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培訓ppt課件
透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研究的物件、領域、方法,掌握心理的實質,樹立科學的心理觀,明確學習心理學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心理學培訓ppt課件,歡迎閱讀。
心理學培訓ppt課件
教學重點:心理現象分類,心理實質。
教學難點:心理實質。
教學時數:4學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物件(1學時)
一、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提問引起學生興趣:
1.心理學是否等同於看相、巫術、算命等?
2.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以人的心理為主要研究物件。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3.心理學的具體任務:
1)客觀世界是怎樣引起人的心理活動的?心理活動中,大腦高階N是怎樣活動的?
2)人的心理過程是怎樣產生、發展、完善起來的?它有那些規律?
3)個性差異及其發展、形成規律有那些?
4)怎樣預測人的心理與行為?
5)心理活動是怎樣調節人的行為的?如何促進人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現象的分類
(一)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消失的過程。它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
1、認知過程(知):人在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各種心理現象。
簡要介紹概念: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
2、情感過程(情):人認識客觀事物時產生的各種內心體驗過程。
3、意志過程(意):人們為實現奮鬥目標,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過程。在意志過程中產生的行為就是意志行為(行)。
4、知、情、意、行的關係:知是產生情、意的基礎;行是在知的基礎上,在情的推動下產生的,它能提高認識,增強情感,磨練意志;意控制、調節情,提高知。
(二)個性心理
心理過程是人人共有的心理現象,但由於個人的遺傳素質、生活環境、經驗等不同,使人表現出不同的個體心理。
個性即人的獨特性。個性心理是表現在個體身上的比較穩定的、區別於他人的心理特點。
1、個性傾向性:個體活動的基本傾向和動力。包括:動機、需要、興趣、信念、理想、世界觀等。
2、個性心理特徵:個體身上經常穩定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能力。
3、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的關係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是個體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都是心理學研究的具體內容。
心理過程從心理現象的組成部分來研究個體心理現象的共性,它是個性形成的基礎;個性心理從個體心理現象的表現來分析個體心理的差異性。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形成的。一方面個性心理是在心理過程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不可能產生情感;沒有積極的意志行動,也就不可能形成個體的性格、氣質、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個性心理又能調節心理過程,並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
第二節 心理的實質(2學時)
一、心理觀
心理觀是人們對心理現象的根本看法和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觀。
(一)唯心主義心理觀
唯心主義堅持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依賴於精神存在。
1、主觀唯心主義心理觀:認為物質由精神決定,萬事萬物產生於感覺。如:“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天下無心外之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觀唯心主義心理觀: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以黑格爾為代表主張“絕對精神”。
(二)唯物主義心理觀
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決定精神,精神依賴於物質存在。“形具而神生”、“神形相即”、“神用形質”,“腦為元神之府”等。
1、機械唯物主義心理觀:我國古代許多人認為心理現象產生於心臟、或肝、或膽、或脾;國外近代著名心理學家華生認為“有什麼刺激就有什麼反應”(S-R)。這種把心理現象視為客觀刺激作用於人感官N系統的產物,實際上是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看作是被動的反應物,顯然是錯誤的。
2、辯證唯物主義心理觀:辯證唯物主義為科學揭示心理的本質奠定了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現象的產生既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發展,更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為,人腦是產生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現代醫學和生理學也證實了這一點。
所以,科學的心理觀應該是辯證唯物主義心理觀,即人腦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世界主觀能動的反映,客觀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二、心理是人腦的機能
(一)簡要介紹N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二)大腦的功能
1、大腦是N系統的高階部位,是思維、語言、智慧等的器官,是心理的物質器官。其淺層的機能主要在於對刺激資訊進行精確分析、綜合,大腦的病變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其深層的機能比較低階,主要是接受和傳遞來自上層的資訊,並傳向外周N系統。
2、簡要介紹大腦皮層有以下主要區域的功能:枕葉、顳葉、頂葉、額葉。
3、簡要介紹大腦皮層言語中樞的功能:運動性言語中樞、聽覺性言語中樞、視覺性言語中樞、書寫中樞。
4、簡要介紹大腦優勢與非優勢半球理論:左半球在語言方面的機能突出,右半球在表象和空間關係方面的機能突出。
