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題的哲學意蘊
作文要在高考中贏得高分,不過好審題關,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樓閣。審題,永遠是佳作產生的基礎,舍此,猶如無本之木,決不可能長出奇葩異草。
2004年,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題,高考作文仍為材料作文,材料是劉禹錫的寓言:“有一個買鏡子的人,發現賣鏡子的人將其中的一塊鏡子擦得特別光亮,但其他的鏡子都很昏暗,很是不解,便問賣鏡者。賣鏡者說:‘買鏡子的10人中只有一人喜歡買明亮的鏡子,其餘的9人都喜歡買昏鏡,因為鏡子太明亮了容易照出人臉上的瑕疵。’請以‘買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考題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不由得引起我們的深思,應當意識到學好哲學對寫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作文題多以議論文為主。例如,1980年的材料作文“畫蛋”;1981年的議論文“毀樹容易種樹難”;1982 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1983年的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2004年江蘇卷“水的凝重,山的沉穩”。
可以這樣說,凡是以議論文為主的題材,無不包含豐富的哲理,現將歷屆高考作文中包含的哲理剖析如下:
一、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因此,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980年高考作文“畫蛋”中,“一千個蛋從來沒有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圓形的輪廓就會有差異”,說明我們對事物的觀察和看法應從實際出發,人的思想要不斷適應變化發展著的實際。“買鏡”中,大多數人不願意照出臉上的瑕疵,不願意正視自身的缺點和錯誤,說明這些人不能實事求是。2003年全國卷作文材料“智人疑鄰”中,富人的牆被雨淋壞了,他的兒子和鄰居都說過“怕有人盜竊”的話,但富人就憑感情上的親疏,沒有進行認真調查,斷言鄰居是竊賊,主觀意識和客觀實際相脫節,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所以對事物的認知是極不理智,極不準確的,才落得千古笑話。2004年全國卷材料中,那位農婦只是不小心打破了一個雞蛋,但卻將失去雞蛋的痛苦放大成失去一個養雞場的痛苦,實在是作繭自縛,庸人自擾;生活中總有排洩不完的痛苦,假如經常如她這般放大痛苦,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經常相違背的話,不知道會活得多累。看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的哲理可以為考生提供一種審題的基調,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
二、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1981年的高考作文“毀樹容易種樹難”中“十個人種樹,只要一個人毀它,就沒有一棵楊樹可以成活”。這個作文題名為寫樹,實為寫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培養人才時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應遵循教育規律,不能做違背教育規律的事,很好地體現了哲學中正確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認識對實踐具有阻礙作用的觀點,如果審題準了,就不會離題萬里。1983年的高考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正是因為漫畫中的主人公沒有認真分析情況,形成錯誤的認識,導致他每次快接近水源的時候都放棄了,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買鏡”中一人喜歡明鏡,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必然使他在實踐中比較順利,而9個喜歡昏鏡的人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屢遭挫折。“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深淺”中,僅憑感情的親疏來認知事物,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古人云:“好惡之別,不應以親疏而辨之;賢愚之勘,不應以近遠而區之;君子貴明辨好惡而決親疏。”在對待事物的認知上,應拋下認知的阻礙,用澄靜清明的心智,拋下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陣,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
三、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關係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沒有量變做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畫蛋”中,“達·芬奇反覆練習畫蛋,嚴格訓練,細緻地觀察形象,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艱苦實踐”,體現了量的積累過程,“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則是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質變。而在1983年的漫畫作文“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中,則從反面說明了量變和質變的關係,漫畫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於缺乏毅力、淺嘗輒止,終於失敗的經過。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沒有一次能堅持到底,甚至當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時候,卻棄之而去,終使功虧一簣。這兩篇作文雖然立足點不同,但都是勸誡人們要持恆專一,重視點滴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驥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挖井如此,學習亦如此,人世間的一切奮鬥莫不如此。所以,1983年的滿分作文“矢志與篤誓” “莫學這位掘井者”“成功貴在恆”“ 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咬定青山不放鬆”“做一個鍥而不捨的掘井人”等,無不突出了一個“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