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的歇後語
歇後語也叫俏皮話,可以看成是一種漢語的文字遊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材小用的歇後語,歡迎閱讀!
大斧子砍枝丫——大材小用
大梁柁做文明棍兒——大材小用
龐統當縣令——大材小用
張飛剁肉餡——大材小用
繡花被面補褲子——大材小用
無牛捉了馬耕田——大材小用
桅杆做了頂門槓——大材小用
千里馬拉犁耙——大材小用;用非所長
千里馬逮老鼠——大材小用
迫擊炮打斑鳩——大材小用
劈開房梁做火把——大材小用
牛鼎烹雞——大材小用
拿金條塞牆縫——大材小用
馬褂改褲衩兒——大材小用
琉璃瓦蓋雞窩——大材小用
鋸大樹當鐮把——大材小用
酒罈子當夜壺——大材小用
房梁當椽子(chuan zi)——大材小用
頂門槓做牙籤——大材小用;難插嘴;插不上嘴
電杆做牙籤——大材小用
抵門槓做牙籤——大材小用
大理石鋪路——大材小用
琉璃瓦蓋雞窩——大材小用
大理石壓酸菜缸——大材小用
大立櫃裝煤球——大材小用
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大松樹當柴禾燒——大材小用
的`確涼當抹布——大材小用
電線杆當筷子——大材小用
電線杆釣魚——大材小用
電線杆子當火柴棍——大材小用
八仙桌子蓋酒罈——大材小用
大檁做棒錘——大材小用
大松樹作柴火 ——大材小用
八五炮打蒼蠅——大材小用
百年松作燒柴——大材小用
拓展:歇後語的由來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感謝你閱讀歇後語專題:歇後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