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教學心得體會
生活與哲學的第一單元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講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分為兩個部分:一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二為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個關係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第二講的是為什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中人們在生活與實踐中遇到的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其次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的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這一節課的內容是很少的,但一開始就涉及到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等專有的哲學名詞,按正常的講解學生是聽不懂的,一旦學生聽不懂,對哲學的學習興趣就會喪失,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這一節課的安排上思考了很多。
首 先,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從哲學的研究物件說起的,哲學研究的物件是世界觀,那麼整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將世界進行分類?請同學們按自己的標準將世界分個類。學生有的說可以分為動物和植物,有的說可以分成有機物和無機物,有的說可以分為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星球,還有的說可以分為人和動物,等等。我繼續發問:是否可以分為我們的思想(認識、觀念、意識等)的`東西和人的思想以外的東西?學生說:能,那麼這兩類有什麼特點?學生不知道,繼續啟發他們:存在於我們腦中的東西是不是具有主觀性或者叫隨意性?你想怎麼樣就是什麼樣,你的觀念可以是多變的,如在你寫小說的時候可以寫成是意識流的,在你拍電影的時候可以拍成蒙太奇的,你可以把一個人想象得十分美好,也可以把一個人想象得十分糟糕。但在我們思想以外的東西就不是我們能隨意改變的,比如我們的講臺,我們無論如何用腦袋想它走,它也不會走,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不隨我們的思想而變化。這些東西我們稱為存在或者叫物質。
這樣,透過對世界的分類,將兩個非常抽象的名詞:物質(存在)和意識(思維)讓學生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為以後講物質和意識的概念打下了基礎。
其次,在講思維和存在的關係的時候,我也舉了很多事例。首先問學生你認為物質在先還是意識在先?有的學生說是意識在先,有的學生說是物質在先,我讓他們舉例說明,學生卻難舉例,說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缺乏生活的經驗,我舉例說:比如我們平時吃的紅燒肉,是物質還是意識?學生說是物質,那麼我們是先想吃紅燒肉,還是先有紅燒肉?有的學生說是先有紅燒肉然後才想吃,有的學生說是先想到要吃紅燒肉,然後才去做紅燒肉,最後吃到口。我說,如果認為紅燒肉在先我們就說他是唯物主義者,如果說是想吃紅燒肉在先我們叫他是唯心主義者。這裡的唯物就是認為物質在先,唯心就是認為意識在先。這樣的講解也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概念讓學生理解了。雖然沒有講我們要樹立唯物主義的觀念,反對唯心主義的觀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確實存在著唯物主義的思想和唯心主義的思想,我們在起始課上沒有必要讓他們分清哪一種哲學是正確的,哪一種哲學是錯誤的。如果再講一下有的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有的是正確的,一方面是這一節課的任務無法完成,另一方面是讓學生更加糊塗。
至於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只舉了幾個事例就行了,因為對於學生來說理解這些內容並不難。為什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也不難,只要結合實際就可以讓學生聽懂並掌握了。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學生的思維理解教材,用淺顯的道理講深刻的內容,基本上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既讓學生掌握了本節內容的基本體系結構,又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內容,既考慮到教學的基礎性,又考慮到哲學思維的深刻性,上完課後,自我感覺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