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辦公/印刷/造紙

辦公室設計開題報告

辦公室設計開題報告

在開放式辦公室設計上,應體現方便、舒適、親情、明快、簡潔的特點,那麼怎麼寫一篇開題報告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辦公室設計開題報告

一、高層建築的施工方面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各城市的地上、地下交通網路也日趨完善,特別是地鐵軌道線, 它在城市的地下發展迅速, 縱橫交錯,不斷向四周區域延伸, 構成了快捷、便利的交通網路線,但同時也帶來了地鐵口上蓋物業新建高層建築基礎設計的複雜性。由於地鐵隧道的建設、地鐵及公交車站臺的設定,整個高層建築不能設定地下室,只能採用基礎淺埋。但規範建議對於多高層建築宜設定地下室以減少地基的附加壓力和沉降量,有利於滿足天然地基的承載力和上部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同時基礎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除了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要求外,對於減少建築物的整體傾斜,防止傾覆、滑移,都將發揮一定的作用,尤其對結構的抗震有利且與結構的動力特性關係密切。綜上所述,在經過專家學者的一番設計研究分析,認為加強基礎底板、增加地梁、增加建築基底寬度、增加樁的抗拔鋼筋,並從結構的整體佈置上加以調控,確保位移比、 剪重比、側向剛度比等滿足規範要求,並從嚴控制,從而保證了結構的基礎在水平荷載、 豎向荷載的作用下, 能夠完全滿足承載力的使用要求及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變形要求、變形和穩定性要求。

現在的高層建築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得對施工的過程更加關注,高層建築施工質量主要有5個控制要點:混凝土強度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三線”控制、裂縫的控制、密實性和均勻性控制。

混凝土強度的控制:

(1)設計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2)正確按設計配合比施工

(3)加強原材料管理

(4)進行混凝土強度的測定;

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以C30混凝土為例。強度保證率為95%,坍落度12~18 cm。嚴格按照提供的材料比例配料,嚴格控制外加劑的數量和時間,確保混凝土管路輸送順暢不堵管,牆體早強不開裂。隨著施工的進度,及時觀察並評析混凝土的澆築情況,當發現混凝土不能滿足現場要求時,必須及時對混凝土配料進行變更,並制定安全措施,採取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等方法進行施工;

3. “三線”控制:“三線”指的是軸線、標高、垂直度。層數多、高度高、建築結構複雜、裝置和裝修標準較高。因此對建築物各部位的水平位置、垂直度及軸線尺寸、標高的精度要求高;

4. 裂縫的控制:溫度變形、收縮變形和基礎不均勻沉降等,都可能引起混凝土結構的開裂。變形作用引起的混凝土結構開裂的原因很複雜,涉及到結構設計、材料組成、施工技術、環境狀態等諸多因素;

5. 密實性和均勻性控制:混凝土的.密實性和均勻性是結構防裂與防水的首要保證,混凝土發生滲漏,往往是施工原因造成的質量不均勻和裂縫;限制最大水泥用量;應摻加膠凝材料總量20%~30%以上的粉煤灰;對粗骨料最大空隙率限值的要求;限制使用R型早強水泥。

由於高層建築施工週期長、露天高處作業多、工作條件差, 以及在有限的空間要集中大量人員密集工作,相互干擾大, 因此安全問題比較突出, 對安全管理綜述以下主要控制點:

1)基坑支護,

2)腳手架,

3)模板工程,

4)施工用電

二、關於高層的消防

提到安全,消防措施應該是高層建築建設的重中之重,城市的高層、超高層建築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和大勢所趨, 火災已成為此類“摩天大樓”致命的“殺手”, 高層建築火災撲救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現實難題, 現代化高樓成為城市消防的“軟肋”。近年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 建築用地日益緊張, 使建築物向高空發展,城市的高層、超高層建築數量日益增多,使得城市高層建築的消防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而且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高層建築都位於繁華的人員密集的城市中心,發生火災必將造成全域性性、連續性、連鎖性的社會影響。

結合高層建築群本身特點,總結歷年來高層建築火災事故案例原因,可以得知高層建築火災事故具有以下特點:

(1) 火災隱患大,

(2) 火勢蔓延快,

(3) 疏散救援難。高層建築火災事故致因理論中的間接原因, 包含四個基本要素: 人員的缺陷、物質的缺陷、環境的缺陷及資訊的缺陷,而其直接原因也直指人的不安全行為,設計的先天不足、施工的偷工減料、使用時的僥倖冒險、監管力度不夠,這些都是火災發生的原因,究其本質,還是人的管理失誤才導致火災的發生。

當火災發生時,必然會導致人群慌亂,所以安全疏散通道是高層建築中的一道重要關卡。高層建築安全疏散設計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像層數多、垂直距離長、疏散時間不夠;人員多,疏散時難免會出現擁擠;國內消防登高車數量還達不到要求等等。因此,為了保證高層建築安全疏散,避免減少傷亡事故和經濟損失,安全疏散計劃必須考慮周到完善。現在國內外採用一種布制即將垂直疏散樓梯電梯和輔助用房等佈置在建築平面的中央,而將辦公客房等用房佈置在建築物的四周,形成環行或雙向走道 這兩種形式的疏散走道,其優點在於不論走道何處被火堵截,人們都能順利地疏散到樓梯間和其他安全地點,從而為人們安全疏散提供良好的條件 因此在設計中,宜結合疏散平面的具體佈置,積極採用直接簡捷便於疏散的走道。

