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思念的隨筆作文
農曆七月十五稱之謂中元節,也有稱之謂鬼節。不管如何稱呼之,那是一種叫法。但從祭祀活動形式看,表達生者對故人的一種緬懷心理——思念,釋放著生者對過世亡靈的一種特殊思念的方式。
人故有一死,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後人懷念過世的親人是情禮之中的事情,不管何種方式,都是出於心靈上的一種懷念,表達著生者對逝者的思念與祭祀緬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故人祭祀活動中有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這是兩個較突出的重要節日。在這兩個典型的祭祀活動日中,中元節僅次於清明節。鬼節,是一種特殊名稱,即死人節,它是中國千年祭祀文化積澱的合成元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陰陽劃分活人與故人的界限。陽間既是人間的世界;而陰間,則是劃分給故人的世界。鬼節,就是祭祀故人的一種特殊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成分,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從遠古延伸到今天。至於其發源於何年何月,可以說不詳。悠久的傳統文化從根基上看,無非是對故人的豐功偉績的一種緬懷,一種懷念祭奠而已。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有深厚的淵源可追溯的。清明節、中元節的建立就是建立在大眾認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標明我們中華民族是尊老愛幼,秉承先人的基業,弘揚前輩的光榮傳統,不忘故人的豐功偉績,傳承祖先的基業,向前拼搏奮鬥,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
生者與故人是一種事業傳承的關係,我們繼承祖先的事業,接過祖先理想的藍圖規劃,向著更高的境界邁進,完成祖輩的夙願,弘揚祖輩的光榮傳統。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今天的一切源於祖先的奮鬥基石上。生者以不同方式祭奠故人是完全符合人生哲理的行為。緬懷祖先的奉獻精神,藉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早日完成祖輩的理想事業。各種緬懷祭祀活動舉措不為過,運用到好處,也是一種精神動力,能提高事業積極性,促進事業的早日完成。任何事物都是辯證關係的結合,關鍵是如何地掌握運用。
人生一輩子,不管英雄,還是平民百姓,最終是要回歸大自然,入土為安這是人生的圓滿結局。生者妥善安置故人迴歸自然,以平淡節儉為好,不必耗費過多的資金,其實也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關鍵是人活著時候,要多加以關照,特別是對待老年人,尤為重要。老人健在時,時時予以精神、物質上的關照,讓老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情感所在,感受到兒女親情的存在,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快樂生活下去。這樣總比老人過世後盡情地哭泣,嚎啕大叫,虛情假意地裝腔作勢強百倍。老人健在,給予精神關照往往比物質關照要強的多。老人上年紀後,牙口不好,對食品沒有什麼苛求,柔軟可口即可;精神上則是需要呵護,追求著親情,人情,世間的'友愛的和諧。《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充分說明了老人內心世界的需要。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對老人的最為貼切的關照,也是最大的孝心體現。人,有生就有死,這亙古不變自然法則,誰也無法迴避,也無法擺脫。所以,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常見的事情。擺正心態,正確面對即可。沒有必要回避,也沒有必要忌諱生死之談。
人活著就要珍惜每一天,過好每一天。真正到了那一刻,誰也沒有辦法,坦然面對死亡即可。生死有命,那是自然規律所在。所以,人在生死這個問題上,要正確面對,只有這樣才能生活的更好。
中元節,是去世人的節日。我們祭奠故去的人,緬懷祖先的功德,這對我們提高生活認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於此同時,可認真地反省一下人生,反省人生的意義,這對現實生活有好處,透過反省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懂得生存的意義,以便更好生活下去。
時值中元節之際,衷心祝願所有天堂之上的親人,生活的幸福快樂!生者為您們祈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