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課件
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分享了六下語文第十課的課件給大家,歡迎閱讀!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週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優秀文章。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學情分析
對於李大釗,部分學生有所瞭解。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理解課文,並適當展開討論,使學生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三、教學目標
1.會讀寫課文的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讓學生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後與敵人做鬥爭的事蹟,體會光榮的革命傳統。
3.領悟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詞句。
2.深入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五、教學難點
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六、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練習用概括小標題的方法概括課文內容。
2.學習課文中用對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要點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再讀課文,初知全文內容。
3.學習課文第一、二部分,瞭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1.有那麼兩句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雖死猶生的革命前輩。誰能結合課前預習,說一說題目為什麼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2.簡介李大釗。可讓學生結合手裡的資料,談一談對李大釗的瞭解,然後教師適當加以補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李大釗的哪幾件事?
出示練習:課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順序寫的,主要寫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這幾件事。
2.指名檢查初讀和預習情況。
課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時間順序寫的;主要講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時、在法庭上、被難後。
3.師小結:作者是在父親逝世十六週年時寫的,透過回憶父親被捕前、被捕時、在法庭上以及父親遇難後的沉痛心情,表達作者對父親的懷念。我們把這樣的表達方法稱作倒敘。你還想起,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文章,也採取了這樣的表達方法呢?
出示練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採用_________的表達方法,我們以前學過的文章_________ 也採用了這樣的表達方法。
4.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1)學生自讀生字詞。
(2)小組檢查互相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對未掌握字詞的學生及時加以輔導。
(3)指導易錯字“籍、殘”等字的書寫。
(4)學生按結構歸類抄寫部分生字。刑 籍 屜 窩 匪 哼
三、理清課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課文內容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讀課文並思考:按照時間的順序,我們可以把文章分為幾部分呢?
2.指名彙報交流。
3.自主再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從這兩部分描寫,你認識了一個怎麼樣的李大釗?
4.學生自主學文之後在小組合作交流。
組內初步交流自學成果,互相補充;如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做上記號,待合作探究時解決。
5.品析人物語言,學習“被捕前”。
從語言訓練入手,著重引導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麼!”就“知道什麼”,正確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麼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應該知道
可讓學生反覆讀,在讀中品味詞語所包含的意思。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應抓住詞語“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讓學生在品詞中體會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忠於革命的偉大精神。最後透過反覆閱讀品析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出示練習:我哪能離開呢?請換種說法。
6.體味人物神態,學習“被捕時”。
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兩句描寫人物神態的話,從中領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裡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槍,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換成“匆匆忙忙”行不行?為什麼?
(2)面對兇惡的敵人,“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
“慣有”“嚴峻”兩個詞去掉行不行?教師扣住“慣有”一詞,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平時對待革命工作的態度。最後使學生弄清父親平時的態度和麵對敵人的態度保持一致說明什麼?體會父親處變不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精神。
7.體會對比描寫手法的反襯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採用了怎麼樣的描寫手法呢?(對比)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①前後態度的對比。把父親燒檔案“我”提出問題時的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做比較,使學生了解到父親前後態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親忠於革命的精神。
出示練習:透過這樣的對比描寫,我認識了一個_________的李大釗。
②面對敵人,“我”與父親的態度對比。“我”是瞪著眼、恐怖……父親是“不慌不忙”“嚴峻的態度”。
出示練習:透過這樣的對比描寫,我還認識了一個_________的李大釗。
8.教師小結。
9、板書設計
十六年前的回憶
永遠忘不了父親被難日
前後照應 被捕前:局勢嚴重 忠於革命
被捕時:不慌不忙
首尾連貫 被捕後:平靜慈祥 堅貞不屈
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