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於名人讀書的方法

有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

不少名人都是熱愛讀書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吧!

有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

1、諸葛亮:觀大略法 。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形象,而且有些地方還將他神化了。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三國志》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務於精熟”,而諸葛亮則“獨觀大略”。

“務於精熟”,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並爛熟於心。“獨觀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讀書方法與其他三人不同,獨樹一幟;他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看得出來,諸葛亮無論是打仗還是讀書,都勝人一籌。

怎樣具體學習、運用諸葛亮的“觀大略”讀書法呢?

中年學者王通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掌握觀大略讀書法,“要緊的有五條:〔1〕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於概括提煉。〔2〕既要鑽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3〕經常注意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關鍵者。〔5〕精通唯物辯證法。”

2、陶淵明:不求甚解法 。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託“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

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歷來褒貶不一。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也有贊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扣章句而毫無出息。

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結論。我們先來仔細考察一下陶淵明的讀書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話的原意,問題就會清楚得多了。

陶淵明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他所說的好讀書,自然是指讀經史典籍。讀經史書,必須讀注,而漢代有的經學家所作的註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如當時有一個小夏侯學派的人,光解釋“堯典”兩個字,就寫了十餘萬字。這是一種很壞的學風,那些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對讀書能有什麼益處呢?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會干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理解。

所以,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註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由此看來,如果將一頂“提倡粗枝大葉”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頭上,就錯了。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雖然是有所專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想想看,倘若不論讀什麼書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輩子能讀幾本書呢?對有的書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過去了;有的書,可暫時“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時候,再“求甚解”。

3、楊大眼:耳讀法 。

耳讀法,用耳朵能讀書?除非是某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麼能用耳朵讀書呢?

能!我國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員大將叫楊大眼,此人是一位常勝將軍,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記載了有關他讀書的事蹟:“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面坐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

你看,楊大眼雖識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裡聽別人讀書,居然收穫不小,不僅記住了許多知識,還能口授佈告文字。可見楊大眼的讀書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這種讀書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聽別人讀書,故稱之為“耳讀”法。

耳讀法雖然產生於古代,但現今仍有實用價值。已故著名學者鄧拓就很推崇楊大眼的耳讀法。他說,耳讀法很適用於年老而不能看書的人,也很適用於現代的許多大政治家。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閱讀和處理一大批書報和檔案等等。他們既沒有三頭六臂,於是對一般的資料和檔案,就只好由若干秘書人員分別幫助閱讀和處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兩遍,如此看來,楊大眼的耳讀法倒並不是落後的方法。

其實,耳讀法不僅僅適用於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用。比如,聽收音機裡的新聞聯播、小說播講、知識講座等等,就等於是用耳朵讀書。走路時可以聽,坐在公共汽車裡也可以聽,甚至是在幹某些體力活時,也可邊幹邊聽。既省時又方便,真可謂一舉兩得。錄音機是比收音機更現代化的學習工具,我們可以把有關的學習內容〔如外語等等〕,錄進磁帶〔或能隨身聽的MP3和手機〕裡,隨時聽、反覆聽。

現代人讀書,用耳的時間越來越多了,“耳讀法”還真稱得上是一種現代化的讀書方法哩!

4、韓愈:提要鉤玄法 。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後按其性質型別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讀書法。對於那些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效果必定會好。因為“提其要”,能使自己對書中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目瞭然,對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清清楚楚,從而可以進一步瞭解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絡,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鉤其玄”,便於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對某些重要觀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開拓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提高水平,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學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讀過一本書後覺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說不清道不白的,收效當然也就微乎其微了。這就是讀書時沒有“提要鉤玄”的緣故。如能一邊讀書,一邊注意提出其“要”、鉤出其“玄”,那麼你就基本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