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描述春遊的古詩詞
春遊在古代的時候相當於踏青。描寫春遊的古詩詞非常多。“踏青,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陽光明媚春三月,正是人們踏青時。”“古人在春季裡都有踏青遊樂的習俗,人們聚親約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觀賞大自然賦予人們的春天風光景象。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古人踏青,內容豐富多彩,觀賞山川風光,遊覽名勝古蹟,進行野炊,採摘百草,狩獵,放風箏等。“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歷代文人墨客更是與踏青結下了不解之緣,吟詩作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踏青習俗古已有之,形成於先秦,流行於漢代,唐宋時期最為盛行。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均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吟誦著唐人楊巨源的這首《城東早春》一詩,就知道當時人們對踏青時節的渴盼,等不及花開似錦就要出門尋春探花了。
李白曾在《春遊》中曰“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說的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應該瀟瀟灑灑的踏青春遊,去感受大自然給您帶來的無限美景和怡人氣息。
杜甫每當春天來臨時,都寫有膾炙人口的.詩章,他的“江邊踏表罷,回首見旌旗”即是當時踏青盛況的真實寫照。人們踏青歸來,個個興高采烈,家家楊柳滿簷,故有“滿街楊柳綠如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詩句。《麗人行》一詩更是將人們遠足踏青的熱鬧場面描述得淋漓盡致,詩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描繪的正是當時唐代長安城郊著名的曲江風景遊人踏青的盛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生。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詩句選擇了江山、花草、泥沙、燕子、鴛鴦等自然景物,凝練地寫出了生機盎然的迷人景象,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春陽高照,鳥語花香,情侶結伴,出門踏青的春遊圖。
曾任翰林學士的王涯在《春遊曲二首》中寫道:“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這首詩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卷。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語言樸素、情景交融,錢塘湖早春的美景讀之如見,呼之欲出,彷彿身臨其境了。孟郊的“日日出兩園,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可謂是妙筆生花,各具特色。
孟浩然在《大堤行》一詩中說:“大堤行樂處,車馬相馳突。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孫挾珠彈,遊女矜羅襪。”古人踏青的樂趣,除盪鞦韆外,還有一些貴族子弟,手持彈弓打鳥取樂。
宋代詩人王令就以《春遊》為題,賦詩一首:“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樓臺笑上樓。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通篇詩文在盛與衰、熱鬧與孤獨、歡樂與悲愁的對比中,把由春遊而產生的獨特感受意味深長地寫了出來。
蘇軾在《踏青遊》中寫道:“踏青遊,拾翠惜,襪羅弓小。蓮步嫋,腰肢佩蘭輕妙;行過上林春好。”除描寫踏青時春意盎然的美麗景色外,也反映作者閒適寧靜的心境。更多描寫春遊的古詩詞請關注“”
宋代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卻是一幅因戀春而留連忘返,以至日暮而歸的春遊畫卷:“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真可謂文情並茂,膾炙人口。
在宋代詩人張先的《木蘭花》中可以看出來,踏青的樂趣很多,不限於遊山玩水,也有放風箏、盪鞦韆等活動。詩曰:“龍頭蚱蜢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生動地描寫了男女青年踏青時的歡樂情景。
詩人陸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寫下了令人心曠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漲江流近驛亭。客鬢不如堤上柳,數枝春動又青青。”短短四句,詩人踏青時的所見所聞便躍然紙上。
詩人騷客踏青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
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飛鳥鳴,隨口吟出一首《春詞》:“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天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門庭春柳碧翠,階前春草芬芳,春鳥啼遍春堂……”全文46句,內卻嵌入了54個“春”字,自然流暢,回味無窮,可謂描盡踏青時的美好風光。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間體育娛樂活動的寫照。
踏青習俗延續至今,讓我們瀟瀟灑灑踏青春遊,去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無限美景和怡人氣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