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閱讀成為習慣
教育隨筆:讓閱讀成為習慣
在春節期間,幾乎每年都代表學校去慰問退休的xx老師,對於退休教師家庭來說,他的家裡算是最簡單的,好像找不到什麼貴重的東西,對於譚老師來說,最值錢的可能就是兩樣東西,一是客廳牆壁上掛的一幅由著名中國畫家楊福音先生為他題寫的“碧廬”牌匾,二是書房裡堆積如山的書。今年暑期初,學校請來年近70歲的譚老師為我們年輕老師講他的人生故事。在談到退休之後為何對讀書還如此痴迷的原因,他說:“我讀書沒有任何目的,如果有目的,那便是為了尋找心靈的安慰”。聽到這句話時,想必很多的年輕老師感到慚愧,我也是!生活在當下社會的人,哪還有什麼沒有目的的事情?我們哪還有心思去過沒有目的的生活?“目的”似乎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和歸宿,這便是我們社會的悲哀和每心靈慘淡的現狀。當讀書不再有功利目的的時候,也許才能獲得讀書最真的意義,才能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才能真正進入閱讀的境界。他說在他的同事中有很多朋友,卻沒有一個能成為知己。他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但他卻堅持“書為知己”,這使他成為了一個“另類”。今天的浮華社會之中,更多的人已經被現實與物質所俘虜,只會聽話順從,只會隨波逐流,只會隨聲附和,就這樣漸漸的迷失自我。我們今天的社會中太缺少這種“另類”了,我們的生活之中太缺少了這種執拗,我們的生命之中太缺少了這種滌盪心靈的活動方式。
如何使閱讀成為自覺?如何讓我們成為孩子閱讀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如果讓閱讀成為我們幸福的生活方式?
其一,我以為進行閱讀意識的啟蒙很重要。就像湘輝老師在月談會上說的“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就拿起書在旁邊陪伴著,孩子寫完作業了也開始拿起書閱讀……”。有時候,我拿著書在閱讀的時候,女兒常常會跑過來瞧瞧我在看什麼?問問我在看什麼?這意味著她開始猜想書裡是不是有什麼有趣的東西?這種意識的啟蒙不是依靠有目的說教,而是“範本”和親情性閱讀方式對意識的喚醒。現在很多父母已經具有了對孩子閱讀習慣培養的.強烈的意識,這種意識的興起常常會轉化為某種功利目的,使我們的行為帶上“刻意的面具”,然而兒童天性的敏感極易識破成人的“面具”後面隱藏的“詭計”,這樣極易招致兒童的反感甚至反抗。對此我深有體會,偶爾提醒女兒去看看書的舉動,都會像現實一樣殘酷的揭開繪本里故事的神秘。我們要警惕過早的閱讀、功利的閱讀、強制的閱讀和與兒童年齡不符的閱讀,這些都極有可能扼殺兒童閱讀興趣。如果教師、父母、朋友都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那麼日常的交往活動(話題、活動、習慣等)中就不可避免與閱讀有關,這種自覺閱讀習慣的意識就會喚醒身邊人的閱讀意識,進而滋養閱讀習慣,當反思在關照習慣行為過程中就會建立起某種自覺。當閱讀成為自覺,就如同生命化教育中的“範本教育”對另外的生命個體進行隱秘的閱讀意識啟蒙。
其二,我以為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很重要。我們不要給閱讀設定任何的障礙。在月談會上,老師們談到自己曾經為了教育孩子要養成及時收拾整理物品的好習慣,包括沒有讀完的書也要整理好放在書架上。這樣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無形之中就給孩子的閱讀製造了一個個障礙。書與其它東西不一樣,它應該是隨手可以拿到的,隨時可以閱讀的。我們家到處都是書,地上、沙發上、床頭、甚至廁所裡,這種“亂”的情境有時是某種刻意,本意是要讓閱讀成為一種隨心隨性的活動,讓孩子感覺到閱讀是一種自由。擺脫行為的障礙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心靈的自由才能指導自由的行動。書的意義在於閱讀,不要把書束之高閣,書可以成為家庭、學校、班級裡最美好的裝飾物,但如果書只是裝飾,顯然就會喪失書的價值和閱讀的意義。我常常和老師們談到一個觀點,學校的圖書館如果僅僅是用來藏書的,那它就喪失了學校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我以為學校圖書館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藏而是讀。從管理的角度,我覺得學校可以有圖書館,從閱讀的角度,我覺得學校可以沒有圖書館。不是不需要書,而是更需要書;不是要減少書,而是要增加書;不是把書藏起來,而是要把書拿出來。沒有圖書館,書放在哪裡呢?書應該放在教室裡、辦公室、走廊邊、會議室、食堂裡……每一個觸手可及的地方,為師生提供一個豐富的閱讀空間,建立一個無障礙的閱讀環境,營造一種詩意閱讀的氛圍。這便是我理想的學校閱讀環境-開放、自由。有人一定會覺得這是不著現實的理想,書一定會被偷走,書一定會被弄髒,書一定會被搞亂……眾多的質疑一定會隨之而來。我想任何一種事物發展都必須經歷曲折,任何一次改變都必須面對衝突,但如果我們缺乏開放的心靈,缺乏充分的信任,缺乏改變的勇氣,顯然我們每邁出一步的恐懼都會終止我們前行的腳步。就像當初自選超市剛進入中國,很多人懷有同樣的質疑。現在誰還會去擔憂超市貨物被哄搶嗎?很多時候我們的不自信阻止了我們的行動,對自我的不信任引發了對他人的不信任。教育就是要增強自信,增進信任,增加勇氣。儘管這種嘗試看似有些理想,但對於教育來說更需要這種理想,這種行為看似有些冒險,但對於教育來說正需要這種冒險精神。如果我們的教育從未想過改變,那教育是永遠看不到希望的。正因為每一個教育人一點一滴的改變著教育,教育才朝向光明,充滿希望。
其三,我以為拓展閱讀對話很重要。閱讀拓展需要形成對話。閱讀是自我對話或說是個體與書的對話,這種對話方式是一種安靜的自我喚醒,它使人沉浸於故事與思想之中,這種安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自我侷限”。如果要進一步拓展人的閱讀經驗,就需要人與人的交流,我將之理解為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把自己的閱讀經驗與他人分享,也獲得更多他人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心靈的流動中,思想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感悟。在1+1讀書俱樂部的每一次月談會上,我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在場”的真實和閱讀分享的美好。親子閱讀活動如此,如果兒童的閱讀活動缺少了人的交流,我以為這種閱讀是不完整的。孩子閱讀完了繪本,要讓孩子進行復述,這並不是要求孩子一字一句的複述,而是用自己的語言和經驗來複述故事,理解故事,這樣才能內化為真正的個體經驗。這種複述即是一種表現,表現“我存在”,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