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行動研究案例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如何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我們要做好計劃。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幼兒教育行動研究案例,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幼兒行動研究案例【1】
一、發現問題
東東哭著向老師說:“小朋友們都不和我玩,我不想上幼兒園了”
二、分析界定
如何引導引導幼兒正確與人交往?
三、
計劃1:措施——在遊戲活動中觀察東東的特質——內向型。
行動——引導鼓勵東東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或設定情景活動讓他參與,並個別關注,引導。
觀察反思——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下,能參與活動,與人交往,但仍缺乏主動性。
計劃2:措施——在活動中委以重任,擔任角色,促使東東主動交往。
行動——例如請東東擔任值日生工作,東東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主動去執行值日生工作,要求小朋友收拾玩具、喝水排隊等,能與小朋友友好合作。
觀察反思——教師層層遞進的引到和鼓勵,讓他有自我認可,感到自己也能為小朋友和老師做事情,和小朋友做好玩伴,給東東了自信心,促使東東樂於主動與他人交往。
四、其他
1、在每個計劃行動前、行動中、行動後老師都會考慮到家園溝通,瞭解造成東東性格特徵形成的可能因素,並在行動不同時期保持家園互通,步調一致。
2、在班級活動中,多創設情景模擬,讓東東參與角色,引導啟發東東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其他幼兒找鼕鼕遊戲,讓鼕鼕感到集體的溫暖,與集體自然融合。
4、老師及時鼓勵和表揚,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幼兒行動研究案例【2】
小班幼兒尚未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語言區裡的圖書容易破損,一些反覆修補的破圖書對幼兒再也沒有吸引力了,放著多餘,扔了又可惜。我引導幼兒把破圖書裡完好的插圖剪下,可小班幼兒手的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善,不會沿彎曲的邊緣剪插圖,做精細動作很累也不感興趣。於是我請大班幼兒幫忙剪下插圖裝在盒子裡投放在語言區,看看小朋友會怎麼玩,於是就衍生了“大帶小”故事牆排圖講述活動。
活動目標:
1。 激發排圖講述的興趣,發展語言表達力。
2。 語言區活動中樂於合作,體驗“大帶小”的樂趣,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第一階段
活動觀察:我將大班幼兒剪好的圖片用大月餅盒盛著,投放到語言區,語言區頓時熱鬧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後湧入語言區,都擠在月餅盒前,七手八腳地翻找自己喜歡的圖片隨意在地面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放。郭燕說:“我喜歡大恐龍。”玲玲說:“我喜歡哈巴狗。”一會兒李想告狀:“老師,子崢推我。”一會兒雲帆又來告狀:“顏夕搶我的。”有的小朋友覺得推推擠擠不好玩,又不捨得把自己喜歡的圖片給別人,一直揣在手中,帶到別的區域裡,揉得皺巴巴的,扔在地上。我見此狀況說:“你們都喜歡這些圖片,想想這些圖片可以怎麼玩?不然抓在手裡都皺巴巴的,有的還扔在地上,真可惜。”小朋友聽了忙把地板上的圖片撿起來,就去玩別的。
活動分析:
1。新鮮的材料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從語言區幼兒的表現看出他們關注和交流的是一些感興趣的動物圖片的名稱,但目的性不強,較少關注圖片上的情景。也沒想到這些圖片可以怎麼玩好玩,興趣容易轉移,一會兒就不感興趣了,需要老師多引導。
2。由於老師投放月餅盒只有1個,且盒子裡的圖片是隨意擺放,沒有分類導致幼兒找圖片很費勁,出現擁擠、爭搶現象,為了避免擁擠、爭搶現象,教師應多添設幾個月餅盒,最好圖片能夠分類,便於幼兒取放。
調整推進:
1。 教師介入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進行排圖,發揮想象力創編故事。
再次區域活動,我舉著月餅盒說:“這可是一個神奇的故事盒,裡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你看這張圖片上有什麼?”(小兔)“這張呢?”(小狗)“這張呢?”(樹林、還有許多蘑菇)我把小兔、樹林、小狗按順序排說:“一天,小兔想去森林裡採蘑菇,因為樹林裡的草地上有許多蘑菇。她擔心迷路了,就請好朋友小狗帶路,他們採了好多蘑菇。”我接著引導:“你們可以看看圖片上有什麼,然後把這些圖片排在桌上,編一個好聽的故事。”
2。材料投放調整:增加月餅盒數量,且每個月餅盒分別隔成幾個空格,引導幼兒分門別類擺放圖片。如:動物類、植物類、日用物品類等。
3。我和孩子進行了一次談話,針對語言區擁擠和爭搶的現象商討解決策略。大家一致認同在語言區選圖片應講文明,不推、不擠、不爭、不搶。
