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元宵節習俗
習俗1: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專案。“古事”是以孩童化妝成各種古代人物固定在鐵架上抬著巡遊。最著名的是連城羅坊“走古事”。它的特點是規模大和有濃厚的競技性。一棚古事需壯年男子80餘人,輪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陸上抬著竟跑後,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著竟跑,兩岸人山人海,在鑼鼓、鞭炮、響銃和吶喊聲中你追我趕,緊張熱烈、撼人心魄,被媒體喻為“客家山村狂歡節”。長汀、永定等縣一些鄉鎮,也多有這種“迎古事”活動,但只是抬著巡遊,沒有賽跑競技;還有一種是“龍載古事”。即頭尾是龍頭、龍尾,中間節節龍身上坐著扮成各種古裝人物的孩童,由數十人抬著巡遊;連城城溪村還有騎在“馬”上的“馬上古事”;近年在永定坎市、大溪、撫市、陳東等地又出現了將古事鐵架安在板車或汽車上的“車載古事”。
習俗2:鬧花燈
“鬧花燈”是漢民族最傳統的元宵民俗活動,但閩西客家地區除了常見的在街頭房舍懸掛或固定場所展示的花燈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鬧花燈方式。如連城芷溪的“出案花燈”,一株大花燈,由近百個各式小花燈組成,造型十分複雜精緻,一人擎著,正月初一便由數戶人組合出遊,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燈匯合出遊,爭奇鬥豔,鑼鼓鞭炮不絕於耳,龐大隊伍從村頭到村尾長達數里,氣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撫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燈”。“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轎子抬著,隨隊而行的是花籃燈、採茶燈、鯉魚燈、獅象燈、蝙蝠燈、龍燈等,也是一路鑼鼓、十番、響銃、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燒架花”後結束;永定下洋的鬧花燈完後,還各自將燈迎放到祖宗墳墓前,既喻添丁,又盡現客家崇宗敬祖盡孝精神;連城坪上的“水上花燈”,則把各式花燈抬到祖祠前池塘裡的木排上,四周坐著十番樂隊演奏,二小夥撐著遊池塘,燈光水影、樂聲悠悠,引來岸上觀者陣陣掌聲,又具另一番風味。
習俗3:舞龍燈
閩西客家民間一如漢族的龍崇拜意識,元宵期間到處都有“舞龍燈”,如去年僅永定坎市鎮和高陂西陂村便集中了20餘條各式龍燈鬧元宵。但閩西客家地區除平時所見一般的龍燈之外,還有自己濃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連城姑田遊大龍,每節龍高達2米餘、長達4米餘。正月十五下午四時鳴銃三響,各戶抬出“駁橋”,把節節龍身連線成一條長龍。有的達170餘節,共長竟達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龍”之稱。遊走于田野和村落間,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鑼鼓喧天、銃聲撼地,十分奇雄壯觀。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時,在一庵廟前以一套儀式“燒龍”。類似的元宵遊大龍,連城的`林坊、永定的撫市、坎市、陳東等一些鄉鎮也有,但規模不如姑田;另一種是上杭南陽等地的“花燈龍”。即前後是龍頭和龍尾,龍身卻是一塊塊長條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盞各式花燈或插上花束,然後將木板首尾相連,扛著遊行,在觀賞龍燈氣勢的同時,還觀賞五花八門的各色精緻彩燈;連城北團、四堡的“拔龍”尤具特色。當龍燈遊至人家門前時,戶主燃放鞭炮並往龍身上丟去,迫使舞龍者閃躲致使龍腰互相推擠拉扯,整個龍身便扭成彎彎曲曲,恍如真龍,十分有趣;再一種是上杭廬豐、中都的稈龍,又稱香燈。即以稻草紥制龍頭、龍尾和節節龍身,上面插滿香火,隨著鑼鼓點夜晚舞動時,如同點點流星匯成的銀河,煞是好看。
習俗4:打船燈
“打船燈”是閩西客家特有的節慶活動形式。閩粵邊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為雙人船燈,閩贛邊境的長汀、連城多為單人船燈。表演雙人船燈時,一人藏身船艙以挎帶扛起船燈,船頭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槳邊划船邊行邊說唱,接著表演各種船燈小戲;單人船燈船體較小無船篷,由演員一人掛在肩上,邊劃邊唱邊舞蹈。雙人船燈隊只一艘船,單人船燈隊則多艘船同時表演;另一種是“船板燈”,如同眾人抬著一艘龍舟,舟中坐著化妝的孩童,僅是抬著巡遊。