三、高層建築的新形式應用及發展

近十餘年來, 我國高層建築發展迅速, 規模越來越大, 高度越來越高。建築高度的增加造成重力荷載越來越大, 使結構的豎向構件, 特別是柱子的截面越來越大不但影響視覺, 還佔用很大使用面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在設計高度較大的高層建築時採用了鋼管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不僅在軸向承載力方面顯高於普通鋼筋混凝土柱或型鋼混凝土柱,被鋼管包圍的混凝土, 由於受到橫向約束, 延性有所提高, 使得高強混凝土(例如C100)的應用成為可能。而且在加工和安裝方面鋼管及其節點可以在工廠預製, 質量更有保證,並且在防火效能方面, 由於鋼管和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管內混凝土的體積大, 能吸收大量熱能, 因而可以降低外包鋼管的升溫速度。透過防火效能設計, 說明其防火表層可以比一般鋼結構的要求低, 甚至可以不用。

現在由於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建築節能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充分利用陽光和風等可再生能源,成為建築節能設計新的研究課題和發展方向。地球表面風能儲量巨大, 理論上1%的風能就能滿足人類能源的全部需求,風力發電系統通常安裝在遠離城市的郊區,2001年後,英國、瑞典、荷蘭等國家先後開展城市和高層建築風力發電的研究和實踐。高層建築具有風力資源優勢,在適宜的條件下,安裝風力發電系統具有投資成本低、傳輸距離短、工作效率高等優點。由於風力發電機特殊的工作原理和外觀, 往往與常規的高層建築形象格格不入。高層風電建築造型除了遵循功能、美學等傳統法則之外,還多了一個空氣動力學制約,我們權且把它稱為“形式隨風”法則。高層建築與風力發電結合是個新生事物,設計理論和實踐經驗相當缺乏,不可避免地存在未解決和未發現的問題。建築風電在利用可再生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意義不容置疑,但其經濟效益、居住環境影響、設計上的挑戰等都是尚未完全解決和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

這種新形式的應用在高層建築中也逐漸成為一種風尚,綠色建築也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我國綠色建築的範疇應包含節能建築環保建築和生態建築節能建築是透過提高圍護結構隔熱保溫效能自然能源利用等技術措施,使建築物的能耗降低到規定水平; 環保建築首先應具有自然採光牆體和保溫功能,同時選用環保材料和環保塗料; 生態建築儘可能利用建築物所在地的環境特色與相關自然因素(如陽光空氣水流) ,使之適合人類居住,並且降低各種不利因素,且確保當地生態體系健全運作。

高層建築的生態設計策略是針對其特徵而言。大多數建築中體現的生態對策, 一般都可以用在高層建築當中, 比如: 保溫、隔熱、遮陽、自然通風、節能材料、廢物回收等技術手段。打破原來封閉、單調的空間結構, 將內部空間形成整體、和諧的生態型空間; 同時將一般建築中的生態設計手段融合入整體設計之中, 利用其高度優勢, 突出高層建築的個性特徵:

(1) 高層豎向空間組織。

(2)豎向的景觀、綠化生態效應。

(3)豎向的自然通風效應。高層建築對城市的影響日益巨大, 它不利的一面是破壞了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因此, 從技術層面對其進行面向宜居城市環境的生態設計創新了當代高層建築創作思維,值得大力提倡。面向城市環境的高層建築生態策略內涵是廣義和豐富的, 其具體創造方法也是多樣的, 尚需要我們結合具體地區進行整體思考, 以及利用其他學科的成果進行復合思維。

參考文獻:

[1] 侯小美,宋寶東. 高層建築基礎淺埋的整體性分析. 建築結構學報(增刊2),2010,304~308

[2] 陳浩,滕斌. 高層建築施工質量的控制要點分析. 科技通報,2013,Vol.29(4):115~117

[3] 於**,楊金星. 高層建築施工控制要點. 施工技術,2009,Vol.38(增刊):380~382

[4] 邵荃,翁文國, 鄭雄等. 城市火災案例庫輔助決策方法的研究[ J] .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 ,19(1) :113~117

[5] 龍騰騰,王輝東,王秋華等. 高層建築火災事故致因理論模型構建研究.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Vol.7(5):16~20

[6] 楊先剛. 高層建築安全疏散設計. 四川建築科學研究,2012,Vol.38(5):286~287

[7] 容柏生,李勝勇,陳洪濤等. 中國高層建築中鋼管混凝土柱的應用與展望. 建築結構,2009,Vol38(9):33~38

[8] 艾志剛. 形式隨風——高層建築與風力發電一體化設計策略. 建築學報,2009,74~76

[9] 毛志兵. 高層與超高層建築技術發展與研究. 施工技術,2012,Vol.41(378):4~22

[10] 姜利勇,雷春濃. 面向城市環境的高層建築生態策略.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