4。加入控制點:限定幼兒入區人數。
5。引導幼兒分門別類收拾圖片。
活動觀察:經過我的引導和投放材料的整改,幼兒拿圖片有序多了,不再七手八腳、你推我擠地翻找。但能夠將幾張圖片聯絡起來排圖講述的幼兒很少,只有郭芷含會將兩張圖聯絡起來講述。她一手拿喜羊羊圖片,一手拿灰太狼圖片放在桌上說:“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來了,要吃喜羊羊。”。貝南手裡拿著“白雪公主”要到“樹林裡找小矮人”。大多幼兒興致勃勃在桌上排了幾張圖片,只是針對一張張圖片的內容說一句短語。佳佳在桌上擺圖片說: “一天小猴吃漢堡。一天,小雞吃蟲子。”曉曉也擺了張圖片說:“一天,豬媽媽和小豬逛街。”之後便無話可說。我見狀介入:“那小猴認識小雞嗎?”“不認識”“小猴吃完漢堡要不要跟豬媽媽去逛街?”“不去”“為什麼?”“他們不認識”。顏夕、杭傑、瑞卓每次進區就直奔故事盒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圖片,他們並不排圖講述,只是揣在手裡,不一會兒就在語言區嬉鬧,壓來壓去。收拾時小朋友們依然將圖片隨意放進故事盒,很少分類擺放。只有芷含和貝南在老師的提醒下會將一些圖片分類擺放。老師每天都要親自分門別類整理小圖片。
活動分析:小班幼兒社會經驗少想象力不豐富,詞彙貧乏,不善表達和交流,他們感興趣的是排圖的動作。觀察圖片目的性不強,語言表述簡單,只會說短語,較少將幾張圖片聯絡起來發揮想象力排圖講述。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尚未發展,大多幼兒自個兒講述,很少與人交流。他們的知識面較窄,邏輯思維還沒發展,分類收拾圖片對小班幼兒來說相對較難。需教師花時間引導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
調整推進:
1。小班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需要老師持續花時間觀察引導來靜待花開。可區域活動時老師還有別的區域的幼兒需要關注和指導,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剛好大班老師也在探討怎樣提高語言區的實效性,語言區的材料很少能較長時間激發幼兒的興趣,玩法也不夠豐富、有趣,幼兒進入語言區的積極性不高。於是,我建議區域活動時間一起來嘗試在語言區開展“大帶小”活動,每週大班定期派4位幼兒到小班帶領幼兒看圖書、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這樣既可以發展幼兒社會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激發幼兒進入語言區的興趣。同時還建議大班老師在開展“大帶小”活動之前先針對小班語言區的活動內容組織幼兒討論怎樣“大帶小”。
2。教幼兒學習分類收拾圖片,引導幼兒嘗試區分動物、植物、日用物品等。
活動觀察:語言區“大帶小”活動前我向班級小朋友作介紹:“這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可喜歡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很會編故事,準備在語言區和大家一起玩編故事遊戲。”貝南、芷含、顏夕等十來位小朋友聽了急切地進入語言區,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也進入語言區,倩倩姐姐到圖書角挑了一本《天線寶寶》說:“這本書你們看過嗎?”陳亮哥哥進去後左看右看,看見小朋友在拿圖片,就問我:“老師,他們是不是要排圖講述。”“嗯,他們還不大會排圖講述,你教教他們。”這時郭芷含正一手拿喜羊羊圖片,一手拿灰太狼圖片對陳亮說:“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來了,要吃喜羊羊。”只見陳亮在故事盒裡挑出一張黑貓警長圖片說:“黑貓警長髮現了,氣的瞪大眼睛,馬上派兵把灰太狼抓走,喜洋洋得救了。”郭芷含高興地將圖片放在桌上,直揮雙臂說:“喜洋洋得救了,喜洋洋得救了,耶耶!”好多小朋友聽了都圍過來。“還有懶洋洋,懶洋洋在哪?”郭芷含又去找懶洋洋。貝南將一張喜羊羊、一張懶羊羊的圖片放在郭芷含的的圖片上,竭力提高嗓門大聲說:“喜羊羊來了,懶羊羊也來了,羊羊村真熱鬧啊。”貝南接著說:“我喜歡這個黃色的故事盒,裡面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郭芷含應和著說:“我也是。”於是大家都湧過去,忘了規則,擠在一起七手八腳找羊羊們的圖片,壓成一團。陳亮見狀忙大聲嚷:“別擠了!一個一個輪流找。”可誰也不聽,於是他用力扒開人群,扯了一下貝南,大吼一聲:“別擠了!”貝南嚇哭了,其他小朋友嚇得一窩蜂地散開。我見狀問陳亮:“平時你們班級出現大家亂擠的時候,老師怎麼處理?”“老師叫大家別擠了!一個一個輪流找。”“那老師是不是又扯又吼?”陳亮不好意思地說:“不是。可這些小屁孩都不聽。”“那該怎麼辦?你這樣當哥哥把大家都嚇跑了。”小朋友再也不敢來到陳亮身邊,陳亮悻悻地自個兒玩。收拾圖片時好多小朋友們都把圖片放錯格子,哥哥姐姐們邊整理邊忙不失迭地說“放錯了,應該放在這個格子裡。”可小朋友一臉茫然。
活動分析:
