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教學的反思與重建開題報告範文
各位領導、專家教授、老師們:
本課題於XX年4月7日申報批准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資訊文化教育與資訊科技教育研究》的子課題。為了便於地方管理,再申請為茂名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並於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學會、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項。經過緊張的籌備,今天正式開題了。現在,我代表課題組向參與課題教師作開題報告,提請各位教師討論,並請上級領導及專家教授多提寶貴意見。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資訊科技)中指出:“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物件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 《資訊科技》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不僅教學內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新。由於資訊科技課的“新技術、寬視野、重實踐、嚴邏輯”的特點,這門課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計算機知識與訓練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因此我們必須變革教育、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並深入理解其內涵,提高學生資訊素養。
我縣為沿海一小縣城,由於經濟落後,受條件限制,資訊科技教育開展較晚,雖然各校也開展了一些小規模的多媒體教學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於資訊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而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與傳統方式相比,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們與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的距離,使我們的教學研究取得專家的及時指導有了可能。我們透過網際網路的積極聯絡,得到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資訊科技)研製組負責人李藝教授及研製組秘書鍾柏昌的熱心幫助和支援下,以課題的形式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實驗,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具體作法,並進行反思與重建,論證其教學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廣性。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任務驅動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法,雖然任務驅動教學得到了國內外廣泛的研究和實踐,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的理論層面的提升,這種“營養”上的先天不良導致不足和負面影響日益顯露,懷疑和批評之音逐漸增多,來自專家的批判:“目前許多教材都號稱以任務驅動,但缺乏帶實際意義的綜合性任務,只有一些小任務,實際上與傳統的練習題無異。”( 祝智庭:資訊科技為什麼能支援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談資訊科技教育中的若干問題,載《網路科技時代雜誌》 XX 年第 6 期。 ) “任務驅動式教材又成了‘操作習題集"”( 王效剛,王愛勝:中學資訊科技教材中 “ 任務 ” 設計的再思考, )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主要有三個基本觀點。第一,學習是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與其自身的認知結構有關。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單元時,不是透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得知識,是透過個體對知識單元的經驗解釋從而將知識轉變成了自已的內部表述。知識的獲得是學習個體與外部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第二,學習是一種協商活動的過程:學習的發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由於每一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對現實世界都有自己的經驗解釋,因而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會不完全一樣,從而導致了有的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獲得的資訊與真實世界不相吻合。此時,只有透過社會“協商”和時間的磨合才可能達成共識。第三,學習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技術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型別。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要求實際工作者進行積極的反思、參與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實際,參與實際工作,並要求兩者相互協作,共同研究。這樣,研究者可以從“局外人”轉變為“參與者”,從只負責“發現知識”到負起解決實際問題的責任,還可使實際工作者改進其行動和工作。
本課題在反思任務驅動教學的基礎上,從新的理論視角出發,對任務驅動教學加以重新建構,從專家、教研員、教師三位一體研究方法,開展任務驅動教學的行動研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現和解決任務驅動教學所存在問題,修正任務驅動教學的有關理論和做法,論證任務驅動教學的效果,積累任務驅動教學的成功經驗。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包含了三個方面:基礎研究、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透過對任務驅動教學的現狀分析,重建任務驅動教學的理論體系,以電白一中、春華學校、電白實驗中學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級為實驗班,開展行動研究,克服當前任務驅動教學所凸顯的問題,總結一套“重建”後的任務驅動教學的方法和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文獻研究、調查法、訪談、網路研討等。
首先在資訊科技教育專家的指導下對現行任務驅動法的理論進行重新梳理工作,針對現行任務驅動法的弱點與弊端,重建任務驅動法的理論,探索新的任務驅動法課堂教學模式,然後由專家、教研員、一線教師透過網際網路進行遠端網路研討,三位一體合作對實驗班的課程進行任務驅動教學的教學設計,對實施的教學過程進行拍攝錄影分析,透過電郵、電話等手段進行遠端交流和指導,及時調整研究過程中的偏差,記錄成功的經驗。
透過兩個學年的行動研究,及期末和期終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評資料,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分析,總結出研究經驗,以論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並把優秀的教學案例、學生作品展向廣大教師推廣和借鑑。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步驟 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準備階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課題組,準備開展課題研究的相關軟硬體裝置,收集相應資料,選用並學習使用遠端網路交流工具,開展網路交流討論,討論課題研究的方案和計劃,對任務驅動教學理論進行重新建構,並建立課題研究專題網站。
預期成果:建立課題專題網站,收集相應資料,開展網路交流討論。由劉敏完成《任務驅動教學法反思與重建後的課堂模式探討》論文及研討課例實錄。
2 、實驗階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透過網路交流對我縣高一資訊科技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在三校中選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年級的其他班級作外部參照。實驗班的教學主要以任務驅動教學為主,對不適合任務驅動教學的內容採用與對照班相同的常規教學法,對照班用常規教學法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研究,完善任務驅動教學理論。
期末根據測評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對學生進行訪問調查,總結調整實施的方法與效果,對第一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初步結論。
第二階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教師在專家、教研員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並做好研究過程的記錄。期終對第二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最終結論。
預期成果:參與課題組老師根據實驗效果各自撰寫實驗效果報告、製作《新型任務驅動教學法示範課例》 vcd 。
3 、結題階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和兄弟學校有關教研人員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鑑。
預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務驅動法課堂教學模式結題報告》;參與實驗者各自撰寫研究成果論文。
七、課題組人員
研究指導顧問:李藝教授 鍾柏昌(南京師範大學資訊化教育研究所)
課題負責人:劉 敏 ( 電白縣教育局教研室,資訊科技教研員 )
教學實驗教師:廖永海 ( 電白實驗中學,資訊科技教師 )
梁婺清 ( 電白春華學校,資訊科技教師 )
陳亞運 ( 電白一中,資訊科技教師 )
李小勇 ( 電白春華學校,資訊科技教師 )
各位課題組成員,本課題任務艱鉅,意義重大,只要大家紮實工作,刻苦鑽研,勇於探索,開拓創新,我們一定能夠按照預期的目標圓滿完成研究任務,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推動我縣資訊科技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為新課標的推行提供可資借鑑的實踐經驗。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