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管理

幼兒情緒管理的觀察分析

幼兒情緒管理的觀察分析

管理情緒有“工具”,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在生活中中使用,管理自己的情緒,成為受歡迎的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情緒管理的觀察分析,歡迎閱讀。

摘 要:幼兒情緒管理在如今的社會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開始引起廣泛的重視和討論。人們對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幼兒期的情緒管理教育對長大後的情緒瞭解以及情緒表現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讓幼兒認識情緒、理解情緒、說出心裡的感覺、學習處理憤怒與傷心的方法,對於培養幼兒情緒管理的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幼兒; 情緒管理; 個案觀察

案例一:開學第二天早上,成成被小然不小心撞了,他大聲哭著說是小然不小心撞了他,我就安慰了一下也沒放在心上,並接著組織幼兒學習新的韻律早操。後來我不經意間發現成成臉頰上青了一塊,才意識到事情可能有點嚴重,再看他很不開心的撅著嘴,我就馬上過去細細地詢問了他以及小然事情的經過,他們都說了不小心撞的,那我就讓小姑娘道歉了,但是他還是情緒低落,我軟硬兼施、又哄又騙的,他還是一直委屈的直掉淚,我就請他坐到邊上冷靜一下。慢慢的他看著我們學操也不哭了,但是讓他一起來學他就又撅著嘴不高興。等到我叫小朋友去小便喝水了他又犯倔了,怎麼哄和施壓都沒用,就一直坐在邊上生悶氣。後來還是師傅強硬地拉著他去吃飯,他才在我們的哄騙下慢慢吃完了飯菜,吃完飯後情緒就好起來了。下午我觀察他時情緒已經好了。

案例二:一天早上晨間鍛鍊時,突然聽到成成大聲的哭了起來,我走過去詢問他,他說是小坤打了他,於是我就去問小坤,他說是成成先打了他。這時我就問成成:“你有沒有打他?”成成說:“是小坤先打了小諾。”於是我說:“小坤打小諾是不對,但是你也不可以打他,你打他了就是你不對。”成成就撅著嘴站在了邊上不玩了,等到去做操時他又開心了。

案例三:這天下午放學前,畫畫突然走到我面前說:“老師,成成打我。”還沒等我開口說話,成成已經搶著對畫畫說:“我已經跟你說對不起了。”然後小姑娘也就去排隊沒說什麼了。

案例四:前兩天放學,我走在成成的後面,手不小心甩在了他的背上,他說:“老師你碰到我這兒了。”我說了聲對不起,他抬起頭笑著說:“沒關係。”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成成是一個較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且他不會管理他的情緒。通俗點講就是他可以打別人,但是其他人不能碰到他,如果把他弄痛了更是以大哭作為他告狀的方式。但是從以上四個案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他的改變,從一開始他不能排解悲傷的情緒到能夠平靜地表達出他人對他的“傷害”並能微笑面對,這是一個幫助他去克服以自我中心並學會管理情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透過鼓勵、放大、強化他偶爾一次的“諒解”行為,同時在他突出的地方,如上課能認真聽講、動腦筋思考、學本領快等方面多表揚,給予他榜樣的帶頭機會,幫助他建立自信心,從而幫助他明辨是非,學習控制他的負面情緒。

幼兒情緒管理在如今的社會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開始引起廣泛的重視和討論。認知情緒、表達情緒、體驗情緒被認為是幼兒情緒管理的幾個要素。很小的嬰兒就能表現出恐懼、憤怒、歡愉、驚訝等情緒,說明已經是情緒的個體;而3~6歲的幼兒對情緒就已大致瞭解。人們對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幼兒期的情緒管理教育對長大後的情緒瞭解以及情緒表現具有重要的意義。班杜拉以社會認知的觀點來看待兒童的情緒,他認為兒童是主動的,會使用認知歷程來表現事件、期待未來、選擇行為以及和他人溝通;兒童的許多行為包括情緒行為是由觀察學習而來的。因此,讓幼兒認識情緒、理解情緒、說出心裡的感受、學習處理憤怒與傷心的方法,對於培養幼兒情緒管理的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幫助成成學習控制情緒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透過幫助他認識各種情緒及這些情緒所帶來的影響;幫助他產生我是榜樣,我要懂事,小朋友和老師就會喜歡我的感受,來培養強化他的正面情緒;幫助他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與同伴交流,並瞭解事情的原因,從而“和平”解決。