1。第一次“大帶小”活動,大班的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責任感,能夠主動帶領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可大班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正在發展,他們缺乏處理事情的經驗,面對自制力差,興致來了找圖片就亂擠的小班幼兒,情急之下只會按自己的方式處理,把小朋友嚇哭了,老師可以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給大班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在收拾圖片時大班幼兒只會指令小班幼兒““放錯了,應該放在這個格子裡。”不懂得教弟弟妹妹怎樣分類收拾圖片。這方面也需要老師引導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怎樣分類收拾圖片。
2。從區域活動中發現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圖片容易激發幼兒說的興趣。如:幼兒感興趣的動畫片的圖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圖片。但教師投放的相關圖片較少,教師應及時新增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圖片。
3。小班幼兒自制力差,找圖片亂擠的行為還需老師多提醒。
調整推進:
1。材料投放調整:為了滿足幼兒的現實需要,需多投放一些幼兒平時常看的動畫片圖片。可動畫片插圖一時沒得找,只能電腦下載列印,色彩不好看,我請大班哥哥姐姐幫忙畫好剪下。
2。請大班老師針對小班弟弟妹妹們的一些心理和行為特點,組織哥哥姐姐討論要是碰到弟弟妹妹“不懂事”時該怎麼辦?
3。繼續針對小班幼兒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和分類收拾圖片指導。
活動觀察:大班幼兒再次來到我班,興致勃勃地帶來了好多小朋友畫的圖片:有喜洋洋和灰太狼,有大耳朵圖圖,還有天線寶寶。也有其他大樹、公主、怪獸等圖片。小朋友們又高高興興地圍在哥哥姐姐們身邊,和哥哥姐姐排圖編故事。陳亮哥哥帶領弟弟妹妹們一起排圖編故事。陳亮問:“你拿的是什麼圖片?”(小波)“你呢?”(丁丁)陳亮說:“那我們一起把圖片排在桌上編《天線寶寶的故事》。”“有一天,天線寶寶出來玩,小波出來了,小波蹬著滑板車飛快地出來了。小波在哪?”顏夕找了一張小波的圖片拿在手中不肯放下。廣傑趕忙將手裡的一張遞過去說:“給你。”陳亮繼續編“丁丁拎著包包也高興地跑出來了。”曉宇把“迪西”排在“丁丁”後面說:“迪西也出來了。”陳亮哥哥說:“他們排成一隊準備到山坡上去玩。”大家趴在桌上,頭越湊越近,杭潔說:“拉拉還沒出來,拉拉遲到了。”突然一個噴嚏把圖片全吹飛了,小朋友鬨堂大笑,陳亮哥哥忙把圖片重新擺好。這時顏夕小朋友故意打了個噴嚏,又把圖片吹飛,大家又大笑起來。陳亮哥哥說:“誰故意打噴嚏的,我不跟他玩。”小朋友才安靜下來繼續和哥哥津津有味地排圖講故事。那些圖畫紙畫的圖片太薄了,排在桌上有的翹腳,有的捲起來,他們一邊壓平一邊講故事。收拾圖片時,貝南、芷含、顏夕三位小朋友已基本能分清動物、植物和日常用品,能分類收拾圖片。
活動分析:
1.第二次“大帶小”活動,幼兒的合作比第一次融洽。可小班幼兒注意力容易轉移,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且喜歡模仿一些覺得好玩的動作。一個意外的噴嚏就轉移了他們編故事的興趣,且他們覺得噴嚏把圖片吹飛很好玩,就開始模仿。這次陳亮哥哥不再那麼粗暴,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明顯進步了。
2。新投放的大班幼兒畫的圖片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合作排圖講述的積極性高漲。
3。 幼兒用圖畫紙畫的圖片太薄,容易變形,不便幼兒操作,需過膠。排圖講述放在桌面,圖片容易移動,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得創設一個既便於幼兒排圖講述,又能讓幼兒所排的圖片相對固定展示,不易受突發事件干擾的環境。
調整推進:
1。將幼兒用圖畫紙畫的圖片拿去過膠,投放在大班的手工區,請大班幼兒幫忙修剪。
2。環境創設調整:將排圖講述從桌面拓展到活動室牆面,在牆上並列貼2條寬15cm的長條形透明過膠紙,上下兩條間隔30cm,取名“故事牆”。讓幼兒自由選擇圖片插在“故事牆”的長條形透明過膠紙上,發揮想象力進行排圖講述。這樣既可以滿足多個幼兒合作排圖講述的需要,便於展示,又不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
活動觀察:“故事牆”前面,小朋友們或蹲或站。貝南、郭芷含、李想三個小朋友將圖片插在“故事牆”下面一排,合作創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周洲和弈城在“故事牆”上面一排排圖創編怪獸的故事。顏夕在故事牆的左邊排圖講述。他們時而互相觀看、傾聽、交流,時而又各自三三兩兩自己排圖創編故事。弈城突然把上排的“怪獸”插到下排貝南、郭芷含和李想的排圖裡說:“怪獸跑到羊羊村了。”貝南、郭芷含、李想就把下排的圖片全都收起來說:“大家都跑走了。”顏夕問我:“老師,怎麼沒有醜八怪的圖片,我要編醜八怪的故事”。“我也要編醜八怪的故事,也沒有圖片。”貝南說:“那我們自己畫醜八怪。”於是,他們跑去美工區拿筆和紙。。。
活動反思:
1。《指南》指出: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本著《指南》的理念嘗試開展“大帶小”語言區活動——有趣的故事牆排圖講述,由於“大帶小”活動的時間較短,僅兩個星期,為了“大帶小”合作成功的願望,大班老師派到小班的哥哥姐姐都是班級裡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性發展較好的小朋友。為了持續、系統地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大班老師連續幾次派的都是同一批幼兒。令人高興的是“大帶小”排圖講述既激發了大班幼兒說的興趣,也激發了小班幼兒說的興趣,小班幼兒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初步領悟了排圖講述的方法,雖然用的詞彙沒大班哥哥姐姐那麼生動、豐富,但能較完整地排圖講述。“大帶小”語言區活動還促進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發展,實現了預設的目標。
2。故事牆排圖講述與桌面排圖講述相比有很多優勢。“故事牆”空間的擴大,大大滿足了幼兒合作拼圖講述的需要,擁擠現象不見了。“故事牆”的創設還解決了桌面排圖容易移動或被風吹走的欠缺,便於幼兒操作和展示,幼兒的活動積極、有序,“故事牆”成為班級牆面環境創設一道靚麗的風景。
3。其實一些與排圖講述相關的其他技能也可以透過“大帶小”活動來實現,比如:剪圖片、畫圖片等,但我擔心“大帶小”活動內容多樣會分散小班幼兒的注意力,而且不便老師觀察與指導,因此不敢嘗試。可令人驚喜的是“大帶小”已激發幼兒自己動手繪畫所需圖片的靈感,下一階段我應該放手讓幼兒試一試。
幼兒教師如何做行動研究【3】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你的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對於幼兒教師而言,每天保教工作總是簡單機械地重複,會讓她覺得枯燥乏味,為了讓幼兒教師擁有豐富而完滿的精神生活,應該讓她們自覺主動地進行行動研究。根據幼兒園保教工作的特殊陛,行動研究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一項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學前教育領域,行動研究就是在學前教育教學實踐中,把行動和研究相結合,創造陸地應用教育理論去研究和解決不斷變化的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及自身專業化水平的一種研究方法或研究活動。
行動研究主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日常工作環境為背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十分適合幼教工作者,行動研究可以啟發幼兒教師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育實踐者。學前教育教學工作的平凡性、瑣碎性和單調重複性往往容易使幼兒教師產生厭倦感和不安心理,但在實踐教育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會讓幼兒教師發現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在行動研究中,幼兒教師要有意識地發現問題,並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想法,把研究成果用到後續的教育教學中,這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可以有效提升幼兒教師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言:“能給人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當幼兒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獨立地進行一定的創新時,她可以獲得這份職業帶來的尊嚴和榮耀,讓自己平凡的、平淡的幼教工作有更多的亮點。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學會把研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這樣,就不會將研究工作作為額外的負擔,容易堅持下去,工作和研究可以相得益彰,齊頭並進。讓教育教學工作和教育研究達成雙贏的狀態,有利於提高幼兒教育工作質量,進而提高研究的興趣,同時行動研究成果又加倍地讓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更出色,提升幼兒教師的成就感。