(三)中樞N活動規律
1、N活動過程:興奮和抑制是N活動的基本過程。興奮是指引發和加強機體活動的N過程;抑制是指制止和削弱機體活動的N過程。二者性質相反,但對立統一、相互轉化和依存。在大腦N活動中,一個部位處於興奮狀態時,則另一部位處於抑制狀態。當然某一部位長時間的興奮可能使這一部位轉化為抑制。
抑制分為非條件性抑制和條件性抑制:非條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條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性抑制和分化抑制。
2、中樞N活動規律:第一,興奮與抑制的擴散和集中;第二,興奮與抑制的相互誘導。
(四)心理活動方式
1、反射:心理學上,反射是指有機體透過中樞N系統對體內外刺激產生的有規律性的應答活動。反射是N活動(也是心理活動)的基本方式。前蘇聯生理學家巴浦洛夫將反射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反射弧:實現有機體反射活動的生理結構裝置,由五部分組成:感受器、傳入N、N中樞、傳出N、效應器。 反射弧是反射環路,從N中樞傳向效應器的指令引起反應,這種反應又以反饋方式將反應結果傳回N中樞,使反射活動得到進一步調節,使反應更準確完善。所謂反饋就是指資訊在一定通路上來回傳輸方式。
工具性條件反射: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巴浦洛夫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是有機體透過自己的活動或操作使行為受到強化的條件反射。
2、兩種訊號系統:1927年巴浦洛夫提出第一訊號系統、第二訊號系統概念。
三、心理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例:狼孩的故事、魯賓遜漂流記。
(一)心理是物質發展到高階階段(腦)的產物
反映是物質的普遍屬性、是指物質相互作用並留下痕跡的過程。(注意與反應的區別,心理學上反應是有機體的.某部分發生的相應於刺激的變化。)
反映形式的演化:無生命物質以物理的、化學的機械為反映形式——生物以感應性為反映形式——低等動物以感覺為反映形式——脊椎動物以知覺為反映形式——高等動物以具體形象思維為反映形式——人以意識為反映形式。
(二)客觀現實是心理的內容和源泉
無論是簡單的感知覺還是複雜的觀念意識都是客觀世界的種種屬性、關係在人腦中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以客觀現實為內容和源泉;社會生活是人心理的決定性因素。也可以這樣講,心理活動就其內容、源泉、發生方式來講都是客觀的。
(三)社會實踐是心理發生和發展的基礎
客觀世界不是機械、靜止地決定個體的心理活動和塑造個體的個性特徵的,而是在人的活動中,透過人與客觀現實的互動作用來發生影響的。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己,並從中認識世界的本質,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進而使認識不斷提高。由於實踐的社會性和多樣性,從而促成了人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形成。所以,人的心理是在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實踐是檢驗心理反映的標準;心理又能調節人的實踐。
(四)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作為活動主體的人因年齡、經歷、經驗、興趣、世界觀及當時的心理狀態等不同,所反映的事物也有差別。因此,個體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是機械靜止的;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依據自己需要進行選擇的;不同人不僅能反映不同事物,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場合對同一物件的反映也可能有所不同。如:不同人對同一物件的不同心境:同一人在不同地方的心境。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領域(0.5學時)
一、心理學的歷史
(一)心理學是古老而年輕的科學
1、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人類從產生開始就在研究心理現象,但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低的制約,往往把人和自然的一切變化歸結為“神”的力量,認為人的活動是由“靈魂”決定的。在古代稱心理學為“靈魂學”。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在《靈魂論》中對心理現象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和分類,這本書可以看作是第一本關於心理學的專著。但到近代以前,它一直從屬於哲學、宗教、神學,屬於思辨學科。
2、1590年德國麻堡大學教授葛克爾第一次使用“心理學”,心理學概念才正式出現。
3、19世紀心理學從哲學、宗教、神學中的分離。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1832~1920)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學,才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
(二)心理學在我國
美國心理學家墨菲曾說“世界上心理學的第一故鄉是中國”,但發展卻相當緩慢,到20世紀初才隨西方科學技術被介紹近來。1917年北京大學心理學家陳大奇(1886~1983)建立我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在我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
二、現代心理學觀點(簡要介紹)
(一)生物學觀點
(二)行為主義觀點
(三)精神分析觀點
(四)認知觀點
(五)人本主義觀點
三、心理學的領域(簡要介紹)
心理的生理基礎、感覺和知覺、學習心理、身心發展、個別差異、動機與情緒、社會心理、異常行為與心理治療。
第四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學習意義(0.5學時)
一、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式
建立假設、蒐集資料、分析資料、做出結論。
(二)基本方法(只介紹概念和特點)
觀察法、訪談法、實驗法、問卷法、個案研究法、教育經驗總結法。
二、學習心理學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學習教育理論提供心理學理論基礎。
(二)實踐意義
有助於個體發展自我;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有助於生產勞動者合理安排生產過程;有助於醫務工作者提高醫療效果;有助於提高商業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