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育兒觀念:陪伴也得給孩子留空間

育兒觀念:陪伴也得給孩子留空間

多數年輕父母都懂得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不過,真正會陪伴、懂得高質量陪伴的卻不多。有的家長看似陪著孩子,眼睛卻一直盯著手機或電視,對孩子的反應敷衍了事;有些父母的陪伴更像監工,一個勁兒嘮叨或不停打擾孩子。殊不知,這樣做也是在傷害孩子。

亮亮剛一出生,就成了家裡的“小太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家人圍著他轉。亮亮堆積木時,奶奶就拿出手機說:“寶寶堆得真好看,來,看這裡,奶奶給拍張照。”爺爺則在一邊指揮:“這塊積木擺到上面去,你看,不聽我的話,倒了吧!”平時,只要亮亮沒動靜了,外婆就會喊一聲:“亮亮,你在哪兒?來外婆這裡!”到了上學年齡,爸爸媽媽開始輔導功課,節假日帶他去上輔導班,兩人一絲不苟地打理著兒子的學習生活。看似一切都安排得妥當,可慢慢地,亮亮變得越來越黏人,時刻都要求大人陪著,出門見了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學習時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像亮亮這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不在少數,可很多家長不知道,這種過度陪伴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對孩子過度關注,首先會影響其注意力。當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時,家長不斷地過來打擾,要麼指導該怎麼做,要麼說一些無意義的話,都會讓孩子的注意力不斷被分散,久而久之變得很難集中起來。其次,影響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大腦是透過“感受”來學習的,這種學習的前提就是自己習得。

比如積木搭錯了一塊,導致搭好的部分塌了,孩子就會學習到這次的錯誤,下次試著避免。

所以,讓孩子有獨立的空間去感受、去接觸新鮮事物很重要。再次,抑制思維能力。過度陪伴容易影響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他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很多事物不能單純靠爸爸媽媽的介紹去認知,而是需要自己去體驗感知。比如看到螞蟻爬過,寶寶會好奇地蹲在地上觀察,如果家長拉起寶寶說:“小心它爬到你身上,會咬人的!”次數多了,孩子的大腦裡只剩下“螞蟻不好,不能讓它爬到我身上”,以後就會逐漸抑制自己對螞蟻的相關思維和好奇心。

最後,可能養出怕生的孩子。總是處在家長的庇護下,孩子接觸陌生人,甚至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減少了,可能出現交往障礙,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中。

家長們要知道,最好的陪伴是在場,不打擾,留給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和自己做主的空間,讓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活動、去探索。既要杜絕“人在心不在”,又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導向,在必要時給予一定幫助。當孩子在客廳玩耍時,可以問他需不需要陪,如果孩子說不需要,那就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同時留意他的安全。如果孩子想去拿高處的玩具卻沒有求助,家長可以先觀察著,孩子可能會學著自己搬椅子、爬上去夠東西了。此時家長在一旁稍微護著孩子即可,不要武斷地禁止或主動伸手去幫忙。

爸爸媽媽學會適度陪伴時,就會發現寶寶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了,懂得創造性地藉助工具,安全地拿到高處的東西;思維可能變得天馬行空般發散,創造力更強了;少了嘮叨、打擾,孩子也能養成做事更專注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從小學會獨處這種能力,對他未來的人生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