一、幫助幼兒增進對情緒的認知能力

幼兒是透過情緒與認知這兩套神經系統來學習控制情緒的。因此,如果長時間處於被情緒控制的狀態裡,會讓幼兒形成神經上的記憶,從而影響其認知學習。教師在幫助幼兒管理情緒時,不僅要消除幼兒的消極情緒,更要注重引導幼兒學習正確認識各種情緒以及瞭解這些情緒所產生的效果,學習調節情緒並要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例如在案列一發生後的第二天,我利用談話活動和幼兒講了個自己編的小故事,從故事中引導幼兒去發現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多種情緒,或高興、或傷心、或生氣,在我們發脾氣時往往使身邊的人傷心,而當我們高興的時候往往會讓大家都很高興。透過對故事中小動物的感受、理解,幼兒能夠較快地將小動物們的情感體驗遷移到自己的身上,並且更容易理解、接納正面和負面情緒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可見,幼兒的情緒發展若要健全,有賴於建立正確的情緒知識及學習正確對待的方式。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不適宜用冷靜、理性的解釋來使幼兒對他人感受的察覺,而應加上較強的情感,並且以童趣的方式更進一步地提供方法,才能讓孩子知道如何感受並做出反應。同時,我們在發生事情時也要幫助幼兒去想想事情發生的經過,而不是一味的關注結果,如在案例一中,我們應該引導成成明白小然的不小心是讓他被撞得很疼,但是人都會有不小心的時候,如果是他不小心撞了別人,他會怎麼來解決這個“意外事故”。所以“同理心”有助於幼兒利他行為的發展,更是幼兒走向成長的.重要基石。

二、利用榜樣作用,培養並強化幼兒的正面情緒

面對像成成這樣自尊心強的幼兒,我們還利用榜樣作用,讓他形成良好的行為約束。在平時,我注重從他的個別行為中提取一些正面的細節,並在全體幼兒面前不失時機的進行表揚與鼓勵,使他心情愉悅並感到自豪,為多接受老師的表揚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如他在看見小坤打其他小朋友時他會“見義勇為”去打小坤,我就利用他的這一點在全班面前表揚他樂意幫助小朋友的行為,但是也批評了他使用的方式不正確,不應該是打還的方式,鼓勵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能再動手打人,可以告訴老師或者幫助同伴瞭解被打的原因,從而不僅不會打擊他幫助人的積極性,也能使他很快就從被指責的不良情緒中轉換過來,還能讓其他幼兒從他的事情中學習同類事情的處理方式。在以後出現同種事情時,孩子們少了直接的“報復行為”,多了理智的“和平外交”。由此可見,榜樣的效果是好的,幼兒受榜樣行為的影響,比單純的行為強化的影響要大的多。

三、鼓勵幼兒選擇建構性策略,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幼兒成長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策略,小班幼兒更傾向於使用情緒釋放策略,而中班幼兒較多地使用建構性策略,大班幼兒有時更喜歡使用迴避策略。例如同伴排斥情境:當看到某一個或一些小朋友在玩一個特別好玩的玩具時,我也想玩,可是其他小朋友不讓我玩,這時不同年齡階段的“我”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策略:大班的“我”會使用迴避策略,即站在旁邊或走開;中班的“我”會使用建構性策略,即問同伴:“為什麼不讓我玩?”小班的“我”會站在那裡放聲大哭並且跑去告訴老師,也即情緒釋放策略;還有一種是視幼兒性格特徵而定的,即破壞性策略,也就是把同伴的玩具拿走並且說:“不讓我玩,我也不讓你玩。”

在這三種策略中最有效也是最正面的策略就是建構性策略,從案例四中可以看出,透過近一個學期的培養,終於使成成能夠較好的使用這種策略,及時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然後形成“沒關係”的情緒表現,使他覺得自己長大了,讓生氣難過轉變成高興、自豪。這樣的結果,是個體對成長的本能需求,但關鍵還在於老師、家長對“長大了,你真棒”的強化。

此外,情感策略也是幫助幼兒形成正面情緒的方法之一,我們在平時要營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以及完全被接納的心理情境,使身處其中的幼兒能較自由、開放地進入同伴的情感世界,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能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感受不因壓抑而變質,也為某些負面情緒感受有了正常的宣洩。

幼兒常常被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且衝動任性、只顧自己的需要,不會為他人著想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兒的對話和行為中我們經常發現,他們對無生命的玩具、受傷的小動物、路邊的小花小草或陌生人都會表達關心與同情,因此我們要學會欣賞並好好利用他們純真的同情心。幼兒不是小大人,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們對事物的反應來自於自身的認知,成人應該站在幼兒的立場,接納幼兒的情緒反應,理解並欣賞幼兒的情感,積極引導幼兒積極正面的情緒,並以此來進入他們的情緒世界。培養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有助於他們良好情感的健康發展,而且對他們的未來生活也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