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文章導讀】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下面是關於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一、匯入要新穎.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一樣。教師的循循誘導,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教學,為整節課的成功作準備。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匯入:⒈歌曲匯入。⒉設定懸念。當然匯入很多,教學中不能單一的用一種匯入,也許這種匯入剛開始學生覺得很有勁,但天天用學生就會厭倦了。所以教師設計時要多多新穎,多多改變,儘量多樣性。

二、創設情景,多用直觀教學.

由於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豐富,知識範圍有限,決定了他們對直觀、新穎、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學生學習“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這三個問候詞時很容易混淆,我就用道具設定情景:畫了三幅圖,有從東面初升的太陽表示上午,有正在上方炎熱的太陽表示中午,有明亮的月亮表示晚上。再叫學生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來說,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作為一個小學英語教師表情要豐富,如果表情呆滯,語言平淡,學生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中。所以在課堂上,老師需要生動地表演,豐富的表情,使學生進入一個童話世界。在製作教具時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動手做。在教學中要用到的圖片,可以提早幾天佈置下去,當他們的'作品被運用在課堂上時,孩子們都很興奮。這樣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激發了學英語的興趣。此外畫圖片,也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也可讓他們熟悉一下將要學的新知識,真是一舉多得啊!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玩學結合”.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在課前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聽、說、讀、寫教學遊戲,使學生邊玩遊戲邊學習,在豐富多彩的遊戲中接受英語,喜歡英語,達到“玩與學”相結合的目的。在小學英語書上有許多單詞要記住,這就得透過讓學生在各種遊戲中慢慢學習單詞,而不是死記硬背。我們要掌握的單詞以卡片、圖片、頭飾、動作等各種不同形式展現給學生,透過各種遊戲進行滲透。

【篇二】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句型是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和意義從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的一般表現形式。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活動,有利於句型教學目標的高度達成,應當把握以下四個基本途徑。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控氣球的競賽,併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控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透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會話,然後透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後,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透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並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鬆、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絡。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聯絡”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小學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透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採用迴圈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後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充套件、綜合復現”的原則。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鍾。t:what’s the time?(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後,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幫助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四、提倡協作交流。體現真實交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實交流的活動又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五單元時,在句型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了“認識新朋友”的任務。教師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利用所學的新句型“does he?”來了解tom的情況,並把問題記錄下來,派代表向老師提問,以獲取tom的相關資訊。交流時,學生紛紛發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在這個存在資訊差的交際任務中,學生相互協作,透過交流建構起了有關tom的資訊資料,既熟練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增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