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秦皇島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為了適應人才需求,即理論、實際結合型人才,我係組織了一次工程地質實習。實習地點在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處的石門寨地區,實習時間為20xx年7月8日至7月12日。此次實習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型別及特徵。認識岩溶地形,瞭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質作用和現象的形態特徵等等。
一、實習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概況
石門寨地區位於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屬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區內有公路,與秦皇島相通,從秦皇島市去北戴河,海濱、山海關等,又有公共汽車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極為方便。
工作區坐落在柳江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東南,在山海關以南入渤海,盆地內最高的山峰為老君頂,海拔493.7m。南部大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佈區是本山區山高陡峻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多集中於七、八月份,可為全年降水量對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內。
二、地質概況
本區地層屬華北型,除較普遍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誌清楚,地層特徵具一定代表性,全區範圍內所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系,中生界的上三疊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區的地層順序,地層單位的劃分和各地層單位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間的接觸關係,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綜合地層柱狀圖
本區地層,自下至上簡述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馬嶺組
下馬嶺組是區內出露最老的沉積岩,地層單位不整合於綏中花崗岩r2之上,在張崖子一帶,發育良好,出露全,張崖子西剖面可作標中剖面本組厚91米,主要巖性為雜色頁岩(包括紫紅色,蛋青色、灰黑色,黃綠色等)。下馬嶺組的層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縣境內,最早的稱為下馬嶺頁岩,後又稱下馬嶺頁岩組等。其實下馬嶺組的巖性不都是頁岩,與本區一樣還有部分砂岩,區內本組地層有兩個韻律組成,第一韻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可作玻璃原料。
本組除主要在東部落近南北向分佈外,在西南部的雞冠山一帶也有分佈,其與綏中花崗岩的沉積接觸關係,在雞冠山和張崖子西一樣明顯,波痕、泥裂等現象亦易見到。
2) 景兒峪組
本組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莊兒溝,厚約28米,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至粘土巖,至石炭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與下馬嶺組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下界限明顯,巖性標誌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紅色薄層狀的泥灰岩為主要特徵,與下伏下馬嶺組的分層標誌,則以本組底部的砂岩作為分界,此巖的特徵石顏色黃褐色和帶鐵鏽色,粒度較細,含鐵質及海綠石較多。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1) 府君山組
