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初一英語教學反思隨筆

初一英語教學反思隨筆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初一英語教學反思隨筆,希望能幫助到你!

今年,我任教九(5)(6)兩班英語教學工作,針對期末考試成績,結合學生學習英語現狀,我作了以下反思: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初三英語教學的特殊性,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師講解教科書,以使學生掌握教科書的內容,於是形成了這樣一種關係:教學時教科書透過教師的咀嚼餵給學生,考試時教科書經過教師的加工變為考題去檢查學生。

2.而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3.鑑於此,我也試著在課堂中“放”。殊不知,這一“放”便“放”出了問題,效果也不理想。整堂課看似設定了許多問題,一環緊扣一環,但不管什麼問題,難易程度如何,總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課堂形成一種新的定式:提問—— 討論 ——  回答,反反覆覆,一堂課下來要討論十多次,每次的時間都不長,簡單的問題不必討論學生已經知道,可複雜的問題學生根本就沒弄明白,這樣的課看起來熱熱鬧鬧,可學生根本沒有體驗。佈置了探究任務之後,教師袖手旁觀,任憑學生去交流,只等到規定的時間到了,叫幾個同學說一說,然後教師進行總結,把答案統一一下,或對學生鼓勵一番。我認為這些做法是不妥當的,是有違於新課程理念的。由此我不斷的反思,原來敢“放”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英語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最佳化知識結構

英語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英語教師具有豐富的英語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透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英語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英語的教育功能,主張透過英語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英語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英語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資訊科技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資訊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程序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英語實驗和英語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英語學家的故事,英語趣聞和英語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英語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絡,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透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