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
引導語:《匆匆》是現代傑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匆匆,供各位參考。
匆 匆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附:賞析
一、寫作背景: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優美的散文,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散文詩,但是從作者將此文收錄於1924年12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其詩歌與散文集 《蹤跡》看,作者是將此文作為散文作品的。因為其《蹤跡》之第一輯是新詩。第二輯是散文。而此文恰被作者收錄在其第二輯散文部分的。
該文凡五百四十一字,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文章寫於1922年3月28日,原載1922年4月11日《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34期。此前,朱 自清先生的作品都是詩歌。而此時朱自清先生則改詩歌創作為散文創作。其中緣由:一是作者的創作態度決定的,二是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選擇。因為作者面對時代 前進中的社會與人的種種變化,“不願遠遠地捉摸,而願剝開來細細地看。”①作者細細地看了之後,就要把它說明白,自然,散文比詩歌更適合朱自清先生內心世 界的表露,更適合他的平淡自然的審美理想的實現了。
朱自清先生寫作《匆匆》一文是1922年。此時,恰值“五四”運動落潮之際。作者失望於現實,其心情苦悶,彷徨已不能自己。但作者恰如孔子所說的“哀 而不傷”②,彷徨而不消沉,他站在“中和主義”的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 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裡,有它相當的位置。”③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④以求得“段落的滿足”。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 者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於是作了《匆匆》一文,呼籲要振作精神,惜時奮進。
二、思想主題:
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透過具體生動的景象描寫和一連串的疑問,不僅把看不見摸不著而匆匆流逝的時間形象地展現出來,而且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 悵惘,對“去日苦短”的恐懼與悲傷,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問題的嚴肅思考,要珍惜時光,珍惜生命,不要讓日子白白過去,不要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 示自己要惜時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