府君山組是區內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層,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厚146米,巖性主要為灰綠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頂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組屬淺海相沉積,其與下伏景兒峪組,上伏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頂底界限和分層標誌都十分清楚,底部為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區域性含礫屑,併產三葉蟲化石,與景兒峪組頂部地層相差懸殊,與饅頭組得分界則以本組頂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雲質灰巖或以饅頭組底部的紅色碎屑岩和泥岩。
2) 饅頭組
饅頭組由於巖體侵入,構造破壞和風化剝蝕產生出零心,出露較
好的地層是在溫莊以北一帶,但距離較遠,東部落北出露也較好且完整。可作本區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1米,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為主,底部具有角礫岩和礫岩,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加少量白雲質灰鹽,本組與下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本組上、下界限均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本組頂部的鮮紅色泥岩層作為標誌層,泥岩的特點是顏色鮮紅,成塊狀、無層理。這一分層標誌在整個華北地區都相當穩定,是典型的標誌層,本組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但從岩石地層特徵,尤其是頂部分層標誌,結合層位來考慮本區下寒武統饅頭組的存在是無疑的。
3) 毛莊組
本組的分佈特點是與饅頭組相仿,但後者稍廣,在沙河寨的西,毛莊組出露較好,化石也較豐富,可作為本區毛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約112米,巖性特徵以紫紅色頁岩為主,頁岩含少量白雲母小片,就其顏色而言,比饅頭組要暗一些,俗稱豬肝色,與徐莊組相比,則又鮮豔一些,以褶頰蟲類三葉蟲為主。
4) 徐莊組
本組的分佈比毛莊組更為廣泛,比較好的剖面是東部落西剖面,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十分豐富,上下界限也十分清楚,可作本區徐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101米,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岩,夾暗紫色粉砂岩,細砂岩和少量鮞狀會巖透鏡體或扁豆體,與下伏毛莊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岩互層為標誌,而毛莊組頂部則是比較單一的紫紅色頁岩。
3) 張夏組
張夏組受到破壞和覆蓋較少,是寒武紀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良好,是區內很好的標準剖面,本組厚130米,屬淺海相沉積,按巖性特徵可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鮞狀會灰巖,夾黃綠色頁岩,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
本組與下伏地層徐莊組為整合接觸,兩者的分界是以層狀的鮞狀灰巖為張夏組的底部,徐莊組的頂部很少有灰巖或少量很少的扁豆體,從三葉蟲化石來看,張夏組底部常見有叉尾蟲,小裂頭蟲等。
4) 崮山組
崮山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佈相仿,比較好的剖面也以288高地東山脊上的剖面標準剖面,本組厚102米,屬淺海相沉積,據巖性特徵,可分下、中、上部分,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岩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下伏張夏組間有明顯的水下衝刷面,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顏色和結構,成分變化明顯,張夏組的頂部是灰色藻灰巖,而崮山組的底部是紫色礫屑灰巖或紫色粉砂岩互層,三葉蟲化石也不同,張夏組藻灰巖中產德氏蟲,在崮山組底部見有蝴蝶蟲,崮山組化石豐富,幾乎每層都可採到,主要為三葉蟲,其次是腕足類及迭迭層石,主要都是三葉蟲種類。
5) 長山組
長山組分佈與崮山組相同,出露好的剖面也是揣莊北288高地東山脊為標準剖面,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很小,只有18米左右,屬淺海相沉積,巖性為紫色 ,礫屑灰巖分砂岩與頁岩互層,夾有藻類巖及上午屑灰巖,與下伏地層崮山組為整合接觸,二者分界清楚,崮山組頂部與本組接觸部位是灰色厚層狀藻灰巖含三葉蟲、蝙蝠蟲和蝴蝶蟲等化石,長山組的底部為紫色,生物礫屑灰巖含海綠石,組成生物礫屑灰巖的化石是腕足類和三葉蟲、莊氏蟲等,本組中的藻灰巖為柱狀藻,紫色氧化圈,非常明顯,與崮山組有所不同。
