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眾數》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能根據資料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3.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
2. 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教學過程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題】(只列式不計算)
下面是某班數學興趣小組中女同學測量身高的統計表。
姓名王蘭劉方張欣陳平周玲平均
身高(釐米)143140142144151
獨立之後思考回答問題:如何求出這組女同學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一)匯入
提問:在統計中,我們已學習過哪些統計量?(學生回憶)指出:前面,我們已經對平均數、中位數等一些統計量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實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頁的例1 。
提問:你認為參賽隊員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後派代表發言,進行彙報。
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結論: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小學數學《眾數》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小學數學《眾數》教學設計( l )算出平均數是1 . 475 ,認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較合適。
( 2 )算出這組資料的中位數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較合適。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較合適。
2 .老師指出:上面這組資料中,1 . 52 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資料的集中情況。
3 .提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什麼聯絡與區別?
學生比較,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交流。
老師總結並指出:描述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可以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它們描述的角度和範圍有所不同,在具體問題中,究竟採用哪種統計量來描述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要根據資料的特點及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
【小結】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並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建議。
【提高練習】完成教材第124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 、2 、3 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拓展練習】小軍對居民樓中8 戶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膠袋的數量進行了抽樣調查,情況如下表。
住戶1 號2 號3 號4 號5 號6 號7 號8 號
數量/個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計算出8 戶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膠袋數量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以使用計算器)
( 2 )根據他們使用塑膠袋數量的情況,對樓中居民(共72 戶)一個月內使用塑膠袋的數量作出預測。
課後反思:
本課我把眾數放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學習。在認識眾數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均數和中位數。在新課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數和中位數製造了認知衝突;在新課的學習中,注重了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數學意義和統計意義的比較;在新課的練習中,強化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