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社會

孩子不溝通怎麼辦

孩子不溝通怎麼辦

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要想解決這一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解決孩子不溝通怎麼辦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首先家長應該報著一種審視的心態來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日常中與孩子的說話語氣、態度表情等等有什麼讓孩子害怕和恐懼的地方。是不是曾經孩子把什麼事情說給你聽的時候,您沒有認真的聽?是不是曾經孩子和你說的心裡話,您當成玩笑講給其他人或拿著當玩笑?是不是曾經孩子和你談一些學校同學如何淘氣的事情而您遭到您的嚴厲批評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孩子當然會因此傷了自尊心或是怕挨您的批評不願與您溝通和交流。

本身處於12-18歲的孩子,具孩子的成長髮育情況,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孩子願意將自己的秘密藏在內心深處,這是這一成長期的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但但是往往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受到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而使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而隱藏起來,深怕自己的的受到傷害,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

但是如果孩子與家長不能進行的溝通與交流,這完全影響到親子關係的融洽,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這一點家長一定要得以重視。現在家長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會不願意與家長溝通的原因和孩子成長髮育的情況以及這種情況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就可以採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去改變,讓孩子能夠與父母和孩堤時一樣的快樂幸福地與父母玩耍、交談,這樣的孩子才能夠得到心理健康的平穩成長。

好的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父母與孩子之間好的代際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它需要父母擁有現代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真善美的關係,是讓人發自內心喜愛的關係,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因此,好的關係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當然勝過許多所謂的教育。當今社會進步迅速,而社會進步越大,代際衝突往往越劇烈,好的親子關係尤顯珍貴。 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當我把這一發現用於更廣闊的生活中時,得到了普遍的證實。於是可以說,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一個客觀規律。

打孩子收到的教育效果只是表面的、暫時的,而實際上是增加了教育的困難程度。教育是需要條件的,其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切感,是最重要的情感條件,而打和罵恰恰破壞了這一條件。在被教育者眼裡,對教育者一旦失去信任和親切感,即不認為你是真心對他好,那教育就無從談起了。從這個意義講,打孩子是最愚蠢的最無能的最野蠻的行為,必須堅決制止。

家長一定要保證少在孩子面前嘮叨

壓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學習,成就需要越低,越容易感到絕望。

人的壓力要適當。但是,孩子們的壓力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不一定寫在臉上,而是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心中往外溢的壓力:"孩子,好好學,你不好好學習,將來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物件,你將來怎麼生活啊……"孩子們每天被這樣的話語包圍著,他能沒有壓力嗎?

在許多發達國家,學生很容易進入大學,因為高等教育發達,而我們國家大學的毛入學率僅在19%。這是由我們國家的國情決定的。也就是說,無論父母如何高期望,無論孩子如何拼搏,如果只以考進大學為成功的標準,那麼,享受"成功"果實的將只會是少數的家庭,而另外絕大多數的家庭註定要成為失敗者。如果父母們都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逼迫孩子,而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擁有一顆平常心,那麼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只能是焦慮的情緒、失敗的體驗。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關係是親子關係,即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父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親子關係的好壞和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敗。好的關係勝過很多教育。凡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其教育是難以成功的;親子關係好的,其教育成功率也很高。

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潛移默化看後勁兒,而不能急功近利圖眼前。所以,只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使其擁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會有希望。

關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我很有感觸:

(1)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人格教育。培養人格則要從培養親子間的情感入手,有了良好的親子感情,一切才有可能。

(2)代際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長輩。每一位長輩都應當從自己身上找到解決代際矛盾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尊重孩子的權利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並引導孩子珍惜自己的權利時,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開始。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條件。由於孩子還不成熟,自尊意識往往處於嫩芽狀態,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所以,成年人們更應當保護孩子的權利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可以說,是否尊重孩子,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們給予特別的關注。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學會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學會做人。孩子雖然年齡小經驗不足,但再小的孩子與大人都是平等的。成年人只有尊重兒童的權利,才能與其平等對話。從心理與教育的角度說,一個人只有在自尊自願的狀態下,才能釋放出自身的潛能,與那些正向的資訊對接,從而在參與中真正獲益。

