。
4.5廢棄物的再利用。
(1)鋪地中的廢棄物利用。利用生產中的廢棄物作為小區的鋪地,如玻璃碎片、玻璃球、遺棄的鐵路枕木,可可果殼、樹皮或木材碎片、椰子殼、甚至是廢鋼材。在設計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色彩和體量的玻璃球和卵石拼出抽象的圖,增加裝飾效果的同時也滿足通行、休閒的使用要求;
(2)小品和活動設施中的廢棄物利用。小品和活動設施形式多樣。其中,廢棄輪胎已使用得較為成熟,在景觀設計師是約翰·萊利設計的波摩那再生研究中心的庭園中被大膽使用,將輪胎用作護坡和植物花草種植壇,併產生優美的視覺效果。此外,在小區小品設計中,還可將廢舊鐵片、銅片再製作成景觀小品,也可將廢棄的乾枯木材作為富有自然趣味的坐凳,這些種種廢棄物的再利用都需要設計者不斷的挖掘和探索。
5、結語
生態居住小區是一種小區規劃新理念,是未來城市追求的遠景目標,也是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之路,將成為可持續城市理想休憩樂園和未來小區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相信,隨著生態小區的不斷探索發展,生態小區的景觀設計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