此外,還有一些個別地方才獨有的元宵民俗活動。如連城新泉和長汀塗坊等地以數萬響長鞭炮盤圈在地板上組成各種圖案燃放的“燒炮”,連城隔田以舞青獅黃獅開始然後表演各式拳術和刀槍棍戟術的“天川勝會”,連城新泉每年立春日舉行的“犁春牛”,永定坎市正月十五由長輩手執紅布包裹、上書“早生貴子、白頭偕老”的圓木棒對著當年新婚後生肩背輾打的“打新婚”,長汀童坊正月十四日十餘青年抬著關公塑像在爛泥田裡旋轉衝撞捲起泥漿並互丟爛泥的“甩泥巴”,長汀四都魚溪村以紅綢紮緊的長竹打壓石頭的“打菩薩”,以及踩馬燈、踩高蹺、打獅等等。
這些豐富多彩、爭奇鬥豔的元宵節慶民俗活動,是閩西客家地區數百年來的一種文化積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客家人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既活躍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成為客家傳統精神得以世代傳承的一種載體,是一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之進行繼承、發展與弘揚,對於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客家風情元宵節習俗之魁星點鬥“正月裡來鬧元宵”。要說元宵節上哪兒看民俗活動最帶勁,當數龍巖客家村:上杭遊火龍;連城遊大龍、走古事;永定坎市打新婚等等都是地道的百年民俗活動,意在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添丁添財。
習俗5:燒火龍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元宵夜XX縣埔寨燒火龍。有埔尾下(遠和)、樹德堂、二房(龍2條)。還有埔尾下、二房燒煙架各1架。
習俗6:魁星點鬥
魁星,客家民間信奉的神明。傳說他聰明智慧,才氣過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為勉勵後代崇尚知識、勤奮讀書的傳統習俗。
每年正月十五晌午,閩西撫市社前村熱鬧非凡,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事花轎隊伍繞村而遊。在長達1公里的古事隊伍前面,由本村一人裝扮魁星坐在大轎上,手持鬥筆;當隊伍到達庵堂、宗祠前,魁星用鬥筆寫上風調雨順、四季發財、五穀豐登、萬事如意之類的吉祥話。
古事花轎由眾人簇擁,挨家挨戶巡遊,以慶賀舊歲豐收,祈願來年萬事如意。
習俗7:燒炮
閩西新泉鄉有東南、西、北三個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購1萬至10萬響鞭炮,用一塊門板作墊,將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懸掛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時許,村民用轎抬著"三太祖師",舉著獅、豹、龍、鳳旗,敲鑼打鼓,自北村、西村至東南村遊行一日。每到一家門前,村民就燒香點燭,拱手祭拜,燃放懸掛在屋前的鞭炮。只聽一聲聲炸響,震耳欲聾,頃刻之間火光沖天,硝煙瀰漫。"炮團"燒而非放,故名"燒炮",取一年大發吉利之兆。
習俗8:遊大龍
閩西姑田遊大龍,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條龍從90節到150節不等,每節4米,龍身直徑70釐米左右,每節由5個青壯年輪流抬舉遊動,有“天下第一龍”之譽。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龍出遊前,先由10多個人帶上工具"查修龍路"。次日下午4時許,由長者以豬、雞、魚等供品祭拜龍頭,樂隊伴奏,神銃、禮炮齊鳴。祭拜完畢,龍頭在一片爆竹聲中起駕,開始出遊,每一節龍身順序跟隨,到村外指定地點與龍頭逐一連線。黃昏時分,一條十分壯觀的大龍有如騰雲駕霧,緩緩行遊。龍游大地,百姓緊隨,家家門前燃松明、點燈燭、擺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燒龍身,但龍頭、龍尾上的龍珠不能燒。抬龍板的人最後競相往家裡跑,誰先到家誰最吉利。至此,整個遊大龍活動結束。
姑田遊大龍始於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一條大龍有兩百多節,每節由五個青壯年輪流抬舉,而碩大龍頭由三個人擎著,一個人前面看路,四個人用繩子從四方拉住,才可平穩前行。千米多長的大龍,蜿蜒於鄉間村野,穿行於大街小巷,一路上男女老少趨之若騖,前後左右相隨,所到之處,家家門前燃松香、點香燭、放爆竹,隊伍浩浩蕩蕩,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