人世間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父母與孩子不知心,明明是最親的,卻不是最近的。父母覺得與孩子很難溝通,甚至根本就無法溝通,事實上這也許並不都是孩子的錯。孩子最初的心扉是向父母敞開的,可是父母的抱怨、責罵、不理解卻成了那扇門緊閉的動力。如果父母終不能深入孩子的內心,那所有的"語重心長"終究都是一種無奈的說教。

父母對孩子不信任,直接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也就加劇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不理解。不論什麼原因,如果對孩子不能懷有信任的態度,如果沒有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教育不僅沒有正效應,反而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心理,最終使家庭教育一敗塗地。

有的父母認為自己生養了孩子,就可以任意苛責斥罵,實際上是一種極其愚蠢的想法。每一個父母都有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的神聖職責,而絕不是封殺他們成長的希望。

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真正相互平等有效的溝通也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也才會開始。

首先,做父母的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也要擁抱他,欣賞他。長期以來,父母們習慣了指責,孩子們不是在鼓勵中長大,而是伴隨著指責和淚水成長。孩子成績比以前提高了,父母還是會說:"有什麼了不起的,別人可比你強多了!"這樣的話只會打擊孩子幼小的心靈。

相反,如果我們的父母換個角度想問題,從心底裡認為自己的孩子努力了、進步了,此時應該感到很欣慰才對。如果這時父母能恰當地給孩子一些鼓勵,說一些"爸爸媽媽真為你的進步感到高興!我們相信你會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樣的話,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進步得到了父母的認同和欣賞,最重要的是得到了父母的信任。由此孩子對自己也會有更大的信心,有了成績也更願意跟父母交流,父母的再次欣賞和信任將會對家庭關係的融和起到更佳的潤滑作用,良好的親子關係得以形成並鞏固。反之,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父母也不會滿意,慢慢地孩子就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或進步告訴父母,也根本不可能培養出良好的心態和積極自信的人生觀。

父母還要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能力,當孩子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情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強者,繼而對自己更有信心。然而,很多父母往往只會從好事情中找孩子的優點,卻忽略了孩子受挫折的時候需要父母更多的幫助和鼓勵。比方說,當孩子考試不及格,你是否還有心從他寫得亂的作文中找出好的句子來,並且及時表揚他呢?這是我們為人父母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如果你相信孩子,你就會發現他的優點,而你欣賞孩子的優點,這優點就可能成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相反,如果你不相信孩子,你就會只看見他的缺點,而你只盯住孩子的缺點訓斥,這缺點就可能成為阻礙孩子發展的一個頑症。

怎樣使信任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作用,成為親子關係良好的潤滑劑?提出以下教育原則:

(1)無條件地愛孩子。永遠相信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好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做父母的就是要去發現去激勵,而不是去漠視去扼殺。

(2)尊重孩子的基本權利。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要剝奪兒童的基本權利,要尊重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3)多鼓勵、多表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父母要留心孩子平常的點滴閃光點,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表揚要具體,不要籠統。

(4)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不要替孩子決定所有的事情,父母做一次關於孩子的事情的決定,孩子就少一次給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寬容,有時候比懲罰更有力量。對人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而對孩子們寬容,則不僅是美德,還是一種教育藝術。

孩子涉世未深,難免會犯錯,有時孩子犯錯並非是有意的。兒童期是犯錯誤最多的時期,與成年人的犯錯不同,孩子們大多不會明知故犯。也許,孩子出於好奇或無知,也許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父母需從心底裡寬容孩子的過錯。

此外,孩子在看待問題上,常常容易誇張或放大自己的問題,以為自己犯了錯,父母再也不會喜歡自己了,如果父母再不能給孩子寬容,他可能會感到絕望。另外,如果因為一些無意的過錯訓斥、處罰孩子,不利於感化和教育孩子,成年人也會因此失去孩子們的信任。

孩子做事不妥當或犯了錯誤,常常與他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或者說與其社會化程度低有關。對於孩子做事的特點,成年人務必給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應曲解孩子的動機。

