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隨筆介紹:教育是慢的藝術

關於隨筆介紹: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隨筆: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傳遞社會文化,傳承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響,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要求是什麼?是使青少年要成為具有“兩愛”、“兩精神”和“四有”的新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不懈努力的奉獻精神、具有實事求是、艱苦奮鬥、勇於進取的科學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

凡是具有上述精神和氣質的人,絕非一蹴而就、數日之功,而是需要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今教育,風雲變幻、競爭似乎無處不在,在一陣急促的鈴聲下,許多人、許多教育工作者表現的極為浮躁和急功近利。具體的表現就是:讓我們的學生“三重一輕”:作業負擔重、心理壓力重和記憶負擔重,但是對他們思維能力的訓練卻很輕。難怪楊振寧教授發出這樣的感嘆:“中國留學生的成績遠遠好於美國學生,但是美國學生的科研成果,十年之後,卻遠遠多於中國學生。美國學生活躍的思維、動手的能力、創新的精神比中國學生要強。”錢學森發出這樣的詰問:“中國為什麼至今還培養不出自己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總理在慰問北京三十五中的師生時說:“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大家知道,教育,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愛因斯坦曾經告誡我們:“我們的學校應當是:青少年離開學校時,他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當代教育家林格先生說:“誰能斷言,幼兒時期智力開發早的小孩就一定比成長進步慢的小孩有出息,讀重點中學的學生就一定比普通中學的青少年未來成就更大?”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教育的真諦是使學生成為他自己,使他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一個獨特的人,才能夠為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的責任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自主學習、動手實踐、創新求異、蒐集資訊、解決問題等等能力都是在學生自己的體驗中得到實現。因此,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識的獲得、能力的進步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悟性的相對緩慢的過程。慢工才能出細活啊!

對學生是這樣,我們的老師也應該是細水長流。要不斷的自新、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讀書。如果說將我們老師的勞動和創造比喻成一條大河的話,那麼他需要很多的小溪來滋養。“自新應似長江水,日夜奔流無歇時”!一個學校,同樣應該在思想引領教育行動、文化促進學校發展、智慧成就非凡事業、和諧構築人文環境、個性凸顯突出特色、奮爭抵達特殊境界的過程中放慢腳步、腳踏實地、穩步前行。

教育之路永無止境。但是我們的追求永不停歇。只因為教育是民生,也是國計;是傳承,還是創新;是今天,更是明天。他是發展所繫、現實所需、職責所在。最後,我想套用汪國真先生的一首詩結束我今天的演講:追求藝術的過程也許永無盡頭,走向遠方、還有遠方。只是我從來不會改變初衷,只是我從來不曾放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