7) 鳳山組
鳳山組的分佈同長山組出露好的一面是揣莊一帶,揣莊北288高地東坡可作鳳山組的標準剖面,本組厚92米,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岩夾礫屑泥灰岩,黃綠色鈣質頁岩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特點是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後往往成黃色土狀礫屑成為小團塊狀,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與常長山組的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岩為標誌層,此層含有三葉蟲化石,長山組頂部的紫色粉砂岩緊伏於其下。
1.奧陶系
1) 冶裡組
下奧陶統冶裡組的分佈大體上與鳳山組一致,區內東、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東部區 ,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揣莊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區內冶裡組的標準剖面。
該剖面冶裡組厚125.5米,屬淺海較深水沉積,巖性可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裡屑及蟲孔狀灰巖,上部微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岩,與下伏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誌是以灰色礫礫屑灰巖作為冶裡組的底界,此裡屑灰巖很薄,厚不到0.5米,其上便是質純灰巖,純灰巖在揣莊一帶形成陡砑子,地形標誌特別明顯,冶裡組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腹足類、介形類等。
2)亮甲山組
亮甲山組的層型剖面在石門寨的亮甲山,在亮甲山剖面測得亮甲山組厚118米,茶莊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岩,與下伏冶裡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亮甲山組底部的中層狀豹皮灰巖為標誌,風化後呈泥質條帶狀,區域性含燧石純核,此層開始便見到頭足類化石“房角石”。
3)馬家溝組
本組分佈很廣,東西部都有,地層發育最好,化石較多的石茶莊北山一帶,該剖面可作為區內馬家溝組的標準剖面,出露厚101米,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為暗灰色白雲質灰巖夾部分白雲質含燧石結核,豹皮狀白雲質灰巖,頂部具少量灰巖,化石多產於頂部本組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但二者界線十分明顯,分層標誌是以馬家溝組底部的黃灰色,具微層理,含礫屑燧石結合的白雲質灰巖,此層分佈穩定,在整個華北地區都可見。
3.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統本溪組東、西部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東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帶,小王山剖面可作標準剖面,本組厚82米,橫向上本組厚度有所變化,在石門寨西門處,測得厚度約70.7米,本組的巖性特徵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互動相沉積,下部為鐵質砂岩和褐鐵礦,粘土巖,平行不整合於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粉砂岩及頁岩,夾3—5層泥灰岩透鏡體,透鏡體中含海相化石筵珊瑚,腕足類、雙殼類、腹足類、苔蘚類、棘皮動物類、粉砂岩及頁岩中含植物化石。
1) 太原組
上石炭統太原組得分佈與中石炭組本溪組相同,區內研究最早得剖面是在付水寨得老柳江,初稱為雲山組,本組巖性較穩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徵,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有兩個韻律組成,也含海相化石腕足類、雙殼類,是海陸互動相沉積,與本溪組分界明顯,本部底部青灰色含鐵質中細粒長石岩屑雜砂岩,風化後具小孔,特徵顯著,分佈穩定,過去稱做雲山砂岩,在遼寧太子河區則稱黃旗砂岩或小孔砂岩,此砂岩均可對比。
4二疊系
1) 山西組