行動研究因為來自實踐,又回到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更貼近幼兒教育教學實際。具體而言,適用於幼兒教師行動研究一般有這樣的幾種方式:研究日誌、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和教育課例。研究日誌是一種教師對教育教學事件定期的記錄,是一種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工具和途徑。通常需要每天或幾天記錄一次,至少也要每週記錄一次,它記錄的是教師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感知的、反思的內容。其中,教學反思是一種特殊的研究日誌,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就成為名師。”因此,幼兒教師要在反思中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把教學反思作為一種職業習慣,在一天的工作後,可以利用15分鐘的時間來回顧一天的'工作,可以表述為:“在今天的保教工作中,我學到了……我發現了……我感覺到了……使我欣喜的是……我想我該提高……我需要改進……等”。在完成一週的工作後,可以對工作情況進行一個完整的梳理,可以記錄成:“在本週的保教工作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是……在本週的保教工作中,我認為最不滿意的是……在本週的保教工作中,我發現了某個孩子的閃光之處是……在本週的保教工作中,如果給我重新的機會,我將……在本週的保教工作中,幼兒給我的驚喜是……在本週的保教工作中,讓我感到不理解的是……”在進行完整地梳理後,再試著用一些教育理論去分析和解釋,堅持撰寫研究日誌,持之以恆地分析思考,在做中學,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
教育敘事是指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用敘事的方法所作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寫作成形的研究成果。它是記錄教師教學生涯和成長曆程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教學反思的重要方式。幼兒教師進行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動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對於幼兒教師而言,平時的教學工作細碎而繁瑣,很少有時間參加培訓,而教學敘事研究可以幫助幼兒教師在研究中很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思路,既是一種參與式培訓,又是一種探究式培訓。幼兒教師在進行敘事研究時要確定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在平時的教學事件中產生的,它不需要幼兒教師按照教育論文的方式來寫,主要是敘述為主,在對平時的教學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寫的以夾敘夾議的手法構築而成,這樣更接地氣,和平時的教育教學結合更為緊密。
教育案例是經過理論分析的,具有問題性、典型性、故事性、時代性的教育教學真實事件。幼兒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認真、細心地觀察幼兒,將一些有代表|生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例如,一位有經驗的幼兒教師就記錄了她在保教工作中的一個案例:“我們班的丁丁總是喜歡在幼兒園的樓梯扶手上滑下,這樣做又不安全又不衛生。我多次提醒他都不奏效,所以就把他帶到教室的角落進行教育並讓他站在那裡反省。孩子感覺有些委屈,後來我在放學後跟他交流,後來他告訴我,他不是故意調皮,是在家看見媽媽也是用抹布做清潔,他從滑梯上滑下是把自己當成自動抹布機,幫助老師做清潔。我肯定了他愛動腦的想法,也告訴他以後可以換種安全衛生的方式,孩子很高興,這樣我也明白了要多和孩子交流,多聽孩子的想法,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正確地瞭解孩子,正確地瞭解孩子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觀其行、聽其言。”這樣的第一手的教育案例的記載和積累,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效率,也為以後的保教工作積累了經驗。
教育課例是指在教育實錄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反思的一節課。它是真實記錄教師課程教學全過程的一種實用文體。幼兒教師作為研究者聽了一堂優秀教師的觀摩課後感觸較深,認為這堂課較好的體現了某一教育教學思想,有總結推廣的價值;或者幼兒教師自己上了一堂課,對教育改革有了切身的體會,想總結交流一下,於是根據錄影錄影或者記錄稿,把這堂課的教學過程,方法措施等整理出來,並適當加上評析說明,這就形成了一篇教學課例。幼兒教師在平時聽取觀摩課、公開課時應該做好教學課例的記錄,從中發現閃光點,進行一定的提煉,把自己的困惑和收穫都記錄下來,再進一步地分析討論,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透過行動研究,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賦予了教育工作者的創新和熱情,這將收穫工作帶來的快樂,幼兒教師應該把幼兒園的保教工作當成是一項研究性的工作來做,不斷地有智慧的火花閃現,在成就孩子的同時,也讓自己的職業顯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