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關注自己的亞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環境影響下由遺傳和先天條件所決定的心理特徵(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問題,是介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教師應關注自己的亞心理健康論文 ,歡迎閱讀。
摘要:亞健康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教師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師中普遍存在煩躁、憂鬱等不良情緒,亞健康正在迅速蔓延,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主要闡述了教師身體健康狀況,分析造成亞健康的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教師;心理問題;心理狀態;亞心理健康
教師總是時刻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隨著班級人數的膨脹,加上過多授課數量,教師的工作負荷量正逐年增長。除了應付學生之外,學校還有一大堆其他事務等著教師去做。從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管學生“四面出擊”,現在加上寫論文、教改、迎檢查、末尾調整,變成了“八面受敵”,教師目前已經成為心理壓力巨大的職業之一。據權威統計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性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有心理問題;7%有心理障礙。為了更好的'傳授知識,培養學生,不僅社會各界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本人也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瞭解一些維護心理健康的常識對教師本身尤其重要,現就本人瞭解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事實上,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麼高估也不過分,因為心理健康所能帶給現代人的,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本身,而且是更大的潛能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與更多的身心幸福感。過去,一般將心理狀態正常與否劃分為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疾病兩種狀態,但完全的心理健康者和真正的心理障礙者或心理“病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如果我們把健康的心理比做白色的,不健康的心理比做黑色的,那麼介於白色和黑色之間的灰色心理即是所謂的亞心理健康狀態。由於它處於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兩種狀態之間,因而又被人們稱之為“第三心理狀態”。
亞心理健康的表現可謂多種多樣,在生理臨床上表現為:時常覺得心慌氣短、渾身乏力、莫名疲勞,經常頭痛頭暈,稍一運動就腰痠腿疼;在心理上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睏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梅爾傑斯為亞心理健康易感者描繪的心理畫像是:情緒低落、自卑失助、放任衝動、角色混亂的人。
有人指出現代人陷入“第三心理狀態”的七大訊號:
(1)焦慮感――煩惱不堪,焦躁不安,生機的表相下充滿無助;
(2)罪惡感――自我衝突,有一種無能、無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頹廢不振、厭倦、無聊;
(4)煩亂感――感覺失序,一團糟;
(5)無聊感――空虛,不知該做什麼,不滿足但不想動;
(6)無助感――孤立無援,人際關係如履薄冰;
(7)無用感――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自卑羞怯,內疚和缺乏信心。這些感受是現代人陷於第三心理狀態時的求救訊號。
亞心理健康是一種比較痛苦而又顯得無奈的心理狀態,處於“第三心理狀態”便是處在一種無望、無力、無助的心理境地。亞心理健康者更多的共同體驗是:“我們沒有心理疾病,但似乎心理又不怎麼健康;我們什麼心理體驗都可能有,但卻少有幸福感。沒有心理障礙與疾病,但又感覺心理不健康”,這就是第三心理狀態的心理學定義。亞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況下也能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但總體上看生活質量差,工作效率低,極易疲勞,同時伴有食慾不振、失眠健忘、心緒不寧等表現。他們自感活得很累,到醫院卻查不出任何毛病。最新心理科學研究發現,現代社會中60%~70%人都程度不等地處於這種第三心理狀態――屬於亞心理健康者,其比例之高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預防亞心理健康,可以從兩方面人手:
一是善待工作:
確定恰當的工作目標,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分清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不使其互相錯位;承認並正視自己的工作侷限性,不把工作中的問題帶回家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學會享受並把握工作的樂趣。
二是善待自己:
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儘可能多接觸能使自己快樂的事,具備廣泛的生活樂趣;正視並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要;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補充能量的時間;做些多年來想做卻總抽不出時間來做的事,如旅遊、帶全家出去玩;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服務與幫助。
如果處於亞心理健康狀態,該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呢?以下8條也許會對老師們有益:
(1)重視快樂的價值;
(2)誠實待己、怡然自處;
(3)不再庸人自擾,拒絕杞人憂天;
(4)抒發壓抑感受,清理消極問題;
(5)發展積極樂觀的思考模式;
(6)降低期望水平,放慢衝刺腳步;
(7)追求人生大夢,建立親密關係;
(8)尊重自己,親近別人;
總之,擺脫亞心理健康,走出“第三心理狀態”的“醫學處方”是:均衡營養、保障睡眠、多曬太陽、勞逸結合、靜坐放鬆、適當鍛鍊;而“心理處方”則是:與人為善、興趣廣泛、悅納自我、心境良好、人格和諧、讓心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