山西組主要分佈在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本組是區內重要含煤層位,屬於近海沼澤沉積,研究和開採煤礦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組以前稱柳江組,本組可以石門寨西剖面作為標準剖面厚61.8米,主要沿線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岩屑雜砂岩、粉砂岩、炭質頁岩及粘土巖,構成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60米左右,發育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門寨西一帶,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長城區有變薄趨勢,與下伏太原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誌可以本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長石岩屑雜砂岩為界,這些砂岩在走向上有些變化,有時粒粗,並含礫石,有時變成中細粒結構,顏色可由灰白色變黃灰色,但結合地層層斜,上、下聯絡,以及注意山西組含可採煤的.分佈特徵,便可加以區別。
2) 下石盒子組
下石盒子組主要分佈在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佈,發育較好的剖面是牛毛嶺一帶,石門寨西門西側的剖面可作為區內下石盒子的標準剖面,此剖面上本組出露完全,併產植物化石,厚115米。有三個韻律構成,本組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岩屑雜砂岩。第二第三個韻律的頂部分別為A2、A1層耐火粘土巖或粘土質粉砂岩,顏色為紫色、紫灰色,含化石層位是在第一個韻律的頂部灰綠色含雲母泥質粉砂岩,中、下石盒子組與下伏山西組為整合接觸,二者的界限以山西組頂部的B層耐火粘土為標誌層。
3)上石盒子組
上石盒子組分佈比較侷限,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一帶,發育最好的剖面是歡喜嶺,此處可作為上石盒子組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2米,本組巖性特徵明顯,分佈穩定,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淨砂岩為主,夾極少量紫色細粒砂岩及粉砂岩,與下伏石盒子組的接觸關係,為整合接觸,但上石盒子組的底部是另一個沉積韻律的開始,界限明顯,其下即為下石盒子組的A1層紫色粘土質粉砂岩。界線的上下層都可作為這兩組的分層標誌。上石盒子組底部的灰白色含礫粗粒長石淨砂岩更為特徵,這層砂岩一般出露較好,單層厚度較大,總的厚也大,含長石量較多,雜質少,粗粒結構,並含礫石,這層長石淨砂岩以前曾稱南山砂岩,與太子河地區的彩家砂岩相當,在太子河又稱彩家砂岩或王八蓋子巖,其特點相似,是很好的區域性分層標誌,本組中未獲得化石資料,本組的劃分和時代的確定,主要是根據巖性對比。
4) 石千峰組
石千峰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由於上覆中生代地層的覆蓋,因而出露很侷限,只見於黑山窯至歡喜嶺一帶,出露較好的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此處剖面可作為石千峰組的標準剖面,厚150米以上,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層,包括粉砂岩、泥岩,夾少量的礫岩粗粒至中細粒淨砂岩和雜砂岩。其於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二者可以顏色區分,石千峰組的底部是紫紅色含礫粗粒岩屑長石雜砂岩,從成分看,尤其是從岩石組合的特徵看,有較大的差別,即石千峰組的岩石成分和岩石型別都雜一些,本組在紅層中發現有植物及少量昆蟲化石。
(三)中生界
1.三疊系
黑山窯組 該組是晚三疊世地層,原屬下侏羅統北票組的下部層型剖面在黑山窯後村西,厚161.8米,巖性為灰白色,中粗粒長石石英雜砂岩、黑色炭質頁岩、粉砂岩,含煤線,其中含大量植物和少量昆蟲及雙殼類等,屬湖泊相,與下伏上二疊統石千峰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上下岩層產狀差別很大,本組底部具底粒巖,與上覆地層北票組為整合接觸,但二者界限十分清楚,北票組底部以礫岩與本組分界。
2.侏羅系
1) 北票組
北票組在區內分佈很廣,主要分佈在中部地區近南北展布,出露層序較全,露頭較好的剖面是在黑山窯後村至大嶺一帶,此處可作為區內北票組的標準剖面,該剖面的北票組可分上、下兩段。
下段:以礫岩和含礫粗粒雜砂岩為主,夾少量粉砂岩及頁岩,厚278米,與下伏地層上三疊統黑山窯組呈整合接觸,二者分界以北票組下段底部的礫岩作為標誌層,下段植物化石豐富。
上段:以粉砂岩、黑色炭質頁岩為主含煤線,厚215米,底部具大礫岩,與下段界限明顯,此段含植物、昆蟲 、雙殼類等化石。
