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育工作哲學啟示
“沒有良好身體素質的學生,是廢品;沒有良好智力素質的學生,是次品;沒有良好品德素質的學生,是危險品。”由此可見,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來指導德育工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中,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和事。這種發展的觀點給德育的啟示是:教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並體現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忽視人的發展,過早地將學生分成等級,即“可塑之材”和“朽木不可雕者”,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少數的“幸運兒”很早被罩上一道道耀眼的光環,而大多數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陪讀生”。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青少年身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一時期的明顯特點是:好奇心強,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強,容易吸收各種知識;可塑性強,容易按照各種模式進行塑造。所以教師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不利於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給學生寄以期望,會有很大的收穫。“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教師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透過語言、笑貌、眼神等方式表現出來,而學生自然會受到鼓舞,產生一種自尊、自強、自愛、自信的努力向上的動力,因而能夠取得顯著的進步。
二、一分為二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而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以,我們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處理周圍的人和事。這種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一分為二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給德育的啟示是: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造成影響,正像教育家蘇霍林姆斯基所說:“生命即是一種強大有力、不可戰勝的財富,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往往是無助的.,極易損傷的珍品。有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一個漠不關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智慧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的東西。有的對數學之類抽象思維的東西百讀不解,但對文學藝術等形象思維的東西過目不忘;有的對學習不感興趣,學起來非常吃力,但喜愛音樂,且樂感極強;或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表現出獨特的才華……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兩眼不能只盯著“尖子生”,對一般學生視而不見。心理學上有個“馬太效應”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們有的也要奪過來”。教師要克服“馬太效應”,採取反“馬太效應”。
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做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含義是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這種矛盾分析的方法給德育工作的啟示是:因材施教。兩千多年前,思想家公孫龍演繹了一出“白馬非馬”的故事,他故意誇大白馬的個性、特殊性,否定了白馬作為馬的共性、普遍性,顯然是很荒謬的。然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在一個目標——升學的導引下,有些教育工作者過於強調統一,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培養成同一模式的製成品。統一的模式必然會磨平學生個性的稜角,使他們成為千人一面,千腔一調的“標準產品”。這種做法剛好與公孫龍相反,刻意誇大了學生的共性、普遍性,否定了學生的個性、特殊性,同樣是荒謬的。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教育學生的方法也應不同。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狂勁有力,冰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溫暖宜人,行人覺得春暖上身,故而脫掉大衣,最終南風獲得勝利。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講究方法十分重要。那麼,在教育活動中,我們是否可以借鑑一下“南風效應”呢?
作為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然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學生的個性出發考慮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從而使學生更自覺、更充分、更主動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否則,教育活動往往是一種呆板、機械、低效的活動。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德育工作決不能僅靠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而應理論聯絡實際,堅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具體分析學生的特點,使其形成健全人格,培養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