同時,孩子犯錯誤之後,往往有後悔自責之意,是接受教育的黃金時刻。此時,如果以寬容之心與和顏悅色,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字字入心、聲聲入耳,成為進步的一個推動力。相反,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猛批猛打,不許辯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懼而撒謊、而抗拒、而出走等等,使問題複雜化,甚至演化為一場悲劇。

也許可以說,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愛,是一種勝過懲罰的教育。父親有了寬容之心,效果會格外明顯,因為嚴父的寬容讓孩子更為難忘。

當然,教育也需要懲罰,懲罰不是體罰,是教育懲戒,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鈣的教育。當然,批評和懲罰要講藝術,事實上寬容就是一種深層意義上的"懲罰"。

如何化懲罰為寬容,在孩子心中留下更有力的印象?提出以下建議: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適當時候給孩子個臺階下,或者為孩子保守秘密。批評孩子時首先肯定其某些良好動機是十分必要的。

(2)鼓勵孩子以後不要犯類似的錯誤。與孩子分析教訓所在,適當提出希望,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怎樣改正。

(3)與孩子一起評論是非曲直。如要確實是孩子的錯誤,應該幫助其認識到錯誤,然後促其改正;如果不是,父母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心平氣和與孩子交流。

(4)不要操之過急。孩子改正錯誤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期望孩子立刻就能把錯誤改正過來,應該允許孩子在改正過程中有一定的反覆,可以多多留意孩子在一段時期內的變化。

信任的前提是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秘密,就等於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信任的種子。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之一。一旦孩子對父母抱有信任的態度,到時候就不是父母想著去"破譯"孩子的小秘密,而是孩子開心地與父母分享他的小秘密了。

怎樣尊重孩子的秘密,讓秘密成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提出以下建議:

(1)允許孩子有秘密。如給孩子獨立的房間,給孩子自己才能開啟的抽屜,不偷聽孩子電話,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等。

(2)父母以身作則。父母之間可以有一些小秘密,相互尊重對方的隱私,不要相互指責、猜疑。

(3)必要的時候,把自己的秘密拿出來與孩子分享,聽聽孩子的意見。

(4)即使知道了孩子的小秘密,也不要像抓住小辮子一樣對孩子進行打擊、批評。要進行疏導和溝通,像幫助朋友一樣幫助孩子,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

對話對話,溝通溝通,只要孩子不說話,父母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想辦法儘量少說,讓孩子多說,聽孩子訴說。

做父母的要和孩子平等相處,有什麼事多商量,要尊重孩子,不要打孩子。一定要平等和諧、說話算話。

父母不要老是圍著孩子沒完沒了地說,要跟孩子說話,有一個辦法,叫做父母聽孩子說。"這件事你怎麼想的,你說吧,我們好好聽聽。"跟孩子說話,一定要平等對話,一個人說話不是溝通,是說教,必須讓孩子跟父母說說心裡話。

如何減小與孩子之間的磨擦,化"代溝"為"代橋"?

(1)瞭解孩子。應瞭解一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譬如,關於兒童的反抗期。兒童從2到4歲出現第一"反抗期",青春發育期出現第二"反抗期"。在這兩次之間的7歲至9歲前後,還有一個時期表現為"頂嘴",這也是一種反抗現象。兒童的反抗現象不僅不是壞事情,反而對他們的精神發育至關重要。父母面對這種反抗現象不僅不能對其進行指責,反而要充分理解這種反抗心理,並給予正確的引導。只有反抗期得到正確引導的孩子,其自主性才能正常發展。有人甚至認為,沒有反抗表現的青少年是意志薄弱的人。

(2)尊重孩子。孩子再小也是人,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父母應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甚至隱私,如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不偷聽孩子的電話等等。

(3)相信孩子。永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永遠不訓斥孩子是"壞孩子"、"笨孩子"。但表揚與批評應當真實、準確、具體,切忌假大空。

(4)關心孩子。父母有責任向孩子提出忠告,尤其在孩子成長的幾個關鍵時期或產生迷茫的時候,但提忠告應當是朋友式的。

相信您是愛您的孩子的,只要您掌握此上方面,並能夠好好運用,一定會和您的孩子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溝通與交談的,並且透過溝通您一定會和您的孩子成為知心朋友的。祝全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