北票組屬湖泊、河流、沼澤相沉積,由南至北厚度變化較大,尤其在東部區,北票組的不同層位覆於下伏地層上,這可能是由南向北超覆之故。北票組與下伏地層黑山窯為整合接觸,與其他地層,如石千峰組、上石盒子組、下石盒子組、山西組都是角度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中侏羅統藍旗組也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關於北票組的時代,根據植物化石組來看,應屬早、中侏羅世的錐葉蕨——擬刺葵組合。
5) 藍旗組
藍旗組分佈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延展,上莊坨西旁水崖剖面出露好,可作為本組的標準剖面, 本組由火山熔岩,與火山碎屑岩互層組成,厚1000米以上,其下與北票組等較老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根據巖 性組合,本組可分下、中、上三部分,下不稍偏酸性,為灰綠和淺黃綠色安山質角閃,粗安山質火山熔岩與集塊巖,火山角礫岩互層,厚400米左右,上部以中基性為主,黑綠色、紫紅色、青灰色玄武質、玄武安山質和輝石,安山質火山熔岩和熔結集塊巖互層,夾少量火山角礫岩及泥灰岩,厚600米以上。
6) 孫家梁組
孫家梁組分佈很侷限,在區內的東南部蟠桃峪一帶有少量出露,其上、下均被巖體侵入,未見與其他地層的直接 接觸關係,從區域資料來看,本組與藍旗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本組厚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鹼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紋質、粗麵質和粗安質火山熔岩、泥灰岩、火山角礫岩與集塊巖。
(四)新生界
區內新生界,只發育部分第四系堆積型別較多。
三.地質實習日記
1. 7月8日 晴轉小雨 亮甲山
亮甲山是華北地區古生界奧陶系下統,形成於5.00—4.81億年,以亮甲山組地層命名的。亮甲山組以中厚層灰巖和白雲質巖為主,形成於淺海環境,厚度118米,與下伏冶裡組,上伏馬家溝組均為整合接觸。亮甲山組化石豐富,有頭足類、腹足類、腕足類、三葉蟲、古杯類、介形蟲等。其中頭足類、房角石、古杯海綿是本組的標準化石。
亮甲山上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羅盤的使用。用後交方交匯法定出方位,即在待測地點找到兩個已知點,然後在地形圖上找到所對應的點,利用羅盤測出兩已知點的座標方位角,然後透過量角器量出對應的角度。在地形圖上延長兩直線。相交點為待測點。但此地磁偏角為-7°37′。因此,使用羅盤前,應先對其進行校正。利用螺絲調整羅盤零刻度位置。此羅盤應校核為352°23′。
亮甲山多為化學沉積岩。典型特徵為成型性。主要由CaCO3等碳酸鹽構成。對岩石的描述,不可或缺的是岩石的產狀,即產出狀態。產狀三要素分別為走向、傾向、傾角、岩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位角,即為走向。傾角即層面與水平面的夾角。此角與傾向是垂直的,但是知道走向,傾向不一定知道;知道傾向走向一定知道。
層面與節理面也是岩石的兩個方面。層面延展性好。通常為明顯的顯露出岩層。節理面,延展性不好。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節理主要分為張節理和剪理:
張節理是岩石在張應力作用力下所產生的節理。其特點是產狀不甚穩定,在岩石中延伸不深不遠,多具有張開的裂口。節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沒有擦痕。節理有時為礦脈所填充,在碎屑岩中的張節理常繞過砂粒和礫石節理之呈彎曲形狀,節理間距較大分佈稀疏而不均勻,很少密整合帶,常平行出現或呈雁形出現。有時,沿著兩組共軛呈X形的節理。斷開形成鋸齒狀。
剪節理,又稱剪下節理,是岩石在剪下應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節理,它一般產生於壓應力成45° 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下應力面上其特徵為:產狀比較穩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較遠,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較深,常具緊閉的裂口,節理面平直而光滑,沿節理面可有輕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鏡面等。在碎屑岩中的剪節理常切開較大的碎屑顆粒或礫石。或切開結核岩脈等。節理間距小,常呈等間距均勻分佈、密集分佈、密整合帶,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現或兩相交叉,稱“X節理”,或稱“共軛節理”,兩組節理有時一組發育較好,一組發育較差。
解理為較弱面。因此解理統計是判斷巖體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包括解理的數量、寬度、產狀、發育程度、有無填充物。取1m3的岩石判斷以上各項資料,解理的程度發育越好,說明岩石越脆弱。因此在工程中的隧道工程邊坡穩定等應注意解理的統計。
