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長在孩子填報志願改怎麼做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填報志願也越來越重要。現在的家長都特別關心孩子志願的填報。相信大家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拿我自己舉例,我喜歡師範類的學校,可我爸爸媽媽覺得學會計更有前途,就叫我去學會計。當然現在我覺得學會計還挺好,也沒有什麼怨言。可有些同學就不那麼幸運了,他們在志願填報上和父母發生衝突,甚至發生不可挽回的後果。
為填志願引發家庭衝突
小薛因志願填報和爸爸媽媽發生強烈的衝突, 就離家出走,帶了1000塊錢就跟同學一起去桂林“旅遊”了。小薛的父母告訴記者,“她想報考廣西的學校,但我和他爸爸都希望她留在廣州。小薛和父親發生爭吵後就離家出走,給我們發簡訊說已經在桂林的老師家,到填報志願結束前,她都不會回來,志願的事情要我們‘看著辦’”。總之她除了桂林的那所學校,其它都不去讀。
瞞著家長改讀文科
據瞭解,近兩年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讓很多家長在選擇專業時特別謹慎,多是從四年後的就業角度來衡量,結果與孩子的志願發生衝突。小許是廣州市某校的學生,其家長一直希望他成為建築工程師。高二文理科分班時,小許被家長“強迫”讀理科。誰知不到一個星期,小許悄悄與班主任老師商量改讀文科。直到高考結束,小許的家長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文科生。為此,小許的爸爸一邊痛罵兒子,一邊開始研究有哪些理工科專業兼招文科生。一心報讀中文專業的小許與家長激烈對抗後離家,至今仍在高三的班主任家裡暫住。
這些故事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對於高考志願,孩子的興趣重要,還是說家長的建議更重要,那麼家長在志願填報中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幫考生提供一些怎樣的幫助?
第一個角色:扮演資訊收集員。
省裡招考的資訊、各個高校的招生簡章,包括一些大家在報考中常見的一些誤區,這些資訊的整理、收集都是由家長去做,家長應該把歷年高考的分數進行對比,然後給孩子一個建議——我的建議是你去學這幾個項。最終的決策權還是要交還給考生,畢竟是他要面對未來四年的學業,而不是家長。
第二個角色:扮演參謀員。
當我們圈定了幾個學校和幾個方向之後,學生在做出一個你並不認為他是正確判斷的時候,你要用你的道理扭轉他錯誤的觀點。現在很多的學校和專業名稱很好聽,但是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麼好,家長依據自己的'經驗一定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去說服孩子改變自己的看法。當然兩者之間一定會存在衝突,衝突的根源是因為家長沒有讓孩子意識到“你做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有一天孩子知道家長的決定是經過大量的調研、打聽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判斷,然後才給我的建議,我想一般年輕人是樂意接受的。
有些家長在高考志願填報上,總會忘了高考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剝奪了考生的選擇權利。他們填報的志願體現的是家長的個人意志,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取向和學習狀況。這樣考生進入大學後,因學非所願、缺乏學習動力而出現厭學狀態,甚至退學。“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我覺得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當好參謀,不要包辦代替,當“司令”!
總之,說了這麼多,我認為在填報志願這件事情上,高三家長應盡職盡責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屬於自己的這部分工作。但同時又絕對不能大包大攬地替孩子做主,因為這四年的大學是要孩子本人去讀的,未來的人生也是要由孩子自己去面對。所以,在志願問題上如果跟孩子暫時不能達成共識的話,一定要儘量跟孩子多溝通、多交換意見。