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飛霜降成語的故事
鴻飛霜降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以下是小編蒐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鴻飛霜降
解釋:意思是鴻雁為候鳥,每年深秋歸飛,其時開始霜降,因用以指時序的變化和年歲的更換
出處:清·蒲松齡 《與張歷友書》:“鴻飛霜降,不知幾度,雲樹之思,無日忘之。
字裡字外:
秋雨綿綿寄傷懷
一葉落,便知天下秋,何況在今天這樣一個陰霾冰冷的日子,凜冽的秋風裹挾著細細雨絲,敲打在玻璃窗上,窗外,望去便是滿眼枯黃的草葉,讓人深感秋韻的肅殺。在這種時候,人最容易感傷與時間的流逝。然而該消逝的終將消逝,該到來的必將到來。既然寒蟬悽切的日子已然臨近,倒不如以面臨世事無常的淡定,清賞眼前的鴻飛霜降……
“鴻飛霜降”,嗯,剛想要形容當下的心情,這個詞語變攸然浮現在腦海,看來在今天這樣一個陰鬱的秋日,最適合的,便是講點史上的軼事以做遣懷了——
今天成語的創造者蒲松齡先生是我最為推崇的中國古代文學家,沒有之一。他擅長透過對物候、天氣現象的描寫抒發對飛逝時光的.懷戀情愫,表達了對人的思念情感。在給同窗好友張篤慶(字歷友,淄川人,清初文學家)的通訊中,“鴻飛霜降,不知幾度,雲樹之思,無日忘之……”的排比,更是文思雋永,真情實感流露處,力透紙背。
說到他與張的交集,要追溯順治十五年,時年十九歲的先生應童子試,縣、府、道三試均居榜首,中秀才。他的文章深受山東學政施愚山(施閏章、字上白,清初著名文學家)的讚賞。一時名聲大振。為求取功名,蒲松與好友李友梅、王鹿瞻、以及這位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潛心研究文學。
也許是太過攻於文學的藝術性吧,蒲公畢生追求功名卻始終未能中舉。歷史記載有六次章丘之行。最後一次應試,57歲的蒲松齡與張歷友結伴於重陽節遊覽了章丘女郎山,題了兩首詩,其中之一曰:“當年曾此葬雙環,騷客憑臨淚色斑。連翠飄搖青郭外,小墳雜沓亂雲間。秋郊羅襪迷榛梗,月夜霜風冷佩環。舊跡不知何處是,於今空說女郎山。”就用倒了前面所提的寄情於物候的修辭手法。
我在想,當日,年過半百的蒲松齡不正如這日益肅殺的秋麼?行走在秋的山野,他在思索著什麼?“萬葉千聲皆是恨”。秋嵐迷濛,空山的幽徑裡盡是深入骨髓的無可奈何的悲涼。這個註定被詛咒的秋,註定被詛咒的人生呵……不去提它吧,好在眼下還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尋幽探勝、寄情山水。快,接過這杯滿斟的苦酒。管什麼功名沉浮,管什麼家國天下,讓我們持螯把酒,共賞秋之“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