岩石與瀝青的粘附性取決於岩石的酸鹼性。酸性岩石粘性大,如花崗岩。鹼性岩石粘性小,但可加入物質改變其粘性。
2. 7月9日 晴 大石河 西上莊坨 沙鍋店
大石河全長70多公里,發源於河北省青隴縣自西向東,注入山海關附近的雁塞湖,最後匯入渤海。該河流從山區逐漸過渡到平原,屬於半小區,河流季節性強,上游多侵蝕,下游多堆積,並在侵蝕與堆積作用下形成了階地與河漫灘,上莊坨就是在階地上建立的一個村莊,在196高地上可明顯的看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此處出現了泥包礫現象。是洪積現象或冰水堆積而成。在侵入岩的作用下形成了以花崗岩斑岩為主的巖牆。巖牆右側的灰巖與亮甲山的岩石的產狀一致,形成於淺海環境,產生了石崖、溶溝。
從動力學觀點看,水流作用於河床、岩土上的推移力及上託力大於岩土的強度時,將發生侵蝕河搬運作用,否則河床不會遭受侵蝕而產生淤積。
河流中流線位置發生擺動,橋墩的修建應考慮到這個因素,以半山區和平原區影響最為明顯。山區河流以侵蝕為主,河床相對穩定,河谷寬度小,擺動小,半山區河流、水流在河床內部有動盪性。主流線有擺動。平原區河流以堆積、淤積為主,河床極不穩定,河谷不確定,無明顯岸坡,河流主流線擺動劇烈。
天然河道上的橋樑工程,因修建墩臺使得河流原有過水斷面減少,水位的流向和流態複雜,流速在跨河段普遍增大,因而必然產生對橋墩、橋臺底部、地基的沖刷。這種沖刷來自於紊動、旋渦作用,因此對墩臺基礎砌置沖刷作用的研究,是設計墩臺所必須的。其主要任務是預測水流對地基的最大沖刷深度為保證墩臺基礎的穩定安全,應砌置在最大深度以下。
河水的流速於流量給河兩岸的地址作用,並以此來判定喝水的流動方向。河流的礫石直徑與流速間是4次方的關係。
大石河凸岸即左岸為堆積現象。大石河凹岸即右岸為侵蝕現象。河卵石的分佈決定河岸的分佈範圍,河卵石的磨圓度及其大小能判斷河水流量。卵石越粗大,水的特性越強。河流搬運能力越強,卵石越光滑,磨圓程度越好,衝擊漫灘河流,人工形成河渠。
河流階地不能被淹沒。河漫灘在洪水期可被淹沒,階地與河漫灘均為二元結構。
粒石堆出現成層性,河流流速擴大,紊流現象越強烈,河流地質環境越複雜,成層性越差,河流流速越差,河流流速小,則反之。階地堆積物以大的粒石為主,沙含量較少。
階地的產生是內動力和外動力作用的結合,據其成因又將階地劃分了幾個等級。ァⅠ級階地受水流沖刷,發生變化,產生明顯陡坎。Ⅱ級階地物質結構組成:土、碎石、帶稜角狀混雜堆積。階地越高,岩土越老。
在沙鍋店出現了岩溶現象,此處岩漿岩為塊狀結構,無層理,並形成了以花崗斑岩為主的巖牆。巖牆右側的石灰岩是青灰色屬亮甲山組的豹皮狀灰巖。透過產狀判定推測出該地巖體與亮甲山組為同一組。同時還可看到石崖、溶溝現象,這都是在化學侵蝕和機械等作用下形成的。石崖、溶溝的形成需求:水又侵蝕性;水有流動性;岩石要與水出現容實現象;岩石能與水作用;岩石本身要有初始裂隙。
3. 7月10日 陰 義院口村
此處出露的岩石為花崗岩,屬侵入花崗岩、岩漿岩與沉積岩相比,岩漿岩無層理,而變質岩存在變晶結構,有變質礦物。該處陡坎坡度大致為70°。據巖體力學及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分析,坡度大於70°的邊坡極易產生整體滑坡。產生整體滑坡有三個影響因素:坡形,坡高,軟弱的滑動面。
此處地處山區,修建傍河公路最為適宜。因為山區地形複雜,地質情況複雜,而沿著河流的走向,地形為河流的各階地,在同一級階地上,地形較平緩,地質情況均一,故修建傍河公路既省力又經濟。
在馬蹄嶺修建“S”形公路,主要是考慮到公路的坡度問題。“S”形公路可降低坡度,馬蹄嶺地面高程度變化較大,如修建直線公路,會影響行車安全,也不符合各面坡度要求;而採用“S”形設計則可降低坡度,提高行車安全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車事故。在山區常見的這種設計思想即盤山公路。
此處修建工程專案主要影響因素是邊坡穩定性,修建隧道時,最大影響因素即邊坡穩定性。此處修建鐵路也可不用修建隧道,而用削坡取而代之。但削坡易失穩,且在7、8月份降水量加大,岩石的親水性勢必會產生對水壓力,從而也會使山體失穩,故在此處修路、橋時應注意邊坡穩定性。
4. 7月11日 陰轉小雨 張崖子
張崖子—東部落地層剖面全長1660m,延伸方向向北面西,由新太古界變質花崗岩,上元古界變質青白口系長龍山組石英砂岩景兒峪組泥灰岩,古生界寒武系下統府君山組灰巖,饅頭組頁岩組成,張崖子為該剖面起點。
本剖面反映了柳江盆地早期地質歷史的演化過程。
距今25~9億年,本區隆起,遭受剝蝕、缺失。下中元古界和上古生界,青白口系下馬嶺組。
距今9~8億年,本區下降,接受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長龍山組、景兒峪組濱海淺海沉積形成了本區第一套沉積地層。
距今8~5.6億年,本區抬升,遭受剝蝕,缺失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統下部地層。
距今5.6億年,本區下降,接受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統府君山組饅頭組濱淺海沉積第二套沉積地層開始形成。
本剖面中新太古界與上元古界之間為呂梁運動所形成的非整合,而二者為整合接觸,上元古界和古生界之間為薊縣運動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其他各組之間均為整合接觸。
在2號點上觀察的岩石為8億年前形成的 ,而其下層岩石距今25億年,二者是平行不整合接觸。
在3號點上岩石為岩漿岩,含sio2的含量定名的話為中性巖,按產出狀態為淺層巖,此類岩石為閃長玢岩,呈白色。
而4號點上的岩石為泥灰岩,呈淡青色,為條帶狀,而磚紅色的泥岩、砂岩在毛莊和饅頭組具多。
碎屑物質包括岩石碎屑和礦物碎屑,在礦物碎屑中最常見的是化學性穩定的石英碎屑,在乾旱氣候條件下也常見到長石碎屑,此外 ,碎屑成分中也可見到白雲母,石榴子石等,碎屑物質主要是岩石物理風化的產物,有時也可能是化學風化未完全分解的產物,碎屑物質是構成沉積岩中碎屑岩類的主要成分。
5. 7月12日 陰轉小雨 小王山
馬家溝組是華北地臺上升而成,此地層缺失上奧陶、盆系,下石炭、留系在太原組合有煤層,在1號點位有分層出現,上層為馬家溝組白雲質灰巖,以MgCO3為主要成分,下層為深灰色緻密狀厚層灰巖以CaCO3為主要成分,在2號點上,其分界點為奧陶下的馬家溝組白雲質灰巖與中石炭系本系組的一套砂岩、粉砂岩、頁岩護層,而3號點上則是鋁土質石英砂岩,以Al2O3為主,從產狀及連續上看為平行不整合接觸,4號點上可看到海相作用下的泥灰岩。至此,海蝕作用結束。在5號點位上,分界點為下二疊山西組與 中二疊下石盒子組,此處,主要Ca質的長石石英砂岩,6號點位上是上石盒子,中二疊山西組與下二疊的分界點,此處出現了黑色的頁岩和中粗粒的砂岩,同時,還有侏羅系的北票組岩石,此岩石具以下特點:沉積相為河床相的堆積,粒徑大小相差不大,粒石的磨圓度相差很大,顆粒分選性很差,膠結物複雜。
在7號點上,可見到侏羅系藍旗組的安山岩是火山噴發形成的,處於裂式噴發,巖被覆蓋在北票組上,二者是角度不整合,此地層為最地層,此處為塊狀斜長角閃鞍山岩,其新鮮面為灰白色,揮發面為黃褐色。
在8號點上見到的是馬蹄嶺埡口,在此處主要是越嶺線的選擇,一般線上形上為回頭展線,而線長方面,埡口邊坡大,埡口兩側巖體的穩定性、巖質邊坡的穩定性,取決於坡面與各種結構面的產狀,空間組合的關係。
四.實習總結
此次實習所見到的地質情況,對公路和橋樑來說,是一個小結,此地地質構造比較全面,給出了工程建設中的不同處理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一定是經濟發展的地方,其發展勢必離不開路橋與外界的溝通,水的流動性給工程環境帶來了諸多影響,尤其是水上橋樑,河水的動力作用使河水具有了擺動性,河谷不穩定,再加上河水侵蝕、堆積、搬運作用,就使得橋臺的位置有所變化,河水是有洪汛期的,這對橋的高度是有影響的,橋要採用何種形式,可據此地地質情況而定,總之,水是工程地質中的一大因素。
公路的修建首先就是選線,影響公路選線的自然因素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質、水文、氣候、土壤及植物覆蓋等因素,如沿溪線的選定,沿溪線是沿著河岸佈置的路線,其路線走向明確,以河谷方向為指導方向,河兩岸地勢平緩,縱坡較小,常被洪水侵蝕,防護工程較多,沿河佈線跨支溝的人工構造物較多,沿河兩岸有較複雜和不良地質地段,當河谷較窄時,路線繞避的餘地小等問題時,應合理佈局,考慮以下幾點:根據資源開發的需要選岸,路線選在谷底寬闊,支溝少,地質條件較好,且有連續適宜佈線的臺地一岸,儘可能選在陽坡和迎風的一岸,儘量選在鄉鎮多,居民點密的一岸,其次路線高度的選擇應考慮在不受洪水淹沒和破壞的前提下,路線高度通常有低線位和高線位兩種情況。
越嶺線的選定也是公路建設中的一大內容,越嶺線需要克服很大高度,路線的長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決於縱坡的安排,所以越嶺線的主要矛盾就是埡口高度和路線縱坡間的矛盾,在馬蹄嶺採用的“S”形路線就很好的克服了高差大這一問題。
在山間修建傍河公路時,應注意巖體的穩定性,當地的年降水量及各種自然因素,巖體自身的穩定性,這些是山體是否滑坡崩塌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岩石與水作用後的穩定性,有的岩石親水力強,作用後失去了原有的屬性,而產生滑坡、崩塌現象,即應考慮到山體的穩定性,來決定是否設防護牆,是否該遠離此山體而築路。
為期一週的工會曾地質實習,讓我充分的認識到地質環境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同時也鞏固了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理論是建立在實踐之上的,只有透過實踐,理論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次實習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結合了理論,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為今後的理論學習及社會實踐劃上一個逗號,這次實習另一感受,就是覺得時間太短,如能再長一點,我想理解得會更透徹,掌握的將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